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於中國補貼政策延長、2025 年 30 萬輛電動汽車交付目標以及 SU7 Ultra 成功發佈的推動,小米集團股價在 2025 年初至今上漲了 60%。最新瑞銀(UBS)對小米的評級從 “買入” 下調至 “中性”,目標價從 33.50 港元上調至 60.00 港元。瑞銀認為,小米的股價已經反映了其核心業務和電動汽車(EV)業務的增長潛力,未來的上行空間有限,風險與回報趨於平衡。目前小米的股價為 53 港元,瑞銀的目標價為 60.00 港元,這意味着仍有約 15% 的上漲空間。小米目前的市盈率(PE)為 40 倍,遠高於其 5 年平均水平的 22 倍,處於歷史高位。瑞銀對小米核心業務的估值為 2026 年預期市盈率的 23.8 倍,EV 業務的估值為 2026 年預期市銷率(P/S)的 2.0 倍。瑞銀認為,小米的估值已經反映了其未來的增長潛力,尤其是 EV 業務的快速增長。針對小米的各個核心業務板塊,瑞銀做出如下預測:智能手機業務:瑞銀預計小米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將保持高個位數增長,2025 年高端機型(價格在 3000 元人民幣以上)的佔比將從 2023 年的 18% 提升至 2026 年的 26%,2025 年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 1.91 億部,2026 年達到 2.04 億部。IoT 業務:小米的 IoT 業務收入預計將在 2024 年達到 300 億元人民幣,2026 年增長至 577 億元人民幣。瑞銀認為,小米的 IoT 業務將繼續受益於中國市場的需求增長和海外市場的擴展。互聯網服務:互聯網服務收入預計將保持穩定增長,2026 年達到 426 億元人民幣。電動汽車業務:瑞銀將小米 2025 年 EV 交付量預測從 30.5 萬輛上調至 40 萬輛,2026 年交付量預測從 58 萬輛上調至 80 萬輛,並預計小米的 EV 業務將在 2026 年實現盈虧平衡,毛利率(GM)達到 20% 左右。小米的 EV 業務估值從 2025 年的 1640 億元人民幣上調至 2026 年的 3110 億元人民幣,主要基於更高的交付量和市場預期。風險與催化劑上行風險:AI 眼鏡的推出可能進一步提升小米的 IoT 銷售和 AI 生態系統;SU7 和 YU7 的成功銷售可能推動 EV 業務的收入和估值增長。下行風險:EV 產能擴張不足可能導致市場份額丟失;中國補貼政策的減弱可能對智能手機和 IoT 業務產生負面影響。 總體來説,瑞銀對小米的未來仍然持樂觀態度,認為其核心業務和 EV 業務都有顯著的增長潛力。然而,當前的估值已經反映了這些增長預期,未來的上行空間有限,未來需要新的催化劑才能推動進一步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