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危机:缺的不是资本金、不是流动性,缺的是信心
30 亿瑞郎的要约收购更像是一个恢复正常化的信号。
瑞信的要约收购证明其面临的更多是信心问题,而这些问题最早有望在本月底获得解决。
在昨日的报告中,汇丰认为,瑞信的 30 亿瑞郎要约恰好说明了瑞信的问题与流动性和资金无关,更多是市场对其缺乏信心的问题。
上周五,瑞信宣布将以现金方式回购部分 OpCo(Operation company)高级债务证券,金额高达约 30 亿瑞郎(约 30.3 亿美元)。此前还宣布将启动出售旗下地标酒店,估值约 4 亿瑞郎。
汇丰分析师认为,瑞信之所以会受到投资者的密切关注,部分原因是它符合了市场上关于央行加息催化金融稳定风险的猜想,但这种观点忽略了瑞信问题的特殊性。而瑞信的 30 亿瑞郎要约收购反而证明,这家公司面临的不是流动性或偿付问题,而是信心问题。
通过今年上半年瑞信的财务数据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流动性覆盖率是监管最低标准的两倍。今年 90% 的定期融资计划已经完成,因此几乎没有立即进入市场的需要。同时,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仅流动性储备就占资产的 30%,而短期流动性交易库存和回购又占 20%,并且几乎 60% 的资产的期限都在一个月以内。
另一方面,分析师指出,瑞信 60% 的存款来自瑞士本土居民,可能相对不受舆论影响,财富投资资产也具有粘性:在 2008-2009 年真正的偿付能力危机中,瑞银的最大季度流出量仅为管理资产总额的 3%——这意味着瑞信渡过难关所需的融资规模可能较小。
对于此次证明其偿付能力的要约收购,分析师也预计这在财务上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因为规模和定价都不足以引人注目,参与度可能很低。类似地,在 2016 年德意志银行一次 53 亿欧元的发行中,该行仅获得了 19.4 亿欧元的投标。
由此看来,瑞信提出要约收购的主要目标可能并非与财务有关,反而是一个试图使高级债务利差(尤其是曲线前端)正常化的信号。
因此,分析师认为,随着 10 月 27 日瑞信推出三季度业绩以及重组计划,当前的信心问题可能会被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