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光學,具身智能之眼。具身智能時代,手機、智能車、無人機、機器人、可穿戴等多場景的硬件設備都在迎來 AI 創新的浪潮。視覺是具身智能和世界產生交互的核心感知環節。我們認為,舜宇、瑞聲、丘鈦等頭部光學廠商有望顯著受益於具身智能多場景的光學需求所帶來的成長性。 手機:光學規格升級進行時。手機是最核心的 AI 硬件。隨着用户對高性能影像規格的需求凸顯,光學廠商在潛望、光學防抖、大像面、小型化等方向的探索日益精進。展望 2025,以潛望式為代表的手機光學升級趨勢有望進一步顯現。我們預計,這有望對光學廠商的實際稼動率和 ASP 帶來顯著推動,從而對其毛利率和淨利潤率帶來可觀的增長彈性。 汽車:智駕平權,攝像頭和激光雷達迎來上車大年。2025 年是智駕平權之年,多家車企在智能駕駛環節大幅加快進展。攝像頭作為智能駕駛必備的感知系統核心環節,不僅搭載智駕方案的車型數有望大幅上升,且單車平均攝像頭數量也有望顯著提升。隨着激光雷達成本的下探,更大規模的車型搭載激光雷達也成為現實。 無人機:低空時代,視覺為先。無人機視覺體系既包括感知避障系統、也包括影像拍攝系統等。隨着無人機(UAV)的數量繼續擴張、以及載人自主飛行器和載物自主飛行器(AAV)逐漸投入運營,我們預計視覺感知系統、影像拍攝系統的搭載量和規格還會繼續上升。 機器人:視覺硬件,為工業、消費、人形等多類機器人帶來光明。機器人的視覺系統主要由攝像頭、深度相機、以及激光雷達等構成。未來,隨着消費機器人、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的普及,我們預計機器人場景對攝像頭、深度相機、以及激光雷達等光學環節的需求將指數級攀升。 可穿戴:不僅是好眼鏡,也是好相機。隨着 AI 眼鏡產品的迭代,用户和廠商對於拍照交互的需求也日益提升。Rokid Glasses、雷鳥 V3 等均配置了 1200 萬像素的攝像頭,並主打 “好相機” 功能。我們預計,隨着 AI 眼鏡的迭代普及,攝像頭產品需求將在這一場景得到顯著提升。 前景遼闊,再造一個光學賽道。我們定量測算光學未來的多場景需求規模:基於手機光學規格升級、車載/無人機/機器人/可穿戴等光學零件出貨量增長的相關判斷和假設,我們測算得出,以攝像頭、深度相機、激光雷達等為代表的光學零部件規模有望在 2024 年超過 3000 億人民幣的基礎上,提升至中期 2030 年左右的 7000 億人民幣以上,約相當於再造一個光學賽道。 推薦:舜宇光學(2382.HK)、瑞聲科技(2018.HK)、丘鈦科技(1478.HK),等。關注:大立光、歐菲光、速騰聚創、高偉電子、水晶光電、聯創電子,等。 風險提示:手機光學升級速度不及預期,智能駕駛、無人機、機器人、拍照眼鏡等滲透率提升或下沉節奏不及預期,賽道競爭超預期,測算誤差超預期。 正文 1. 光學零部件:世界就在我眼前 1.1 手機:光學規格升級進行時 當前,我們看到一方面手機用户對高性能影像規格的需求日益凸顯,另一方面光學廠商在潛望、防抖、大像面、小型化等方面的產品探索日益精進。展望 2025,我們看到手機終端在潛望式、光學防抖、大像面等規格的滲透率有望顯著提升。 2024H2,我們看到在蘋果/小米/VIVO/OPPO/榮耀/華為等新機發布中,潛望式長焦成為密集搭載的配置。蘋果的潛望式長焦從 iPhone 15 Pro Max 擴展下探至 iPhone 16 Pro/Pro Max 兩款機型。小米的潛望式長焦從小米 14 Ultra 擴展下探至小米 15 Pro 機型。Oppo、Vivo、華為更是在下半年的旗艦機型標配了潛望式長焦。 展望後續,我們預計以潛望式為代表的高端模組滲透率將繼續大幅提升,驅動力來自: 光學升級是消費者端可感知的顯性變化。潛望式等規格升級對於拍攝效果改善顯著、需求突出。 2023H2 全球手機出貨量觸底反轉,零部件去庫存階段緩和。 華為強勢迴歸以來,光學升級鯰魚效應凸顯,HOV 競相秀肌肉。 手機存儲成本有望開始下行,為後續的光學升級騰挪出了成本空間。 丘鈦科技預計,國內角度,潛望式模組出貨量有望從 2024 年的 46kk 提升至 2025 年的 65kk 和 2026 年的 80kk;而 OIS 光學防抖和 VA 可變光圈的搭載量也有望快速提升。全球角度看,丘鈦科技預期潛望式攝像頭模組出貨量有望從 2024 年的 136kk,提升至 2025 年的 165kk。 我們看好由潛望式長焦、多光譜模組、光學防抖、可變光圈、玻塑混合鏡頭等產品迭代和滲透所帶來的光學升級機會。我們預計,光學升級有望對供應商的稼動率和 ASP 帶來顯著推動,從而對其毛利率和淨利潤率帶來可觀的增長彈性。 1.2 智能車:智駕平權,攝像頭和激光雷達迎來上車大年 2025 年是智駕平權之年,多家車企在智能駕駛環節大幅加快進展,並將智駕功能由高端車型持續下探。 以比亞迪為例,2 月 10 日,比亞迪舉辦智能化戰略發佈會,重磅發佈全民智駕戰略,其天神之眼技術矩陣將覆蓋全系不同車型。其中,天神之眼 C 平台採用純視覺的 5R12V12U 方案,搭載 12 顆車載攝像頭模組,首批上市 21 款車型,覆蓋 7 萬級到 20 萬級價格帶的車型。天神之眼 B 平台則配置了激光雷達,主要搭載於騰勢以及比亞迪部分車型上。而天神之眼 A 平台則配置了三顆激光雷達,主要搭載於仰望車型。 攝像頭作為智能駕駛必備的感知系統核心環節,我們預計隨着智駕的普及,不僅搭載智駕方案的車型數將大幅增長,且單車平均攝像頭數量也有望從大幅提升。 激光雷達環節,其探測距離、可靠度、行人判別能力和夜間探測能力與攝像頭形成很好的互補,具有較好的補盲作用。速騰聚創 CEO 邱純潮表示,“MX 產品將以低於 200 美金的成本作為基礎實現第一個項目的量產,並儘快將價格鎖定到 1000 元左右,引領整個行業集體進入到千元機的時代。” 隨着激光雷達成本的下探,更大規模的車型搭載激光雷達也成為現實。 1.3 無人機:低空時代,視覺為先 低空經濟時代,無論是無人機(UAV)、還是載人自主飛行器或載物自主飛行器(AAV),視覺系統的重要性都日益凸顯。以無人機為例,無人機視覺體系既包括感知避障系統、也包括影像拍攝系統等。 感知避障系統:DJI 的無人機產品可搭載 Guidance 視覺傳感導航系統,由單目視覺和立體視覺體系、結合超聲波傳感器,進行多傳感器融合,為飛行平台帶來強大的感知可靠性。 影像拍攝系統:DJI 航拍無人機 Mavic 3 Pro 系列搭載由 2000 萬像素的哈蘇主攝和 1200 萬像素/4800 萬像素的雙長焦構成的三攝像頭系統。 在低空飛行時代,隨着無人機(UAV)的數量繼續擴張、以及載人自主飛行器和載物自主飛行器(AAV)逐漸投入運營,我們預計視覺感知系統、影像拍攝系統的搭載量和規格還會繼續上升。 1.4 機器人:視覺硬件,為機器人帶來光明 對消費機器人、工業機器人、以及迭代中的人形機器人而言,視覺系統都是感知的核心環節。不同的機器人主機廠配置的視覺系統略有差別,但主要由攝像頭、深度相機、以及激光雷達構成。 以宇樹 Unitree G1 和 H1 人形機器人為例,其搭載了由 “深度相機 +3D 激光雷達” 構成的視覺硬件系統。 以智元機器人的遠征 A2 為例,其搭載了 “6 顆高清攝像頭 +360 度激光雷達” 的融合感知系統。 以達閥機器人 Cloud Ginger 2.0 為例,其搭載了 “RGB 單目攝像頭 +3D 深度相機/單點 TOF 相機 + 激光雷達” 的多傳感器融合感知系統。 未來,隨着消費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的普及,以及人形機器人在產品迭代和場景落定上的進展加速,我們預計機器人場景對攝像頭、深度相機、以及激光雷達等光學環節的需求將指數級攀升。 1.5 可穿戴:不僅是好眼鏡,也是好相機 隨着 AI 眼鏡產品的迭代,用户和廠商對於拍照交互的需求也日益提升。 Rokid Glasses 在亮點介紹中,主打 “好相機”——以 1200 萬像素高清攝像頭,支持豎屏拍攝,極速抓拍精彩瞬間。 雷鳥 V3 拍攝眼鏡則將口號設為 “宇宙此刻,盡收眼底”——其 1200 萬像素廣角攝像頭,宣傳 “第一視角 Vlog,看得到就能拍到”。 我們預計,隨着 AI 眼鏡的迭代普及,攝像頭產品需求將在這一場景得到顯著提升。 2. 空間遼闊,再造一個光學賽道 我們按照手機、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眼鏡這 5 大場景來預測光學零部件賽道的潛在空間。 1)手機 核心驅動:光學規格升級,帶來手機攝像頭模組的單機價值量提升。 測算假設: ➔手機出貨量:我們假設 2025-2026 年全球手機出貨量保持 3.0-4.5% 的同比增速,2027-2030 年均保持 2% 左右同比增長。 ➔攝像頭模組價值量:隨着潛望式、大相面、可變光圈以及鏡頭側的玻塑混合等升級趨勢迭代,我們假設安卓手機攝像頭模組在 2025-2026 年保持 10% 左右 ASP 增速,在 2027-2030 年保持 3% 左右的 ASP 增速;假設蘋果 CCM 在多數年份保持 3% 左右的 ASP 增速。 2)智能車 核心驅動:智駕普及,帶來 1)車載攝像頭、2)激光雷達出貨量提升。 測算假設: ➔智能車交付量:根據灼識諮詢數據,全球搭載智能駕駛功能的汽車在 2024 年約為 4300 萬台,至 2030 年可能超過 8100 萬台。 ➔攝像頭搭載量: ★單車攝像頭數量:按潮電智庫統計測算,2023/2024 年車載攝像頭模組全球出貨量約在 2.6/3.4 億顆,我們測算對應單車攝像頭數量均值在 6.6/7.9 顆。我們假設至 2030 年,單車攝像頭平均搭載數量接近 12 顆。 ★車載攝像頭模組 ASP:我們假設 2024 年車載攝像頭模組價格在 200-300 元範圍,並假設每年個位數水平的價格年降。 ➔激光雷達搭載量: ★激光雷達搭載率:我們假設隨着激光雷達降本,激光雷達在智能車的搭載率望有所提升。 ★激光雷達 ASP:我們假設隨着激光雷達降本,激光雷達均價有望降至千元價格帶。 3)無人機 核心驅動:無人機銷量增長,帶來車載攝像頭模組出貨量提升。 測算假設: ➔無人機交付量:國新辦發佈會披露 2023 年中國民用無人機出貨量 317 萬台。我們假設民用類型佔無人機總量的 75%,並假設中國出貨量佔全球的 70%。 ➔無人機視覺系統的單機價值量:我們假設隨着航拍規格的提升,單機的感知避障系統 + 影像拍攝系統的總價值量由數百元提升至千元級別。 4)各類機器人 核心驅動:工業場景、消費服務場景、人形機器人等帶來的出貨量大幅增長 測算假設: ➔機器人出貨量:按照 IFR 統計,2023 年消費服務類機器人(含專用、醫用等)出貨約 21.1 萬台,工業機器人出貨量約 54.1 萬台。按 GGII 統計和預測,2024 年人形機器人出貨望達 1.2 萬台,至 2026 年望超 5 萬台。 ➔機器人視覺系統的單機價值量:由於機器人賽道尚屬早期,當前光學零部件單機價值量亦差異顯著,我們判斷從千元至數萬元不等。我們預計隨着機器人賽道日益迭代,光學零件在規格日益提升和精準的同時,均價亦將體現規模效應。 5)智能眼鏡 核心驅動:AI 眼鏡出貨量增長,帶來攝像頭出貨量攀升。 測算假設: ➔眼鏡出貨量:根據 Wellsenn XR,全球 AI 智能眼鏡出貨量在 2024 年約 200 萬隻,至 2030 年有望達 8000 萬隻。 ➔眼鏡的攝像頭單機價值量: 根據 Wellsenn XR,相關供應鏈較成熟的 AI 眼鏡廠商可以將眼鏡上的攝像頭模組價值量控制在 10 美金左右。 根據我們粗略預測,基於手機光學規格升級、車載/無人機/機器人/可穿戴等光學零件出貨量增長的相關判斷和假設,我們測算得出,以攝像頭、深度相機、激光雷達等為代表的光學零部件規模有望在 2024 年超過 3000 億人民幣的基礎上,提升至 2030 年的 7000 億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再造一個光學賽道。 我們看好光學賽道在縱向上的規格升級、和橫向上的場景拓展,以及由此帶來的可持續的成長性。 推薦:舜宇光學(2382.HK)、瑞聲科技(2018.HK)、丘鈦科技(1478.HK),等。 關注:大立光、歐菲光、速騰聚創、高偉電子、水晶光電、聯創電子,等。 風險提示 手機光學升級速度不及預期。潛望式、大相面、小型化等手機光學零部件升級趨勢不及預期,則相關公司 ASP 和 GPM 提升幅度或受到影響。 智能駕駛、無人機、機器人、拍照眼鏡等滲透率提升或下沉節奏不及預期的風險。倘若相關智能硬件新場景推廣不及預期,則光學環節都可能受到影響。 賽道競爭超預期的風險。若光學賽道競爭加劇,則可能影響各公司業績。 測算誤差超預期。未來賽道規模的測算過程包含我們對各具身智能硬件的出貨量以及零部件價值量的假設。若測算的假設偏離程度大,則測算誤差或超出預期。 本文作者:夏君、劉玲,文章來源:GS 海外研究,原文標題:《光學大時代:讓具身智能看見世界 | 國盛海外》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