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版 IPO” 在港股市场人传人了
“丐版 IPO” 即把 IPO 融资规模压缩到最低、牺牲股票流动性为代价,从而避免所谓流血上市的一种 IPO 模式。“丐版 IPO” 的流行,归根结底与过去几年特殊的市场环境脱不了干系。
如果面粉比面包还贵,那要该怎么卖面粉?一般人会说那就让面粉降价吧,但其实也可以逆向思维:为什么不能让面包涨价呢?
最近的港股 IPO 市场,就在发生类似的事情。
过去一两年的繁荣,让一级市场的资产价格处在高位。犹记得年初二级市场暴跌、估值倒挂愈演愈烈之时,某位 LP 机构人士曾撰文预测,很多基金漂亮的回报数字会随着被投企业逐渐 IPO 而露出原形。面粉比面包贵,面粉价格当然会掉。
但是,港股最近的很多 IPO,却巧妙地用面包涨价解决了这个问题。
01 只发 2% 新股的明星 IPO
先来看一个最近的例子。2022 年 7 月 15 日,微创脑科学在港股上市,这是一次在医疗器械赛道备受关注的重要 IPO。
微创脑科学的母公司是大名鼎鼎的微创医疗,市值曾突破千亿的创新医疗器械龙头。微创脑科学本身是中国神经介入细分赛道的龙头公司,且 2019 年至 2021 年业绩高速增长,营收从 1.84 亿元增长至 3.82 亿元。
毫不令人意外的,微创脑科学上市前备受资本追捧。2021 年 11 月微创脑科学进行了一轮 Pre-IPO 轮融资,当时估值已经达到 17.5 亿美元(约 137 亿港元),中金资本等多家机构入局。公开资料显示,微创脑科学是神经介入赛道估值最高的公司。
当下资本市场大环境低迷,港股 IPO 今年的破发率接近 80%,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屡见不鲜,在生物医药赛道尤其普遍。但微创脑科学的 IPO 在如此不利的市场条件下,仍然成功做到了让各方都能满意。
首先是估值不倒挂,按发行价市值达 142 亿港元,略高于 Pre-IPO 轮的 137 亿港元估值。与此同时,微创脑科学上市后股价表现也不算差,首日仅微跌 0.16%,上市一周后也仅下跌 0.3%。应该说,微创脑科学顶着巨大的市场压力,保住了自己龙头公司的 “牌面”。估值不倒挂、基本守住发行价,考虑到市场大环境,似乎已经不能再要求更多了。
然而,细看之下就会发现事情不太对劲。
首先是低到不正常的发行比例。微创脑科学这次 IPO 仅发行了大约 2% 的新股,可以说是聊胜于无。(A 股 IPO 规定最低也需要发行 10% 的新股)2% 的新股对应的净募资金额仅 2.78 亿港元。相比之下,微创脑科学去年的 Pre-IPO 轮融资额金额却高达 1.5 亿美元(约 12 亿港元)。公开市场募资规模仅是一级市场募资金额的零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 “倒挂”。
其次,极低的发行比例导致了又一个结果,那就是上市后的成交额也很低。微创脑科学上一个交易日(7 月 22 日)的成交额只有区区 575 万港元,再上一个交易日更低,只有 460 万港元。一家市值超百亿的明星企业,交易量只有百万级,这种事也只能发生在港股了。
简单来说,微创脑科学的这次 IPO 只有 “面子”,没有 “里子”;面子上风光,但里子却是 “丐版” 的。
02 “丐版 IPO” 人传人
不知不觉间,类似这样的 “丐版 IPO” 最近在港股已经悄然流行开了,而且没有最 “丐”,只有更 “丐”。
另一家在 2022 年 7 月初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做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润迈德就比微创脑科学还要 “丐”。润迈德坐拥近 60 亿港元市值,但过去一周没有一天交易量大于 100 万港元,最低的一天甚至只有 9 万港元。毫不令人意外的,润迈德的 IPO 也仅发行了 2% 的新股。
在此基础上,润迈德成功守住了估值不倒挂的底线。润迈德也是个明星项目,上市前陆续进行了 8 轮融资,其中 2021 年底的 Pre-IPO 轮估值约 50 亿港元,目前还能有 10% 以上的浮盈。
愿意的话,这样的案例还能继续罗列下去。中国最大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美因基因只发行了不到 5% 的新股;中国最大的互联网货运平台之一快狗打车,在最初提交招股书时披露计划募集 4-5 亿美元,但最终也只发行了 5% 的股份,募集了不到 8000 万美元。当然,它们也都成功避免了估值倒挂,至少在 IPO 那一刻如此。
总而言之,现在的港股是 “丐版 IPO” 的天下。
这个词并不是我的发明,我最早听到这个词,是一位投资人用它来吐槽商汤。这家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扛把子独角兽,2021 年 12 月在港股 IPO 的时候仅发行了 5% 的新股,募资额 55.5 亿港元。相比之下,商汤上市前在一级市场的融资规模是 52 亿美元,约合 400 多亿港元!
并且,商汤发行的 5% 新股其中还有 4% 配给了基石投资人,真正进入流通的只有 1%。这带来的第一个效果就是商汤上市首日股价暴涨 200%;第二个效果是在几乎半年的时间里商汤坐拥 2000 亿港元的市值,每日的交易额却只有数千万港元。
商汤在 “市值管理” 上的成功显然被其它公司看在了眼里。只要新股发的足够少,再高的估值也能上市。2%、5% 的超低新股发行比例在港股已俨然成为一种风尚,港股不硬性规定发行新股比例的规则快被它们玩坏了。
虽然行情不佳,港股 IPO 的热情依然高涨。仅在 2022 年 7 月份,港股就有名创优品、读书郎、智云健康、涂鸦智能……等众多业内业外耳熟能详、市值几十上百亿的 “明星” 企业上市,但谁能想到,它们全部在靠着每天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的交易量过活。历数港股最近上市的新股,你会发现交易量超过千万港元已经成了一件稀罕的事情。
03 难逃的一刀
说到这里可以总结一下何为 “丐版 IPO” 了。简单来说,它是以把 IPO 融资规模压缩到最低、牺牲股票流动性为代价,从而避免所谓流血上市的一种 IPO 模式。“丐版 IPO” 的流行,归根结底与过去几年特殊的市场环境脱不了干系。
翻看以上提到公司的招股书,你会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这些 “明星公司” 在一级市场上被资本们喂的实在太饱了。你会发现,它们实际上并不缺钱。例如,商汤虽然一直在亏损,但年报显示,截至 2021 年底账上还有 215 亿人民币的现金,按 2021 年的烧钱速度至少还能烧 5 年。再比如微创脑科学,截至 2021 年底账上的现金是 5.93 亿元,而它是一家盈利且现金流为正的公司。显然,它们上市融资的需求并不那么迫切。
另一方面,这些公司的股东们却对上市有着强烈的需求。在过去一两年一级市场融资火爆,项目估值普遍被抬到了较高水平的情况下,为了让二级市场接得住,通过压缩 IPO 融资规模以维持比较高的定价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这样,它们背后的股东们(尤其是在 Pre-IPO 轮高价入股的股东)至少能收获一个账面上成功的 IPO。于是 “丐版 IPO” 就在这样的合谋下轻易占领了港股。
但是,“丐版 IPO” 虽然消灭了估值倒挂,却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本质上,“丐版 IPO” 只是一种交差式的 IPO:企业向投资机构交差,投资机构向 LP 交差。它的动机不纯,也可能导致反效果。
等到真正 VC/PE 们真正退出的时候,累积的压力就会爆发。商汤就是很好的例子,6 月 30 日限售股解禁的当天股价闪崩,三天内股价暴跌了 60%。限售股解禁引发暴跌并不鲜见,但像商汤这样的暴跌也算令人叹为观止了,恐怕会是商汤很多年都摆脱不了的标签式事件。
回顾一下,商汤 2020 年 D+ 轮融资的估值是 130 亿美元,约合 1020 亿港元。而商汤目前市值仅 800 多亿港元,估值倒挂到底还是来了。
并且,虽然股票已经解禁,低流动性意味着股东们实际上也很难完成退出。商汤上一个交易日的成交量是 1.24 亿港元,虽然与解禁前相比已经大为改善,但商汤上市前融了足足 400 亿港元,大家可以算算减持完需要多久。
本文作者:陶辉东,来源:投中网,原文标题:《“丐版 IPO” 在港股市场人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