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的頂尖人物,尤其是做到了公司一二把手的高管,命運起伏是很出人意料的。 去年 7 月,當鬱蓓華公告離任上一任公募機構總經理職務時,業內更多的是不解、惋惜、甚至擔心。 當時,關於她和公司及公司大股東間的 “故事” 出現了各種版本,但結論至少包含兩個: 年逾 5 旬的鬱蓓華以 “個人原因” 離開老東家的過程,不會是一個兩廂奔赴的過程; 這個從來低調幹事的女老總,罕見的在公眾面前展現了 “剛強”、“血性” 的一面。 但機遇往往就藏在命運通道 “拐彎” 之後,2025 年 3 月,貝萊德基金公告鬱蓓華出任公司總經理。 從本土銀行系基金老總到海外資管系基金 “一把手”,鬱蓓華的職業空間再次打開。而且,在並無嚴格退休年限之説的純外資機構,鬱蓓華似乎有了重新接續上的更長的事業人生。 這無論如何都算是她事業上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了。 鬱蓓華公告加盟貝萊德 3 月 15 日,貝萊德基金公告,鬱蓓華出任公司總經理。陳劍因個人原因離任,公告同時標註了陳劍將轉任公司其他職務,並對他此前的貢獻表示了感謝。 鬱蓓華的上任,是範華去年初就任貝萊德中國區主席之後又一個重要人事安排。 此前,範華大刀闊斧的為貝萊德基金引入了一批本土化的管理和投資人才。而本土基金管理經驗豐富、且有強力銀行從業背景的鬱蓓華到來,預計能夠進一步加強貝萊德基金在市場、渠道方面的執行能力。 她曾是 “救火隊長” 外界目前無法知道,貝萊德基金 “看中” 鬱蓓華的哪些優勢和特長,因此把如此重要的崗位交付給她。 但縱觀鬱蓓華的經歷,她確實有幾樣 “特長” 非常適合現在的貝萊德基金。 比如,她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招商銀行的工作經驗,而後者是國內最強的零售銀行,也是所有頂級公募機構不可忽視的銷售渠道。 簡歷顯示,鬱蓓華自 1994 年 7 月起在招商銀行上海分行工作,歷任銀行職員,招商銀行寶山支行副行長,招商銀行上海分行會計部總經理、計財部總經理,招商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助理、副行長,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副總經理。 她在一線做起,在招行工作了十八年,直至升任上海分行的管理層,銀行業務是她業務特色的基因。 其次,她曾經是一個 “救火隊長”。 鬱蓓華上一任總經理歷程,是整整 12 年銀行系公募機構——浦銀安盛基金的總經理。 在她上任前,這家公募機構其實一直沒能走出 2008 年熊市中首隻公募基金 “深度虧損” 的陰影。這個局面和貝萊德基金第一任高管層遭遇的局面非常相似。 而在鬱蓓華之前,該公司也連續任命了兩任資深的總經理去 “挽救” 這個局面,但都沒有成功過。 最終,這個 “危局” 是鬱蓓華上任後,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 “休克療法” 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休養生息後調整出來的(見下圖)。 貝萊德的 “本土化” 之路 而鬱蓓華的加盟,也意味着範華主導的貝萊德基金的 “本土化” 戰略繼續穩步推進之中。 在過去兩年時間裏,貝萊德基金先後經歷了董事長湯曉東、總經理張弛、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陸文傑、副總經理洪霞(曾任銷售總監)的離任。 以及董事長範華、總經理鬱蓓華、首席權益投資官神玉飛、督察長謝超的加盟。整個團隊由原先的 “洋務派” 基本變成了如今的 “本土化” 精英為主的班底。 而在公司投資業績和產品線層面,近年貝萊德基金明顯實現了業績的 “止血”。尤其是,更多熟悉本土市場和投資者的高管,採取了更加務實的產品策略後,公司的業務進入了正向的增長軌道。 挑戰應猶在 不過,未來一個極端,鬱蓓華和貝萊德基金面臨的 “挑戰” 仍舊非常明顯。 首先,作為全球最大資管機構的中國全資子公司,貝萊德基金何時能夠展現出一個和其全球地位相匹配的經營態勢和規模增長曲線,仍有待努力。 作為外方股東,貝萊德持續向貝萊德基金的注資規模已經達到了 12.5 億人民幣,這筆投資背後的期待顯然有很多。 其次,作為徹底的 “本土化” 金融精英,鬱蓓華此前的 30 多年從業生涯都在內資銀行和內資控股金融機構。 她能否適應貝萊德基金團隊的企業文化,如何團結貝萊德基金上下去實現公司的業務發展目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而這一切的答案,可能需要很多努力、很多智慧以及必須的運氣才能攻克。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