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表示,儘管 2 月份中國股市已經顯著跑贏標普 500 和歐洲股市,但資金流向卻並未完全跟上。除科技股外,其他與中國復甦相關的資產表現相對平靜,這其中或許藴藏着巨大的投資機會。高盛分析師 Christian Mueller-Glissmann 在 2 月 24 日的報告中表示,儘管中國股市表現亮眼,但流入中國內地和香港市場的共同基金和 ETF 的資金量卻與積極信號不符,市場情緒與實際行動之間存在脱節。進一步分析顯示,南向資金、對沖基金以及流入中國在岸人工智能主題 ETF 的資金,都呈現出更為樂觀的轉變。這意味着一部分 “聰明錢” 已經開始行動。高盛表示,在所有中國資產中,科技股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恒生科技指數在過去六個月的表現,堪稱其歷史上最佳之一。具體來看,信息技術(IT)和週期性行業在 H 股中表現突出,遠超消費必需品、醫療保健、金融等板塊。這背後,既有中國政府對私營部門更積極的支持態度,也有 DeepSeek-R1 等人工智能領域新進展的推動。個股方面,阿里巴巴年初至今 65% 的漲幅和小米 50% 的漲幅,更是令人矚目。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盛 “中國因子” 一攬子資產中,除了恒生中國企業指數(HSCEI)和銅之外,其他資產表現相對低迷。這意味着,市場可能低估了這些資產對中國經濟復甦的敏感度,而這其中或許藴藏着巨大的投資機會。高盛的中國策略團隊認為,A 股和 H 股之間的輪動模型現在預測 A 股將有更佳的回報。即將召開的兩會可能會確認支持性的擴張性立場,這將有利於國內上市企業。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