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streetcn
2022.08.23 13:1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拿多少钱干多少活!” 躺平潮席卷全美

接下来是裁员潮?

“躺平” 最近在美国有了一个新名字:“在职离职”(quiet quitting)。

去年,一场声势浩大的 “反工作” 运动席卷美国,在全美掀起汹涌的 “大离职潮”,一个月内 450 多万人辞职。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工人们勇于说 “不”,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抵制消费和罢工运动......

而如今,也许是离职后经历了社会的毒打,或者是在经济衰退和高通胀阴霾下有更多忧虑,美国年轻人开始转向一种软性反抗——“在职离职”,即在工作中投入最少的精力,只完成工作的最低要求,在精神上后退一步,把重心由工作转向生活。

简而言之,就是 “努力生活,消极工作”,也就是所谓的 “躺平”。

“quiet quitting” 最初因一条抖音短视频爆火,两周内视频浏览量超 360 万次,并在 Youtube、领英和推特等各大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美国 Z 世代年轻人也开始在工作中效仿践行,欧美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对相关现象进行报道。

那么 “躺平” 真的是幸福生活的 “灵丹妙药” 吗?“躺平主义” 又为何突然在全美风靡?“在职离职” 对劳动力市场意味着什么?

美式 “躺平”——“在职离职”

一条关于 “quiet quitting” 的 TikTok 视频在网上疯传。

7 月底,抖音博主 @zaidleppelin 发布了一条抖音视频,在视频中,他说道:

我最近了解了一个叫做 “在职离职” 的词,这并不意味着你将辞职,而是放弃了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想法。

你仍在履行职责,你仍然完成工作,但不再认同工作中的内卷文化……而是更专注于照顾自己和工作之外的生活。

工作并不是你的整个生活,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也并不完全由你的工作来定义的。

视频发出后,引起了千禧一代和 Z 时代年轻人的共鸣,快速在全网传播开来,该视频目前的浏览量已超过 360 万次。

随后,许多其他 TikTok 博主也分享了自己对 “quiet quitting” 的看法。

对他们而言,“quiet quitting” 代表只在合同中规定的时间工作,只做合同规定的事情,不做额外的工作。

还有的博主介绍道,有趣的是 “quiet quitting” 后,什么都没有变,仍然做相同的工作,但奇妙的是,压力没了。

也有博主直言,与其说 “quiet quitting” 是心态转变,倒不如说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

毕竟,即使生产力蓬勃发展,生活成本上升,工资增长几十年来一直相当平稳。“quiet quitting” 的人只是不再愿意免费做额外的工作。

“quiet quitting” 只是对 “quiet firing” 的反击罢了。

那么 “在职离职” 到底意味着什么?

表面上看,“在职离职” 意味着:

不在非工作时间回复工作消息;

周末和节假日不加班,生病时不工作;

该午休时就休息,而不是边工作边往嘴里塞食物;

拒绝无薪加班,拒绝没有劳动报酬的职责/责任;

放弃团建,放弃与同事交朋友;

工作和私人时间设置更清晰的界限,不因为工作而忽视家庭和个人生活;

实际上,“在职离职” 或者说 “躺平” 并不涉及到离职,而是对内卷文化和工作倦怠的反击,年轻人正在放弃超越自我或他人并拒绝做没有报酬的任务。

“quiet quitting” 本质上是避免工作无限制入侵到个人生活,不做超出本职范围的额外工作。

其实,Z 世代并不是第一代经历倦怠的群体,躺平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历史上看,一战后诞生的 “迷惘的一代”,经济大萧条以及二战爆发后催生的 “垮掉的一代” 多多少少都有着 “躺平” 的影子,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第欧根尼时代的犬儒主义者。全球范围内的 “躺平” 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例如,英国的 “尼特族”,日本的 “社畜”、“低欲望社会”,美国的 “归巢族” 等等。

“躺平主义” 为何突然在全美风靡?

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美国当代年轻人对努力工作的性价比降低而感到失望。

“工作强度加大,薪资却不涨” 的问题较为广泛,目前美国就业市场职位空缺率仍处于高位,这意味着 “人少活多”,在职员工的工作强度有所增加,但薪资涨幅却难以跟上,反而是贬值或停滞;

“房价持续上涨、置业困难” 也是普遍现象,今年二季度,美国所有的地区房价都在继续攀升,有越来越多地区的房价涨幅达到了两位数,而随着按揭贷款利率的上升,人们的住房负担能力急剧恶化。

同时,还存在 “身心过劳、高通胀导致生活成本过高” 等诸多困境。

Florida Keys 的心理治疗师 Amy Morin 指出,有人意识到,尽管他们很努力,但工作时间过长或超额完成工作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他们开始更多地考虑错过了什么,而不是超额完成工作获得了什么。

不仅仅是美国,这几乎是全球年轻人的共同面临的现状。于是,年轻人开始拒绝 “内卷”,“躺平主义” 流行起来。

疫情是把助推器,“躺平主义” 的兴起和远程工作也有密切关系。

Morin 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程工作,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往往导致人们在工作中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因此,“躺平” 可能是人们应对工作倦怠时做出的反应。

此外,多项调查显示,“在职离职” 的流行与工作满意度下降有明显关系。

美国民调机构 Gallup 近期报告显示,自 2021 年下半年起,美国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敬业程度出现十年的首次下降,34% 的受访者对工作持积极,其中,Z 世代和千禧一代的工作积极性最差,仅为 31%,创下历史新低。

Gallup 分析师 Jim Harter 表示,“在职离职” 人群和调查中的呈现 “不投入”(not engaged)的受访者群体基本吻合,这些人只会完成最低要求的工作。

求职网站 ResumeBuilder 于 8 月 17 日对 1000 名美国人展开的调查显示,21% 的员工处于 “在职离职” 状态,5% 的员工的工作甚至达不到最低要求,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将工作时间减少了一半以上。

52% 处于 “在职离职” 状态的员工表示,即使他们的雇主 “肯定” 或 “可能” 注意到了,但他们并不在乎,被解雇的风险并没有促使他们改变行为。

然而,“躺平” 本身可能不是年轻人关注的重点,更多人试图通过 “躺平” 在内耗严重的社会中找到自我生长的机会和可能。

“躺平即正义” VS“躺平即可耻”

随着美式 “躺平” 的走红,批评者和赞同者各成一派,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1、“躺平即正义”

赞同者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 “躺平” 给她们带来的转变,24 岁的物流分析师 Paige West 是躺平大军中的一员,她回顾自己过去一年的工作经历,当时的工作压力大到不可思议,她开始脱发、失眠。选择躺平之后,她不再每周工作超过 40 小时,不再报名参加额外培训,也不再尝试与同事做一些无用的社交。

她发现一旦自己停止拼命工作,她在工作时更加投入,也收到了更积极的评价。

也有人意识到了比工作更珍贵的东西,从事项目管理的 Kristin Zawatski 表示,“我知道生命很短暂,所以我不想再浪费时间担心自己是不是好员工了,因为我的孩子根本就不会在乎我是什么样的员工。孩子只关心我是个什么样的妈妈。”

此前,Zawatski 总是确保自己的工作完成,每当她需要早退或休息一天时,她都会感到内疚,而这随着 “躺平” 而发生改变。

还有许多人呼吁为这一现象取个新名字,比如 “设置界限”、“只在工作时间工作” 或 “拿多少钱,干多少活”。

2、“躺平即可耻”

“在职离职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美国广播公司 ABC《鲨鱼坦克》的主持人 O’Leary 表示,原因有两点。

第一,雇主看重渴望工作的员工。那些努力为组织、团队、经理、老板解决问题的人,往往是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

第二,O’Leary 指出,你需要一个强大的财务基础来选择你想要的生活,限制你每天的工作时间对成功是不利的,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毫无疑问,个人幸福是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但这与朝九晚五无关。

“躺平” 并不利于个人发展,也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

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的生产力专家 Tanya Dalton 表示,“quiet quitting” 对你的老板来说并不是无声无息的,在这个经济不确定的时期,当公司开始裁员,老板会看看你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及做出什么贡献。

Dalton 认为,产生倦怠并不是由于过多工作,而是来自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意义,简单放弃并决定 “Quiet quitting” 是在向工作不愉快或是无目标认命,相当于放弃现有工作中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最后,Dalton 建议 “quiet quitter” 花时间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和期望,与其被动地通过这种观念来设置界限,不如更加积极主动地规划自己的事业。

下一波会是 “大裁员潮” 吗?

“缩水式通胀”(shrinkflation)正在冲击劳动力市场。

有媒体分析指出,就像人们在商店里为分量较小的商品支付更多的钱一样,公司也在为员工支付更多的工作报酬。从这个角度来看,“quiet quitting” 实际上是产出更少,但工资不变。

虽然 “quiet quitting” 可能会让员工在短期内感觉更好,但生产率下降可能会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首先,这将使美联储对抗通胀更加困难。其次,随着利润面临压力,可能会导致大规模裁员。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生产率正在下滑,美国第二季度非农企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同比下降了 4.6%,一季度暴跌 7.4%,创 1947 年以来最大降幅。在过去一年中里,劳动生产率同比下降了 0.4%,而疫情前的平均增长率为 1.3%。

资产管理公司 Blue World Asset 首席执行官 Matt Matigian 对此表示:

雇主为生产率下降付出更多的钱,助长了工资通胀。为了生存,公司别无选择,只能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也助长了物价指数,循环了一圈又一圈,这就是所谓的 “工资 - 价格螺旋”。

最终,劳动力成本增长将放缓,员工被迫接受较低的工资增长,以弥补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影响。

富国银行经济学家 Sarah House 指出:

劳动力是许多企业的最大支出,如果劳动力成本在生产率下降的情况下继续飙升,企业将被迫裁员以保护利润。

同时,为了提高生产率,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自动化生产,根据美国自动化协会的数据,与 2021 年同期相比,今年第一季度美国机器人订单暴增了 40%,去年全年则同比飙升了 22%。

目前,裁员潮的苗头已经显现,Meta、特斯拉、微软和苹果等科技巨头率先开启裁员。Oakworth Capital Bank 首席经济学家 John Norris 预计,随着下一次经济衰退的来临,大量工人将被解雇。

见闻此前文章《软着陆 or 硬着陆,何谓 “贝弗里奇曲线” 之争?》分析也指出,衰退的叙事诗可能刚拉开了一角序幕,一季度美国企业经调整利润已经出现回落,而个人实际消费支出增速也在逼近 0 增长。随着明年经济进一步的放缓,家庭支出和企业经营的变化可能导致预期更为悲观。一旦出现趋势性缩减消费和投资,裁员风险也会显著加大。

雇主和员工就好比钟摆的两端,去年秋季,钟摆位于员工一端,掌握话语权的员工开启一场轰轰烈烈的 “大离职潮”;如今,钟摆摆到中间位置,美国流行起了 “在职离职” 潮流;当钟摆回到了雇主这边的时候,等待员工的会不会一波腥风血雨的 “大裁员潮”?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