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編輯 | 張曉玲 比亞迪吹響了海外衝鋒的號角。 3 月 4 日早間,比亞迪股份在港交所公告,其計劃以 335.2 港元/股價格,配售 1.298 億新股,總金額約 435 億港元。這將讓其一舉超越美的集團 IPO,成為過去四年香港市場規模最大的一筆融資;同時,這也是過去十年全球汽車行業規模最大的股權再融資項目之一。 華爾街見聞了解到,比亞迪此次配售吸引了包括主權基金、阿聯酋 Al-Futtaim 家族辦公室等在內全球投資者參與,認購訂單得到多倍覆蓋。投資者對中國汽車工業立足全球體現出充分信心。 這在比亞迪 H 股股價上有所體現。相比前一日收盤,比亞迪的配股價大約折讓了 8%,其港股在 3 月 4 日低開 8.14% 後拉昇,截至 3 月 5 日股價已回到 349.2 港元/股。 有了新一輪融資,比亞迪接下來在海外市場擴展的步伐也會加速。與此同時,卻是跨國車企紛紛關廠、裁員、降本。這種反差,正是全球汽車業變局的縮影。 逆勢擴張的風險也顯而易見,地緣政治摩擦、文化差異、供應鏈本地化難題,都考驗着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和一眾管理層的智慧。在成為全球巨頭的路上,比亞迪不能有絲毫鬆懈。 募資 比亞迪這筆融資,創下多個紀錄。 配售金額約 435 億港元,剔除佣金和其他費用後淨籌款預計 433.83 億港元。這是過去十年全球汽車行業規模最大的股權再融資項目、全球汽車行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閃電配售項目,也是香港市場有史以來規模第二大的閃電配售項目。 所謂 “閃電配售”,指的是上市公司通過股東大會授予董事會的一般性授權,在短時間內完成新股配售的過程。這種授權允許公司在不超過現有已發行股份 20% 的範圍內進行新股發行,並且流程簡化,整個配售過程可以在一天內完成。在香港市場也頗為常見。 從比亞迪的配售規劃來看,1.298 億新股佔目前已發行股份約 4.46%,佔已發行 H 股股份的 11.82%。短期內對股東權益有所稀釋。 價格方面,配售價格為 335.2 港元/股,較 3 月 3 日收盤股價 363.6 港元折讓約 7.8%。不過從市場表現看,截至 3 月 5 日,其 H 股跌幅較 3 月 3 日收盤跌 3.96%。這表明市場對比亞迪配股雖有分歧,但整體持積極態度。 瑞銀是比亞迪此次配股的整體協調行之一。瑞銀全球投資銀行部副主席及亞洲企業客户部聯席主管李鎮國此前對華爾街見聞表示,今年投資者比較追求香港市場上現金流比較強的、有穩定增長的企業,像工業、工業科技相關的企業,今年在市場上會比較活躍。 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此次配股,也是香港工業領域史上最大規模的閃電配售項目。 伯恩斯坦分析師則表示,比亞迪在香港配股理由合理,這是一種更直接的海外投資融資方式。當然,由於股票配售,預計比亞迪會出現一些短期疲軟。 一名機構投資者對華爾街見聞表示,比亞迪此次配股在市場上得到投資者不錯的反響,髮型規模相比詢價時有所擴大。 根據交易條款,該公司以每股 333-345 港元的價格發行 1.18 億股股票。從目前公告看,比亞迪的配股規模較預期擴大了 10%。 比亞迪方面表示,此次交易成功吸引了全球眾多頂級長線、主權基金、中東戰略投資人在內的投資者參與,認購訂單多倍覆蓋。 今年以來,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態度已有了明顯改變,包括比亞迪在內恒生科技成分股今年股價大幅上漲。比亞迪此時融資並規模超預期,也是海外投資者看多中國資產的具像化體現。 出擊 融資公告中,比亞迪明確資金將投向四大領域:研發、海外擴張、營運資金、戰略儲備。而海外,無疑是這場資本遊戲的主戰場。 比亞迪此次配股中,又再次有了 “中東土豪” 的身影。阿聯酋 Al-Futtaim 家族辦公室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本次交易。 該公司涉足汽車、房地產、零售等多個領域,代理包括豐田、雷克薩斯、本田、道奇、沃爾沃、吉普和克萊斯勒在內的多個國際知名汽車品牌;像 Zara、瑪莎百貨等在中東市場擴展,也離不開 Al-Futtaim 的支持。 比亞迪也在過去兩年,與 Al-Futtaim 達成戰略合作,這一合作不僅限於車輛的銷售,還包括了廣泛的售後服務和充電解決方案,旨在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全面的電動汽車生態系統。 隨着 Al-Futtaim 參與此次配股,它也在過去合作的基礎上,邁入戰略伙伴關係,雙方的合作關係更加緊密。 這只是比亞迪在海外擴張的一個縮影。比亞迪投資者關係處人士表示,近年來,比亞迪業務的高速增長為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在國際化發展進程中,比亞迪將保持良好勢頭,持續回饋投資者。 華爾街見聞從比亞迪內部瞭解到,比亞迪對今年海外銷量的預期是 80 萬輛。今年前兩個月,比亞迪海外乘用車銷量分別為 6.7 萬輛、6.63 萬輛,實現了同比翻倍式增長。 此次配股後,比亞迪則會加速海外擴展的步伐。比亞迪印度尼西亞公司總裁趙鷹(Eagle Zhao)在 1 月表示,比亞迪計劃在 2025 年底前建設完成印度尼西亞比亞迪工廠,該工廠投資 10 億美元,長期規劃是面向出口市場。 比亞迪在匈牙利的工廠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投產,投資金額約 5 億歐元;另在籌劃於土耳其建廠;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也透露,有考慮在歐洲設立第三家工廠的計劃。 加上巴西生產基地產能,比亞迪會在 2026 年時迎來一個關鍵節點,通過泰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和匈牙利四個海外基地或產線,在整體產能上躍升。 但從財報看,截至去年三季度,比亞迪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658.10 億元。當市場從 “拼銷量” 轉向 “拼技術”,海外市場又有加速擴張的需求下,現金流儲備成為車企生存底線。 比亞迪的應對策略很明確:用股權換時間。433 億港元到賬後,其資本充足率將顯著提升,但代價是 H 股股本稀釋約 4.46%。這像極了一場豪賭——用短期估值壓力,換取長期戰略主動權。 中東土豪和長期投資者們押注的不是比亞迪的 “現在”,而是其打破歐美日韓車企壟斷、成為全球化品牌的 “未來”。 競速 2025 年,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分化,中國車企的崛起深刻改變了競爭邏輯。 日產、奔馳和大眾等車企,都陸續宣佈了全球範圍內的裁員計劃;福特去年強調,其 2025 年停止生產福克斯 (Focus) 緊湊型汽車的計劃不變;大眾今年初宣佈要關閉至少 3 個三家德國工廠。 中國車企也在持續內部力量整合的同時,或通過募資,或通過盤點旗下資產出售,以強化自身的現金流。 去年,長安汽車旗下阿維塔融資 110 億元,北汽新能源戰略融資 81.5 億元,上汽旗下智己汽車也融資 80 億元;吉利控股也在去年出清所持有的沃爾沃集團 B 類股,交易價值約為人民幣 96.32 億元,不過其保留 8850 萬股沃爾沃集團的 A 類股,確保其作為沃爾沃的第二大投資者的地位不受影響。 與此同時,則是即便有關税壁壘影響,包括比亞迪、吉利和上汽等在內的車企也都對海外市場提出相應的銷量規劃,要將中國製造進一步帶向全球市場。 去年 11 月,奇瑞與西班牙 EV MOTORS 合資工廠的首款產品下線,西班牙工業和旅遊大臣霍爾迪·埃雷烏介紹,埃布羅工廠計劃到 2025 年實現年產 2 萬輛汽車;零跑通過 Stellantis 在歐洲落地生產,小鵬也與大眾牽手,借力走向全球。 中國車企正從單純出口整車轉向技術賦能,從 “產品輸出” 到 “全鏈出海” 的模式躍遷。 去年,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 200 萬輛,乘用車出口也來到 641 萬輛,連續兩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汽車出口第一。 當傳統巨頭在收縮中求生,中國車企正以資本、技術與產業鏈的複合優勢,改寫全球汽車業的百年規則。這場變革的結局,或將決定未來十年是中國車企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 汽車行業的淘汰賽剛剛開始。比亞迪數百億港元融資,既是資本對中國新能源產業鏈的投票,也是全球汽車業權力轉移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