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6 日,一季度的經濟數據發佈。GDP 增速,5.4%。 去年四季度的 GDP 增速就已達到 5.4%,在這個高基數之下,去年 9 月公佈的一攬子增量政策的持續性以及面對外部變化的承壓能力,都要通過數據來檢驗。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實際的數據顯示,我們的表現超出了預期,給全年開了一個好頭。 接下來我們要面對的風險和挑戰一點也不會少,看清數據背後的行動力,更有利於校準和堅定我們的方向。 超預期的調整力 一季度,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 111903 億元,增長 5.9%,是在產業大類中增長最快的。 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無論外部環境變化還是內部週期調整,工業生產一直都是經濟發展的支柱,其中有兩個細分數據值得注意。 一是,分產品看,新能源汽車、3D 打印設備、工業機器人產品產量同比增長較快。 3D 打印設備的產量在一季度同比增長 44.9%,能説明很多問題。無論是在生產端還是消費端,3D 打印設備的應用對應的往往是一些創新的消費和生產場景。比如説通過 3D 打印機可以打印一些人體骨骼,用於醫療;在生產端,用 3D 打印機打印汽車底盤的手板樣機,可以在短時間用低成本驗證它的外形、尺寸等是否符合標準。所以,一台小小的打印機就撬動和滿足了生產和消費端的多元需求,一些新場景在不斷醖釀。 第二個數據,分經濟類型看,私營企業增長 7.3%,增速最快。私營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同時也更容易受到波動的影響,它們是典型的晴雨表。一段時間以來,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給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帶來了很大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下,它們的數據更能反映出我們調整的效果。 7.3% 的增速,説明生產和消費兩端都穩住了。 這得益於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在提出的九項重點任務中,“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被擺在了首位。在 “兩新”“兩重” 政策支撐下,帶動相關消費品保持兩位數增長,市場銷售狀況不斷好轉。 國家發展改革委還針對性地支持民營經濟並解決實際問題:加快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並公開徵求意見,推動各地方各部門聚焦民間投資、公平準入、融資支持等,出台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 此前發佈的貨物貿易進出口數據也能説明問題。 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 10.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3%。進出口規模,已經連續 8 個季度超 10 萬億元。 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佔我國進出口總值的 56.8%。 不僅如此,對於出口目的地的多元調整也是面對外部壓力的底氣。 一季度,中國與共建 “一帶一路” 國家進出口 5.26 萬億元,增長 2.2%,佔進出口總值的 51.1%,是半壁江山。 民營企業,是第一大外貿主體,也是出海的先頭部隊。 説到民營企業,譚主想特別分享一個省份,福建省的 GDP 構成中有 70% 都來自民營經濟,這個比重在全國範圍內名列前茅。 如果再梳理過去十年各省 GDP 總量的排名變化,可以發現在過去十年裏,福建也是位次躍升最多的省份之一。其 GDP 總量從第 11 位,上升到 2024 年的第 8 位,上升了三個位次。 而福建也和浙江等 7 個省份在一季度貢獻了中國進出口總值的四分之三。 有調整才有活力,有活力就有更多的機遇。 超前佈局的產業能力 一季度經濟數據中,有一個行業值得特別注意,機器人。今年一季度,工業機器人產品產量同比增長 26%。 中國各省市產業的比拼,永遠不缺話題,機器人就是最新的焦點。除了工業機器人外,其他類型的機器人也在加速發展。 其中,人形機器人是技術集成度最高、製造難度最大的機器人品類。 如果説去年,社會輿論圍繞人形機器人的討論還是一種新鮮和獵奇,現在,各地都在搶抓產業集羣的落地。原因無他,到 2050 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 6 萬億,新的發展機遇,誰都不想錯過。 這是機器人產業各地競速的一個現實縮影。 譚主曾跟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探討過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厚積薄發。他説,人形機器人的爆發並不是偶然,這背後還是一些核心區域的產業鏈、供應鏈佈局的優勢,宇樹科技生產的機器人身上的部件很多並不是來自機器人這個行業的供應商,而是其他行業領域的,像電機這樣的關鍵產品在不同產業之間形成 “柔性” 供應鏈條,使得企業生產的成本大大降低,和國外比有很大優勢。 這種優勢在發展更加成熟的工業機器人行業愈加突出。 2025 年一季度,民營企業工業機器人出口額同比增長 67.4%,延續了 2024 年全年 76% 的高增長態勢。工業機器人成為拉動外貿結構升級的關鍵。 量價齊升,是向 “定義者” 的邁進。 小數據中的保障力 理解一季度中國經濟,還有一個輔助數據,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統計,2025 年 3 月,挖掘機主要製造企業共銷售挖掘機 29590 台,同比增長 18.5%。其中國內銷量 19517 台,同比增長 28.5%;出口量 10073 台,同比增長 2.87%。 關於這組數據,有兩個觀察切面。第一個是出口。對我們挖掘機有需求的大頭是新興市場國家。除此之外,也有美國。 譚主注意到,在美國社交媒體上,一個叫作 Our Life In Trees 的賬號上傳了一則視頻,討論了為什麼會購買中國製造的機械產品。 他花了 3700 美元買了中國的一個工程機械產品,這是一個 14 馬力、2 個液壓泵的基礎版產品,可以挖溝,挖土,鑽地。而同類型的產品在美國最便宜的也要 38000 美元。如果美國維持現在施加的關税水平,很多人可能都用不起這些機械工具了。 再看國內的觀察切面,什麼在激發挖掘機銷量? 如果對照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有所下降。 挖掘機產業並沒有受到房地產市場壓力的影響,我們反而看到了挖掘機的增長。這個增長來自哪裏? 根據統計局的數據,2025 年前 2 個月,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 14%,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 39.1%。實際上,“兩重” 建設項目中,很多都和農村、水利建設有關。 而中小型挖掘機在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和水利設施建設方面有很廣闊的應用場景。 去年第四季度,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前下達了 2025 年 1000 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和 1000 億元 “兩重” 建設項目清單,支持地方加快開展前期工作、先行開工實施。年初,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就實現了比較好的建設開局。 隨着高標準農田和區域水利樞紐設施的建設,配套的一些小型水利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深入到了毛細血管,連點成線再到網。 這反映出,持續的鄉村振興投入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很多地區的農業和水利基礎設施,這也將有力保障糧食安全。 在國內的週期性問題和外部的衝擊下,農業生產的底盤在持續鞏固,這也是經濟發展中抵禦風險的底氣。 外部形勢從來都不是風平浪靜,過去這些年,我們經歷了金融危機引發的外需疲軟、美國發起的貿易摩擦的衝擊。全球貿易干預措施數量一度保持在 4700 項以上。每到這種時刻,“中國經濟崩潰論” 都會沉渣泛起,然而這麼多年過去,最終崩潰的還是 “中國經濟崩潰論”。同時,在內部,面對週期性和階段性的問題,我們的調整也一直是問題導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就是在這種面對困難、正視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 按照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餘永定的分析,我國仍有較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空間,這為我們實現全年 5% 左右的增速目標提供了可能。 5.4%,開了個好頭,接下來,我們還要繼續做好自己的事。 文章來源:央視新聞 原文標題:《玉淵譚天丨數據説話:看懂 5.4% 增長背後的行動力》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