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研究社
2024.10.23 03:12

四年累计亏损约 18 亿美元、市值掉到百亿,微创医疗第一大股东也 “受不住了”?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经历多年亏损、遭大股东减持的微创医疗,正 “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来源|医药研究社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二十年合作后,微创医疗与第一大股东大冢控股(Otsuka Holdings Co.)似乎也走到了 “分手” 路口。

近日,彭博社消息称,大冢控股正在考虑出售微创医疗的股份。这一消息传出,微创系股价也发生变动。10 月 21 日,微创系早盘走高,微创机器人涨 7.77%,微创医疗涨 6.41%,微创脑科学涨 3.7%。

据知情人士透露,有潜在买家对微创医疗股份表现出初步兴趣,大冢控股正与顾问合作对微创医疗股份进行评估,相应激励了股市。

梳理来看,微创医疗和大冢控股的关联十分紧密。2004 年,大冢控股曾向彼时成立仅三年、处于经营困难时期的微创医疗注资 1800 万美元,并占到微创医疗 40% 的股份。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大冢控股持股比例达 20.87%,仍是微创医疗的第一大股东。

而如今大冢控股或将 “放手”,又是什么因素促成?

一、“中国美力敦” 的失落

事实上,微创医疗遭大股东减持的情况并不少见。

今年 5 月,张江高科减持微创医疗 2000 万股,平均每股作价 6.7 港元,总金额为 1.34 亿港元;今年 9 月,高瓴资本减持微创医疗 5500 万股……从中我们也可以解读出,当前微创医疗的经营现状难让股东满意。

财报数据有更明显的体现。2020-2023 年,微创医疗分别实现营收 6.49 亿美元、7.79 亿美元、8.41 亿美元、9.51 亿美元;年内利润-2.23 亿美元、-3.51 亿美元、-5.88 亿美元、-6.48 亿美元,累计亏损约 18 亿美元。

来到 2024 年,该公司的经营情况稍微有些好转,但仍然处在亏损阴影中。财报显示,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微创医疗实现收入同比增长约 17.0%(剔除汇率影响),经调整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 63.1%。

整体来看,近年来微创医疗的发展难言乐观,医疗器械龙头的光环也没那么耀眼了。

要知道,在 2020 年公司股东大会上,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曾宣称,微创医疗是一家有万亿市值基因的公司。

而随着时间推移,公司经营困境持续凸显,资本的信心也一点点在磨损。截至 10 月 22 日收盘,微创医疗的市值已大幅收缩至 117.25 亿港元。今昔对比,难免让人唏嘘。

不过,我们也不禁好奇,微创医疗在业内的技术水平过硬,曾被视作 “中国美力敦”,目前也已经拥有心血管介入、骨科医疗器械、心律管理、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外科医疗器械等多元化业务。

这种情况下,微创医疗为何始终难盈利?

二、为何止不住亏损? 

如今微创医疗的发展处境,其实也是内外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内部而言,一句话概括就是 “公司步子迈太大了”。

诚然,从目前的业务布局来看,微创医疗的确可以讲出 “动听的故事”,毕竟相关赛道的前景非常广阔。

以手术机器人为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2021 年我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 51 亿元,预计 2026 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300 亿元,2032 年达到约 1829 亿元;2021-2026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42.61%。

近年来,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也颇受资本青睐。IT 桔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 年医疗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数量达到 44 起,已披露融资金额达到 77.62 亿元。

微创医疗显然站在风口上,但是其不仅着眼于一个风口。目前该公司的业务已经覆盖心脏病、骨科、神经、医疗机器人、医美等十几个领域,并成功分拆出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微创脑科学、微电生理多家上市公司。

具体来看,微创医疗布局的领域并非 “短平快” 赛道,均需要较长周期、大量资金来培育成果。多元业务齐头并进之下,微创医疗肩上的经营负担无疑会十分沉重。

据财报,2020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微创医疗研发投入超过 14.02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101.4 亿元),研发费用率均接近或超过 30%,其中 2022 年达到 49.9%,微创医疗也由此成为全球医疗器械 100 强企业中研发支出比例最高的公司。

而考虑到多项业务仍然处于成长阶段,微创医疗何时能够迈入真正收获期,还难下定论。

就外部而言,作为医疗器械行业头部,微创医疗的发展很大程度受到集采影响。

据悉,近年来,微创医疗被纳入集采的产品包括心脏支架、心脏起搏器、电生理耗材、骨科关节、神经介入弹簧圈栓塞系统等。从企业视角来看,集采可以助力产品市场份额提高,扩大品牌影响力,但硬币的另一面在于集采带来的降价,也容易影响利润空间。

数据显示,2020 年心脏支架集采落地,微创医疗心血管介入产品营收同比下降 44.6% 至 1.44 亿美元,公司实现经营性利润-1.6 亿美元。

增长困境当下,微创医疗亟待转型。

三、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对于后续的发展,微创医疗已设立了目标。

在 2024 年股东大会上,微创医疗提出,“2024 年合计报表目标收入要到 100 亿元人民币左右,约亏损 20 亿元,2025 年打平,此后增加 10 亿元至 20 亿元利润,以 20% 净利率计算,达到 500 亿元收入、100 亿元利润,平均每年增长 20-30%。如果做不到,就压缩编制并严控研发,在公司利润达到 100 亿元以前,会一直控制研发费用绝对额在 20 亿左右。” 

目前来看,微创医疗已经拿起了 “控费大刀”。

一方面,削减研发成本。根据财报,2024 年上半年,微创医疗的研究及开发成本为 1.15 亿美元,同比减少 38.6%。另一方面,控制员工人数。药融云统计,2023 年微创医疗旗下微创脑科学裁员 495 人,裁员比例 85% 居榜首;微创机器人员工人数从 2022 年的约 1200 名减至 2023 年的 646 名。

此外,今年 8 月,微创医疗还卖掉了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牛顿路的 “老家”。

种种举措均反映出微创医疗在 “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些动作也产生了一定成效,比如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了亏损收窄。

不过,令人在意的是,微创医疗如今大幅压缩研发投入,是否又会产生一定 “副作用”?

毕竟微创医疗能成为高值耗材领域的龙头,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研发基因。微创医疗前首席技术官罗七一也曾表示:“微创从成立之初就想得很明白,要做的是长期的事,只要能够生存,就想把有限的盈利投入到无限的研发中。创新力就是生命力。” 

而当前微创医疗则以控制研发拔高了盈利的优先级。考虑到医疗器械领域的竞争态势,微创医疗要想盈利,仅控本似乎不够,且很容易影响到产品研发水平。

这样来看,对于 “如何在保持研发实力领先的同时开启利润闸门” 这一问题,微创医疗仍然需要一个最优解。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