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 (PDD.US) $阿里巴巴 (BABA.US) $京东 (JD.US)
据我的有限了解,今年的双十一,大家截止到现在的情况都不及预期,且因此也都在纷纷加码投入,但就像我前些天动态里提到的那样,「运动式的大促」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投产比持续下降几乎是不可逆的,这是「日销」和「大促」逐步进入稳态平衡的前奏。
在讨论这件事情上,有个先决的共识需要建立:在互联网领域,产品形态是第一性的。
日销模式,无论产品形态还是运营方式,平台都是希望确保常态化的低价心智,让用户随时想买就能买,生活所用中高频的复购品类尤甚,让用户需求产生了随时就可以下单,也不必担心买贵,这种模式在 PDD 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它的商业逻辑基础是需求端提供稳定明确的订单,供给端才能从容的安排生产,从而进一步的控制成本,这也呼应了黄铮那篇「资本主义倒过来」来的文章,让生产更计划一点,把风险出售给资本家。
反过来视频直播的产品形态,因为极限刺激需求导致退货率极高,这大大降低了需求归集的稳定性,是无法再供应链那一端提高效率的。
而拼多多的供给也确实是工厂店为主,他们的诉求也是明确稳定的订单,他们也有能力通过制造经营能力,进一步压缩成本,这些东西耦合到一起,就服务了日销模式 + 低价心智。
而这种东西在阿里巴巴是无法实现的,这是由阿里的发展脉络所积累的资源禀赋决定的。
大促模式因为要宣扬活动时的绝对低价,必然没法保障日常低价「不能自己打自己脸」,而大促前后又会极限压缩日销需求,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线上购物渗透快速增长,通过大促拉电商基建「超配状态,避免影响增长空间」,来快速提升需求和供给规模。
所以拍个脑袋,今年的双十一 PDD 自然不会多好「自身偏日销模式」,淘天京东的真实情况也难以满足管理层的预期,这是大的消费环境和营销方式自身的疲劳度决定的,非人力可为,强行加投入,大概率也只是给皇帝的新装加一层透明雨衣。
当然包装后的各项数据肯定还是好看的,财报里最不会骗人的那些数据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以上仅为业务进行解析,股价波动则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进入港股通的阿里,是各类机构摩拳擦掌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