Wallstreetcn
2024.03.12 06:43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结束 YCC 之后,日本利率能达到多少?

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后,分析师认为日本利率将长期保持在低位,瑞银预计到 2025 年基准利率将保持在 0 或 0.1%。日本央行面临的问题包括如何提高利率、处理债券规模以及为后续政策路径发出信号。取消分级存款利率系统是一种可能的方向,但要回到 2016 年前的情况并不容易。

日本央行即将结束负利率的传闻持续发酵,转向已近在咫尺,下一个关键问题将是,日本央行的利率空间还有多少?

3 月 11 日,媒体报道称,尽管现在日本央行已多次暗示准备好结束负利率时代,预计最早可能在 3 月或 4 月首次加息,但在加息后日本央行将面临一大挑战,如何不引起全球市场和日本金融机构动荡的情况下结束负利率,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三点:

1.是将利率提高到零,还是直接提高到正利率;

2.如何处理日本央行庞大的债券规模;

3.首次加息后,如何为后续政策路径发出信号。

日本央行是否放弃三级存款利率系统

在第一个问题上,日本央行官员已基本做出决定,他们可能会将政策利率上调 20 个基点至 0.1%。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日本央行副行长内田真一表示,这将导致货币市场中的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在 0-0.1% 的范围内。

但这给日本央行带来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是否放弃 2016 年设立的三级存款利率系统:正利率、零利率和负利率(0.1% 的利率适用于金融机构存放在日本央行的超额准备金;零利率适用于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不包含在上述这两个范围内的准备金将适用负 0.1% 的利率)

穆迪分析公司高级经济学家 Stefan Angrick 表示,最明显的一个方向就是取消分级。日本央行以前也实行过零利率政策,且当时没有分级制度,“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但日本央行长期观察家、Totan Research 首席经济学家 Izuru Kato 表示,要回到 2016 年前的情况并不容易,如果取消分级制度,除非日本央行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以减少超额准备金,否则银行将没有动力在短期货币市场进行交易

Kato 表示,日本央行可以维持两级体系,以防止银行间交易下滑,并指出瑞士央行在 2022 年恢复正政策利率后,出于同样的原因维持了其分级制度。

在债券组合方面,分析师普遍认为,日本央行不太可能做出转向量化紧缩的转变——暂停购买资产甚至出售资产。相反,日本央行官员们认为,即使他们继续购买债券,也可以利用到期时间的不同来缓慢削减投资组合:

未来几年,该投资组合的年度到期金额将在 70 万亿日元 (4700 亿美元) 左右。鉴于日本银行购买债券的速度几乎与此相当,对购买时间表进行小幅调整可能会导致投资组合下降。

日本利率仍将长期 “低位飞行”

由于工资涨不过物价,日本消费持续疲软,要彻底摆脱通缩还是得靠日本内需驱动。正如日本央行反复强调的,工资和物价的良性循环加强,才会考虑退出超宽松政策。

3 月 11 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四季度实际 GDP 年化季环比终值 0.4%,远不及预期的 1.1%,虽然暂时摆脱了技术性衰退,但占日本经济比重二分之一以上的个人消费由环比下降幅度由 0.2% 下调为下降 0.3%。此外,日本家庭消费支出连续 11 个月减少,降幅比上月扩大 3.8 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日本的通胀增速已开始放缓,1 月的核心 CPI 连续第三个月放缓,稳定在日本央行 2% 的目标水平。

日本央行官员此前曾提及,首次加息并不意味着开启了加息周期,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的基准利率可能会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内田真一在演讲中强调,由于通胀预期在长期通缩和经济停滞后尚未稳定在 2%,日本的情况无法与美国或欧洲相提并论。他说:

“即使日本银行终止负利率政策,也很难想象它会继续快速提高利率。”

但投行们对于日本央行的加息步伐仍存在分歧,瑞银预计到 2025 年日本央行的政策利率将保持在零或 0.1%,而摩根士丹利预计到 7 月份将升至 0.2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议日本央行在取消 YCC(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上限)并结束超宽松政策后,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提高政策利率:

我们同意日本央行的观点,即通胀路径仍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鉴于通货紧缩压力的历史,我认为谨慎是正确的。”

此外有观点认为,本周 “春斗”(企业薪资谈判)将会决定日本央行的加息脚步,但日本央行前货币政策主管、现任瑞穗研究所执行经济学家的门间和夫表示,中小企业需要更强劲的加薪,才能证明第二次加息是合理的。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