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正逐漸走出 “單店效益下滑” 的陰霾。 近日,瑞幸披露 2024 年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2024 年全年營收 344.75 億元,同比增長 38.4%;門店總數同比增漲 37.5% 至 22340 家。 同期 GAAP 營業利潤為 35.38 億元,同比增長 16.9%;營業利潤率同比下滑 1.9 個百分點至 12.1%。 但從全年尺度看,快速開店帶來的 “後遺症” 正在轉好,瑞幸整體經營效率有所改善。 繼一季度虧損後,瑞幸 2024 年二、三季度自營門店利潤率均為 20% 以上。第四季度自營門店利潤率達 19.6%,同比上漲 6.1 個百分點。 咖啡市場的份額爭奪階段呈現收尾跡象,2025 年伊始,市場上的主要玩家開始走向不同的方向。 一面是對規模擴張的堅持。 庫迪推出便利店店型,繼續向年底 5 萬家的開店目標衝刺;Manner 則傳出向員工發放加盟意向調查的消息。 另一面則是止損的退場。 作為昔日入華巨頭的星巴克中國,客單價連續 8 個季度同比下滑後,母公司開始考慮出售中國業務股權。 過去一年門店淨增超 6000 家的瑞幸,注意力則轉向盈利改善及海外業務。 正式出海接近兩年後,瑞幸於 2025 年初在馬來西亞開出首店,首次進入新加坡以外的國際市場。 由攻轉守? 2024 年對瑞幸來説,最大挑戰可能來自快速擴張帶來的單店效益下滑。 瑞幸 2024 年全年的自營門店同店銷售額同比下滑 16.7%,相比上一財年的增長 21% 可謂大跌眼鏡。 瑞幸 CEO 郭謹一在業績會上表示,2023 年中國咖啡市場處於一個快速成長、行業競爭加劇的階段。瑞幸做出了全面加速開店的戰略決策,快速拉昇市場份額。 對於同店銷售額下降,郭謹一表示:受到門店培養週期、客户消費習慣養成等一系列客觀因素影響,同店銷售額指標出現階段性的波段下降,這是符合公司的戰略判斷的。 2024 年一至四季度,瑞幸同店銷售增長率分別為-20.3%、-20.9%、-13.1%、-3.4%,呈逐季改善趨勢。 12 月,瑞幸同店日均銷售量增長率實現了單月轉正。 門店效率改善之際,諸多跡象似乎顯示瑞幸有意收縮規模及價格戰。 一名瑞幸早期加盟商人士對信風(ID:TradeWind01)透露,瑞幸現在的開店名額收的很緊。即便旁邊有千杯店,也 “不放新的加盟”。 “從招商那邊聽到的消息是,可能要 2025 年下半年再慢慢放開。” 該加盟商人士稱。 2024 年第四季度,瑞幸淨新開門店數為 997 家,為近一年季度開店量首次降至千家以下。門店同比增速約為 13.5%,接近 2023 年價格戰之前水平。 優惠政策也同步收緊。 2025 年初,有消費者反映瑞幸的招牌飲品生椰拿鐵在成都、深圳等地的門店由 29 元上漲至 32 元。9 塊 9 優惠則由 “大水漫灌” 收縮至 “精準補貼”。 郭瑾一在業績會上提到,瑞幸第四季度的單杯價格與 2023 年同期基本持平,杯量受不斷增長的客户需求拉動,幾乎恢復到 2023 年同期水平。 部分原因在於,輕乳茶產品對下午茶時段的補充,以及小黃油拿鐵、蘋果 C 美式等新品的暢銷。 上述加盟商告訴信風(ID:TradeWind01),其投資的幾個門店四季度的單杯價格都漲了一塊以上。 補貼收縮疊加新品表現出色,讓瑞幸首次在傳統淡季的第四季度實現兩位數——即 10.4% 的營業利潤率。 市場預期,瑞幸同店銷售增長率可能在 2025 年內回正。 郭謹一表示,瑞幸短期將依託門店場景覆蓋、產品創新和品類拓展,結合營銷活動吸引用户消費。中長期看,隨着咖啡消費頻次上升,人均杯量的增長將為門店貢獻增長動力。 瑞幸 CFO 安靜則表示,瑞幸預計 2025 年單杯售價與 2024 年持平。隨着更多自營店培育成熟,預計店鋪每日杯量將實現同比增長。這些因素將進一步推動瑞幸 2025 年整體同店銷售額增長的改善。 補貼不會停 瑞幸在業績會上釋放的另一個重要信號是:沒有提價的計劃和打算,9.9 元咖啡促銷會持續進行。 2024 年以來,咖啡生豆期貨價格持續走高,目前仍舊處於歷史高位。 對此,郭謹一表示,瑞幸的全產業鏈投入、規模和效率優勢將一定程度對沖消化成本端的影響。 2024 年底,瑞幸與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簽訂合作備忘錄,將咖啡豆採購合作拓展至未來 5 年的 24 萬噸。 其在國內的烘焙產能也在逐漸落地。 瑞幸透露,2025 年底將形成每年自有咖啡烘焙產能 10 萬噸,保障其咖啡豆原料供應。 據信風(ID:TradeWind01)此前從業內獲得的反饋,咖啡豆價格上漲對多數大型連鎖企業的成本衝擊並不明顯,但在客觀上影響了行業對價格戰持續時間的預期。 浦銀國際研報觀點認為,咖啡豆價格持續上漲有望觸發行業主要玩家共同降低促銷力度,通過提價維持盈利能力。長期看,利好行業集中度提升和競爭環境的改善。 然而庫迪及其他競爭對手仍然存在,瑞幸不會直接放棄低價策略。 郭瑾一在業績會上表示,已注意到近期茶飲企業陸續上市,預見現制飲品行業的市場競爭會進一步加劇,瑞幸的市場滲透率的優勢可能會遇到挑戰。 高線城市咖啡店已過於密集,瑞幸未來的擴張或將以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加盟店為主,與更多的茶飲品牌正面競爭。 到 2024 年底,瑞幸共有 7749 家加盟店,佔總門店數量的 34.7%。 2024 年第四季度,瑞幸來自加盟店收入為 20.46 億元,同比增長 16%。其中,來自加盟店的利潤分成達到 2.34 元億元,同比增長超 80%。 有熟悉咖啡行業的投資人士告訴信風(ID:TradeWind01),四季度奶茶的銷售逐步起量後,瑞幸在北方下沉市場的門店業績提升顯著。 不過瑞幸仍舊 “未雨綢繆” 式地增加了對門店的補貼力度。 2025 年初,瑞幸發佈針對加盟商的最新扶持政策:下調包含咖啡豆、椰漿、牛奶等在內的 86 款貨物的供貨價,其中咖啡豆降價幅度達到 16.8%。 此外對低收入門店實施階梯式補貼:當門店月毛利低於 4 萬元時,品牌將通過補貼確保單杯利潤達到 5 元。 以此類推,門店月毛利在 4 萬至 5 萬之間時,補貼至單杯利潤 4.5 元;毛利在 5 萬至 6 萬之間時,補貼至單杯 4 元;毛利超過 6 萬時,補貼至單杯 3.5 元。 “瑞幸拓展第二個萬店的進程太快,產生了很多遺留問題。部分加盟商的建店成本過高,導致回本週期過長。” 該投資人士表示。 在該投資人士看來,2025 年新推出的補貼正是通過原材料降價平抑這部分成本。“理想的情況是,將 20 個月以上的回本週期降到 16.8 個月左右。” “本輪補貼的實際效果需要等到下季度才能有結論,但已經起到了提振加盟商信心、調整投資者預期的效果。” 該投資人士稱:“可以理解為,這是提前回應了市場可能存在的、對加盟門店高運營成本的質疑。” 現階段瑞幸現金流充裕,足以為為門店託底。 截至 2024 年末,瑞幸擁有約 59 億元現金,2023 年同期這一數字為 38 億元。 出海 “搶錢” 國內市場矛盾趨於緩解,自 2024 年四季度以來,瑞幸明顯加快了出海進程。 2024 年 12 月,瑞幸在中國香港同開 5 店,覆蓋港島、九龍、新界的核心商業區。次年 1 月,瑞幸首次採用特許經營模式正式進入馬來西亞市場,開設首批 2 家門店。 上述門店將由馬來西亞上市公司大資工業旗下子公司 Global Aroma Sdn Bhd(簡稱 “GASB”)進行本地經營,由瑞幸提供品牌授權、技術和供應鏈支持。 此次 GASB 獲得的授權期限為 10 年,同時有權申請連續兩個 5 年的續期,在期滿後要求延長不超過 1 年的合作期限。 據大資工業向本地媒體釋出的信息,他們希望瑞幸的馬來西亞門店在兩三年內儘快達到 200 家,這一數字被認為是可實現盈利的規模平衡點。 公開信息顯示,大資工業創立於 1983 年,主要業務包括化肥的製造和銷售。 所屬的大資集團,為馬來西亞著名的多元化企業,旗下共擁有 7 家上市公司,涉及化工、房產、消費等諸多產業,在當地擁有顯著的資本規模與管理經驗。 2024 年 8 月,大資集團旗下 Hextar Group of Companies 子公司與港股上市公司譚仔國際(2217.HK)達成戰略伙伴協議,助力該米線品牌的本地化運營。 不過此前曾有消息稱,瑞幸最開始接洽的是合作對象是馬來西亞成功食品(BJ FOOD),該公司也是星巴克在馬來西亞的代運營商。 “瑞幸的選擇,反映出其目前更看重合作方的忠誠和穩定性。” 熟悉咖啡行業的投資人士稱。 接近瑞幸人士曾表示,瑞幸出海不會沿襲國內價格戰和快速擴張的思路,也不會謀求快速幹掉當地品牌,而是偏好謹慎擴張,未來與多個品牌長期共存、力求確立品牌心智。 “這種謹慎的態度也可能導致,現存的優秀點位被其他有出海意願的咖啡品牌捷足先登。” 該投資人士表示:“但不會是庫迪。” 作為瑞幸在國內的最大對手之一,庫迪官宣出海時間僅比瑞幸晚了 4 個月。相較於瑞幸偏居一地的謹慎佈局,庫迪出海戰略更接近於 “多點開花”。 據官方披露,庫迪目前已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尼、迪拜等全球 28 個國家和地區鋪開業務,海外門店總數超過 2000 家。 “庫迪在現有門店沒有實現大範圍盈利的情況下,大力推廣便利店模式,給一些海外投資者留下了 ‘打法不夠聚焦’ 的印象。” 上述投資人士稱。 該投資人士告訴信風(ID:TradeWind01),庫迪早期海外加盟商中有部分是留學陪讀的學生家長,而並非專業的投資人。 先前庫迪在海外招商信息中提出,可以幫助有需求的加盟商轉介移民中介,還能給孩子解決國際學校入學問題。 庫迪在海外 “複製” 內地的低價路線能否奏效,目前未有明確答案。 不過,其在一些市場已經遭遇不順。 2024 年 11 月,庫迪被曝關閉在韓國所有門店,標誌其出海探索的首個海外市場宣告 “折戟”。 作為對比,瑞幸在新加坡的產品定價在 6 到 8 新加坡元/杯,與星巴克相近。而截至 2024 年底,已經開出 51 家門店的瑞幸在新加坡市場尚未盈利。 除較高的人工及房租成本外,部分原因在於門店規模的約束。 有 “坡縣” 之稱的新加坡總面積為 733 平方公里,約為上海的八分之一,已集聚了星巴克、The Coffee Bean & Tea Leaf 等大型連鎖企業,以及諸多定價較低的本土品牌。 在門店數有限、供應鏈大倉難以實現配套搭建的背景下,連鎖品牌的海外業務難以實現規模效應。 郭瑾一曾説:“在世界咖啡市場,中國是撿錢的市場,海外是搶錢的市場。” 相較於於滲透率仍在提高的中國市場,咖啡飲用習慣已經成熟的海外市場,或許已是無可爭議的紅海。 如果不能在成本結構、消費體驗上建立新的優勢,咖啡品牌的出海之路仍將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