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周智宇 電商的低價戰,在去年迎來分野。阿里暫退、抖音強調 GMV,頭部玩家裏僅剩下京東還在堅守。 投資者也對京東的盈利能力有所質疑,認為低價策略對利潤產生負面影響。 京東則用一份財報,回擊了市場的質疑。3 月 6 日晚間,京東發佈 2024 年財報,顯示其去年四季度實現了過去三年以來最快收入增長,同比增長 13.4%,至 3470 億元。其利潤數據也超出市場預期,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經營利潤為 105 億元,同比大增 34.6%。 這份業績得到資本市場積極反饋。財報發佈後,京東美股盤前一度暴漲超 10%。 京東集團 CEO 許冉也表示,對 2025 年更加樂觀。她認為,去年四季度業績回暖核心在於消費市場整體回暖,同時通過成本管控和運營效率上的優化,京東市場份額在擴大,多板塊呈現健康增長勢頭。 國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京東在四季度實現超預期增長,然而京東還需要佈局自身的新增長曲線。尤其是今年開年以來,一眾大廠幾乎人均有自己的大模型,AI 新貴們也來分羹。對比而言,京東在這一波 AI 浪潮中聲量並不大。 此外,就在過去一個月裏,京東以一場聲勢浩大的外賣戰,向本地生活市場進軍。這也被投資者認為,京東是要在電商業務外,講述新故事。然而,這個故事不過剛剛起步。 在投資者更多以 “AI 含量” 審視公司業務的當下,京東在電商、外賣的戰場上仍有硬仗要打。如此多線作戰,也會掣肘京東的步伐。 迎來業績拐點後,劉強東能否帶着京東繼續發力,追上曾經對標的對象亞馬遜?劉強東還需要拿出更大的變革魄力。 超預期 2024 年四季度,疊加國補與購物節,讓京東該季度業績成為一年當中最好的一個季度。 數據顯示,第四季度收入為 3470 億元,同比增長 13.4%;經營利潤為 85 億元,同比增長 319.3%,經營利潤率為 2.4%;歸母淨利潤方面,第四季度為 99 億元,同比增長 190.8%,淨利率為 2.8%。 從各項業務來看,佔比最大的京東零售業務本季度的收入為 3071 億元,同比增長了 14.7%,在去年三季度同比增長 4.8% 的基礎上,進一步增長擴大。 這也驗證了許冉在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的看法,“第三季度其實國補的效果並沒有完全釋放出來”。如今看來,國補的效果在第四季度疊加購物節的影響之下,極速釋放,進而帶動京東零售業務大幅增長。 這在零售下面具體業務的增長中也可以窺見。四季度,京東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收入為 1741 億元,增速領跑各項收入,為 15.8%,而上述品類,正是國補最核心的品類。 另一穩定增長且與零售強綁定的業務便是京東物流,在該季度,京東物流的收入為 521 億,增速為 10.4%。 不過,和往期相似,京東新業務方面表現並不樂觀。 該季度,京東的新業務收入不增反降,實現收入為 47 億元,同比減少了 31.0%。可見,與阿里、拼多多的激進擴張相比,京東在新業務上顯得過於謹慎。2024 年一整年,京東新業務收入佔比僅為 1.66%,虧損近 30 億,且多處於收縮狀態。 第四季度較好的表現直接帶動全年業績的優異表現。 2024 年全年,京東收入為 11,588 億元,同比增長 6.8%;經營利潤為 387 億元,同比增長 48.8%,經營利潤率為 3.3%;全年歸母淨利潤為 414 億元,同比增長 71.1%,淨利率為 3.6%。 而在支出方面,京東本季度不少支出有所增加。其中,履約開支增加 16.4% 至 201 億元;增長幅度最大的當屬營銷支出,相比去年同期增長 28.4% 至 168 億元。可見,京東四季度營收方面的增長,也得益於營銷方面的助攻。 相比之下,京東去年四季度研發支出變化較小,僅增長 1.0% 至 44 億元,佔總營收入的比重還有所減少,這一研發水平在一眾大廠當中也不算太高。2024 年全年,這一水平也保持在和前一年持平,佔收入的 1.5%。 研發方面的投入比重有限,也説明京東對於尋找新增長曲線方面,短期內還是持保守態度。 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京東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現金及短期投資總計 2414 億元(331 億美元),較 2023 年底的 1977 億元進一步提升。 新戰場 今年,京東的重磅新故事終於掀開蓋頭,只不過並不是互聯網公司普遍選擇的 AI。 京東切入外賣,也是在自身物流基因與即時零售方面的能力的延伸。 外賣作為高頻、剛需的消費,對履約能力有極高的要求。依託達達 130 萬活躍騎手,京東外賣實現了 “商家自送 + 達達秒送” 雙模式配送,在一二線城市具備 30 分鐘送達的履約能力。 一上來,京東也順勢扮演了行業對鯰魚角色的期待。首先,其針對商家給出 “0 佣金”(2025 年 5 月前入駐商家)的誘惑,直接挑戰美團和餓了麼 6%-8% 的佣金率模式。之後,京東又宣佈自 2025 年 3 月起為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 這兩項規定先積累了一波好感,並已經刺激行業企業有所有改變。京東宣佈為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後,美團緊接着也宣佈要為騎手交社保。 在外賣定位上,京東也選擇了 “品質堂食商家”,瞄準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與體驗升級的需求,與美團、餓了麼形成差異化競爭。此舉既能強化京東 “正品保障” 的心智,也有助於規避低價市場的惡性競爭。 許冉在財報電話會上也對進入外賣作了解釋。她表示,京東進入外賣需要從提升服務體驗方面整體考慮。從消費場景來看,即時零售是核心零售的自然延伸,外賣是即時零售中高頻的業務之一,可以豐富即時零售的場景,加強用户粘性、活躍度。 但京東的外賣生意才剛開始,市場對於京東將外賣作為新增長點的期待似乎也有限。浙商證券的分析認為,京東入局外賣,難撼美團核心運力及商家壁壘,或旨在為即時零售增加引流入口。 Federated Hermes 亞洲股票首席投資組合經理喬納森·派恩斯 (Jonathan Pines) 也表示,“他們可能擔心自己的核心業務,所以正在尋求增長。這是⼀個負面的發展,我認為市場對此持負⾯態度。” 這也不難理解,外賣一直都是一門苦生意,且並不容易存活下來。多年前的外賣大戰還歷歷在目,抖音擁有龐大的流量,在外賣業務上也久攻不下,京東做起來也需要更多投入。 當前,京東外賣還面臨履約成本與用户習慣的雙重挑戰。 測試顯示,京東外賣配送費普遍比美團高 3-5 元,暫時配送時效也有落後。達達騎手規模雖達 130 萬,但對比美團 500 萬騎手,訂單密度不足導致成本難以攤薄,補貼退坡後單量又容易迅速下滑。 再拿為騎手交社保來説,長期來看,與時代情緒共振需要巨大的成本,京東外賣的體量目前還很小,難以覆蓋成本。 另外,不少商家表示,目前來自京東的單每天也都是個位數。用户們當前也只是瞭解京東有外賣業務,然後再去各家對比哪家便宜,還沒有養成上京東點外賣的習慣,這些都需要京東去通過補貼等進行培養。 若京東能通過補貼 + 品質服務培養出穩定的外賣用户羣,其物流與供應鏈能力或可轉化為即時零售優勢;反之,若僅停留於補貼驅動的短期增長,則可能重蹈百度外賣、滴滴外賣的覆轍。 想象力 在過去的幾年,京東成為眾多大廠中,被指 “缺乏想象力” 的那一個。它的股價也在 2021 年達到巔峯後下行,儘管過去一年裏有所回升,但仍較巔峯時期腰斬。 拼多多等新貴對其核心業務(3C 數碼和家電)造成挑戰,在電商業務之外,它也缺乏一些新故事。 2024 年,抖音電商的 GMV 約 3.5 萬億元,同比增幅超過 30%,已經成為行業第三。另有第三方測算,京東 2024 年 GMV 約為 3 萬億,事實上已經跌到行業第四。 並且,在國際化業務上,拼多多憑藉 Temu 在全球多個市場下載量登頂,阿里通過 Lazada 深耕東南亞,而京東的海外業務始終未能突破。 這也意味着,京東需要在國補退潮之後,繼續在電商之戰中鏖戰,進而需要給到市場一個穩定的增長預期。 此外,則是在當前最火熱的 AI 浪潮中,京東的存在感也並不強。 阿里的通義千問大模型迭代至 Qwen2.5-Max,雲業務相關收入三位數增長,並通過降價策略擴大市場份額,位置直接從內部相對邊緣的業務走到中央,今日又發佈 QwQ-32B 推理模型;拼多多也已組建電商推薦大模型團隊,利用 AI 優化低價商品推薦與供應鏈;字節的豆包雖然最近風頭被 Deepseek 搶了去,但一度也是用户數量最多的 AI 應用。 相比下來,京東在這一波浪潮中,對比阿里通義千問這種生態化佈局,京東目前主要應用於商家內容生成(如 AIGC 平台輔助 14 萬商家制作素材)與內部運維優化,缺乏顛覆性產品,亦缺乏對外輸出能力。 像其言犀大模型推出一年,也主要用在數字人直播、內容生產、營銷獲客等環節上,並且處於應用的初級階段。 體現在市場表現上,今年以來,恒生科技指數累計上漲 35.82%,包括阿里巴巴、小米集團等在內累計漲幅也超 59%,而京東在港股僅上漲 31.62%。 財報會上,也有分析師提問,京東是否已經或者是計劃在自己的業務中部署大模型, 在 AI 方面有什麼戰略。 許冉則列舉了眾多京東在 AI 方面的應用,目前針對內部運維、消費者搜索、商家運營、供應鏈等方面,均已經實現 AI 滲透。 但相比阿里等公司而言,這樣的回答並不性感。 好消息是,京東也在進行更多嘗試。在財報發佈之前,京東啓動了 JD YOUNG 實習生計劃,萬名崗位聚焦大模型、搜廣推、運籌優化、大數據、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但短期來看,也難以與市場相對成熟 AI 產品抗衡。 京東當前的 “中年危機” 也折射出中國科技巨頭競爭邏輯的轉變,從規模擴張到技術驅動,從單點突破到生態戰爭。而對京東而言,未來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除了 “快” 和 “正品”,下一個十年,京東的核心標籤是什麼? 短期來看,外賣似乎難以成為京東的 “第二曲線”,但其對即時零售的導流價值與品質定位的差異化嘗試,仍為後續戰略調整提供了試錯空間。真正的破局關鍵,或許在於能否跳出過去的路徑依賴,以更開放的生態思維重構增長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