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xiu
2021.07.20 01:29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港股市场结构发生巨变

2021 年的香港资本市场正面临着 2018 年上市改革以来的新变局

在一系列改革和大批新经济公司上市后,香港资本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同时,伴随着多家重量级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南下,港股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巨变。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ID:dushuyizhi007),作者:杨秀红、王颖、冯奕莹,原文标题:《港股新变局》,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中国香港资本市场近日成为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在当前中国内地网络安全审查风暴下,一部分拟赴美上市的企业可能转道香港上市。


7 月 16 日,据媒体报道,中国计划让赴香港公开上市的公司免于申请网络安全监管机构的批准,从而为选择香港、而不是美国发行股份的互联网公司消除担忧。


当日香港交易所(0388.HK, 下称 “港交所”)盘中股价一度涨逾 5%,总市值超 6600 亿港元。


此前几天,据媒体报道,货运平台货拉拉(Lalamove)正考虑调整上市地点,从美国转移到中国香港,该公司希望避免长时间推迟上市。


此前,货拉拉已秘密提交 IPO 申请文件,计划赴美上市,拟融资额至少 10 亿美元。


对此,货拉拉公司相关人士回复《财经》记者称,“公司持续关注资本市场,但是没有具体的上市计划和具体上市时间表。”


继货拉拉之后,近日,中国社交媒体和生活方式平台小红书也被传已暂停赴美上市计划。对此消息,该公司尚未作出回应。据悉,今年早些时候,小红书已秘密申请在美国上市,拟募集资金超 5 亿美元。


今年 7 月初,监管机构发起对数个平台的网络安全审查并对 22 起互联网领域违法经营涉案企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等。


此外,7 月 7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称 “中办”)、国务院办公厅(下称 “国办”)印发《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完善数据安全、跨境数据流动、涉密信息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中概股监管,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法律域外适用制度等。


一系列强监管措施下,多家公司于近日取消了赴美上市计划。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上述监管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拟赴美上市的企业调整上市地,转道香港上市。不过,由于上市门槛不同、估值偏差等因素影响,短期内这类企业大概率不会爆发赴港上市潮。


“现在确实有些拟上市企业或者拿到美元融资的初创企业由于《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发布,而考虑是否要转换上市地点。” 某境外业务头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对《财经》记者表示,“我认为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现在就急于更改上市地点、甚至更改结构还为时尚早。”


对于目前的香港资本市场而言,监管部门可能对赴港上市企业实行豁免,以及部分拟赴美企业准备转向香港上市等,可能是锦上添花的事。因为香港市场目前的 IPO(首次公开募股)规模已很可观。


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香港市场 IPO 再度刷新纪录。根据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近期发布的报告,2021 年上半年,香港 IPO 的募资总额达 260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快手、京东物流、百度、哔哩哔哩、携程集团等国内新经济公司相继赴港上市,掀起了一轮新经济公司上市潮。



早在 2018 年 4 月,港交所就进行了 25 年来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为新经济企业敞开上市之门。这一新政实施后,香港的年度 IPO 募资额已两度拿下全球第一的称号。


“过去三年中,我们有两年位列全球新股募资第一;在过去的 12 年中,也有 7 年是全球新股募资额第一,这说明港交所在全球新股市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市场发展科主管鲍海洁在今年 4 月港交所新股上市改革三周年的媒体会上表示。


在 2018 年的上市改革之后,港交所还陆续推出了多项改革措施,助力更多企业赴港上市。


今年以来实施的最有影响力的改革之一是恒生指数的扩容。


今年 3 月,恒生指数宣布扩容,计划在 2022 年中前将成分股数量增加至 80 只,未来最终固定至 100 只,这意味着更多赴港上市的企业有望被纳入恒生指数之中。


“这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改革。” 诺亚控股董事总经理兼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夏春对《财经》记者表示,“这一制度缩短了新上市公司纳入恒生指数的时间,有利于吸引更多有潜力的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


除此之外,香港还在推动更多的改革,推出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市场咨询,拓宽第二上市制度;IPO 流程电子化,缩短新股结算周期;研究在香港设立 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制度等。


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助推之下,市场对于香港市场全年 IPO 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


多家机构预计,港交所 2021 年 IPO 募资额有望达到 4000 亿~5000 亿港元。此外,一些拟赴美上市企业如果成功转道香港上市,则有望令其融资额继续攀升。


在一系列改革和大批新经济公司上市后,香港资本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同时,伴随着多家重量级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南下,港股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巨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 IPO 募资繁荣背后,新股上市破发现象频发,令原本火热的打新市场趋冷。同时,香港恒生指数在今年 2 月达到 31183 点、创下近三年的新高后,也展开调整。这些都令未来香港市场的发展面临挑战。


监管审查豁免、革旧鼎新之举频出、融资潮与破发潮交错……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环境之下,2021 年的香港资本市场正面临着 2018 年上市改革以来的新变局。


一、IPO 募资再创新高


“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 这是小米集团董事长兼 CEO 雷军曾说过的一句广为流传的话。


对于港交所而言,其早在 2018 年 4 月就找到了新经济这一风口,并顺势推出了鼓励新经济公司上市的政策,从而助力其 IPO 规模在近年重返全球第一位。


关于新经济企业,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市场普遍认为,那些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企业是新经济企业。


2018 年,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三个章节,分别是首次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许 “同股不同权” 的新经济公司上市、为寻求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的大中华地区公司和国际公司建立更便捷的上市途径。这在当时被称为 “25 年来之最大变革”。


改革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允许 “同股不同权” 企业上市。这一举措彻底解决了互联网企业和部分科技企业双层股权架构的局限性,为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扫除了障碍。


在新政推动下,今年上半年,港交所 IPO 融资额再创历史新高。


毕马威近日发布的《中国内地和香港 IPO 市场的 2021 年中期回顾》报告显示,港交所今年上半年 IPO 募资额为 260 亿美元,在全球五大证券交易所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则紧随港交所之后,IPO 募资总额为 206 亿美元,位列全球第四。


其认为,在流动资金雄厚、二次上市活动和大宗交易的支持下,香港 IPO 市场受到投资者需求殷切和市场气氛畅旺的提振。


另据德勤发布的报告,受惠于更多二次上市和不同股权架构新股上市,2021 年上半年香港市场发行 46 只新股,融资 2097 亿港元,新股融资总额同比上涨逾一倍。2020 年上半年,香港市场有 59 只新股上市,融资 880 亿港元。 



在这些新股中,以新经济公司居多。“新经济公司加速上市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鲍海洁对《财经》记者表示,“内因方面,一个重要的触发器就是上市制度改革,以及之后的不断修正和持续的提升。持续不断的市场制度的变革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外因方面,则来自新经济公司近年来的发展。我们 ‘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情’。”


她补充道,这也不排除一些短期因素发挥的作用,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疫情导致之前被认为需要更多时间孵化的一些企业的成长周期突然变短了,或者有了更好的空间,这也就加速了其上市进程。另外,在市场波动性比较高的背景下,有些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公开市场来拓宽融资渠道,这些短期因素也促成了一些企业加速上市。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港交所及其背后的香港政府对香港资本市场的支持。”夏春对《财经》记者表示。


制度变革是根本原因。此外,香港作为国际化的老牌资本市场,在发行架构、融资效率、资本运作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香港因此成为新经济公司首选的海外上市地。” 老虎证券投研团队人士对《财经》记者称。


2021 年上半年,共有六家规模较大的中国科技和物流公司上市,共募资 1396 亿港元,占香港募资总额的 65%。此外,共有 13 家公司通过改革后的制度上市,募资总额为 1411 亿港元,占期内集资总额的 66%。


今年上半年融资规模最大的公司是国内的短视频平台快手(1024.HK)。2021年2月5日,快手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发行价为 115 港元/股,首发募资额 62.3 亿美元(约合 483 亿港元)。快手开盘即上涨 193% 至 338 港元/股,最终以 160.87% 涨幅收盘,报 300 港元/股。


彼时,作为 2019 年 5 月以来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IPO 项目,快手的 IPO 受到境内外投资者的追捧,其中,香港发售获 1204 倍认购,国际发售获约 39 倍认购。


而历经三年改革,香港资本市场的 IPO 融资市场结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 4 月 29 日港交所官网披露的数据,自 2018 年 4 月新规推出以来,截至今年 3 月 31 日,共有 146 家新经济公司于香港上市,总融资额达 6822 亿港元,占香港新股融资额的 61%。


在这些上市公司当中,31 家公司是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总融资额达 821 亿港元,另有 13 家是到港交所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总融资额达 2858 亿港元。


可见,新经济公司的赴港上市潮,成为 2018 年上市改革后,香港 IPO 市场的最大助力。


“从企业层面考量,赴港上市企业多数处于发展初期,资本实力弱,盈利比较困难,很难用资产抵押或质押的形式取得银行贷款,随着企业步入快速成长期,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强,对于这些企业来讲,选择在二级资本市场融资无疑是一种成本较低、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老虎证券投研团队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根据鲍海洁提供的数据,2017 年,传统经济公司的 IPO 募资额占总募资额的 65%,大约占三分之二左右。到了 2020 年,这一比例开始发生反转,只有三分之一的募资额来自于传统经济,三分之二的募资额则是来自于新经济公司。今年一季度,这个数字比例的转变更为惊人,即有 95% 的募资额是新经济公司所贡献的。


2018 年上市新规发布之后,在所有新经济公司中,上市改革中提到的三类新经济公司占比超 70%。其中,二次上市公司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所有新经济公司当中占比 41%,同股不同权公司和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分别占比 19% 和 12%。


鲍海洁称,这说明此前推出的上市改革切中市场的需求,这些改革带动了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的热情。


香港交易所代理集团行政总裁戴志坚表示:“过去三年,上市改革让香港资本市场焕然一新。香港交易所已成为国际领先的新经济公司融资市场。”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是赴港二次上市的主力军。


二次上市公司的典型案例来自于阿里巴巴,其在 2019 年 11 月赴港二次上市,融资额超过 1000 亿港元。


“阿里巴巴的上市为市场带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此后,其上市带动了更多中概股公司回港。” 夏春告诉《财经》记者。


继阿里巴巴之后,京东、网易等中概股相继完成赴港二次上市,今年一季度,哔哩哔哩和百度也都在港完成二次上市。自此,香港市场集齐了国内互联网三大巨头。


根据港交所 2021 年 4 月末披露的数据,彼时,完成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有 13 家,总市值超过了 8.2 万亿港元,占整个香港市场总市值的将近 16%。


“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安全性,香港市场被这些公司看成避风港。” 夏春对《财经》记者称,“2020 年突发的瑞幸咖啡造假事件、美国加强对中概股的监管政策等,成为一个导火线,促使中概股回归。因此,从 2020 年 6 月开始,大批新经济公司开始加速到香港发行上市。”


夏春补充道,从 2020 年 6 月开始,不仅内地新经济公司,传统行业的公司也积极赴香港上市。


在生物科技公司领域,无论从 IPO 募资额,还是总市值的增长来看,也都非常明显。数据显示,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 2020 年的融资额接近千亿港元,这一数据已经超过 2017 年总额的十几倍。


目前,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所在地,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地。


二、改革催生新经济沃土


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因为无法实现同股不同权,港交所错失阿里巴巴在 2014 年的首次上市,此后,诸如阿里巴巴这类希望以同股不同权架构上市的公司,都选择了赴美上市。


而在错失阿里巴巴 IPO 大单之后,时任港交所行政总裁的李小加遗憾地表示,“在下一波新经济浪潮中,中国创新型公司将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对于香港而言,丢掉一两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丢掉整整一代创新型科技公司就是一件大事,而未经认真论证和咨询就错失了这一代新经济公司更是一大遗憾。”


错过了一系列新经济公司,香港资本市场也错失最有生命力的商业主体带来的高成长,仍以金融和地产公司为主。2017 年上市规则改革建议的公众咨询文件发布时期,港交所披露,金融和地产上市公司合计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 44%,而此前十年在香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仅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 3%,纳斯达克该比例达到 60%,纽约交易所达到 47%,伦敦交易所达到 14%。2018 年以前,香港在全球的新股募资额排名出现下滑趋势,2017 年创下新低。


2018 年 4 月,数年激辩后,港交所克服重重阻力,启动 25 年来最大刀阔斧的上市改革,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了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等三个章节。


改革当年即 2018 年,累计有 28 家新经济企业在港挂牌,令香港市场 IPO 募资额重返全球第一位。其中,同股不同权上市的新股,有小米集团-W(01810.HK)和美团点评-W(03690.HK),未盈利生物科技股则有 5 家。2019 年 11 月,港交所迎来了阿里巴巴的二次上市回归。


2020 年 4 月,瑞幸咖啡造假事件的发生让中概股遭遇信任危机,同时美国持续收紧对中概股的监管,同年 5 月,美国参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


当时,百度董事长兼 CEO 李彦宏对外表示:“我们确实很关注美国从政府层面在不断收紧对中概股公司的管制,我们内部在不断地研讨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在香港等地的二次上市。”


随着 2020 年 6 月网易和京东成功在港股完成二次上市,中概股逐渐掀起回港二次上市热潮。彼时,多家券商据此条件对 200 多家符合条件的中概股企业逐一梳理,发现 30 多家符合要求的企业。截至目前,网易、京东、华住酒店、中通快递、新东方、万国数据、汽车之家、百度、哔哩哔哩、携程、小鹏汽车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完成了赴港二次上市。


为什么中概股赴香港二次上市如此活跃?富途证券投研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港股更贴近本土市场,投资者对于本土公司的定价会更有效,在估值和品牌上都比较有优势;当制度上允许的时候,搭建跨市场的上市架构也有利于平衡全球的地缘政治的风险;同时,通过二次上市还能获得一笔不小的资金。在市场情绪比较活跃、外部环境支持的背景下,选择回归的公司就变多了。


在香港上市,增加了中概股的流动性。鲍海洁告诉《财经》记者,通过前三大回归的中概股来看,它们在香港的日均交易量占全球市场交易量份额已经达到了 20%-30% 的水平,这是相当不错的表现。


2021 年 4 月,上市新规推出将满三年之际,港交所在官网上刊文总结三年来港股市场的发展情况。其披露的数据显示,自新规推出以来,截至2021年3月31日,共有 146 家新经济公司于香港上市,总融资额达 6822 亿港元,占香港新股融资额的 61%;上市新规生效后,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新经济公司的总市值为 14.45 万亿港元,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 27%。


港交所的改革并未止步,其在今年继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


3 月 31 日,港交所刊发咨询文件,建议优化和简化海外发行人来港上市的制度,具体包括统一股东保障标准,同时拓宽第二上市制度,容许经营传统行业而没有采用不同投票权(WVR)架构的海外上市的大中华公司申请上市,并给予双重主要上市的发行人更大灵活性,可沿用既有的 WVR 架构及可变利益实体(VIE)架构。


港交所上市主管陈翊庭称,我们相信,该建议将吸引更多希望从香港的高流动性金融市场受益的国际与中国内地公司,同时确保维持香港市场的质素和高水平的股东保障制度。


如果在第一上市地退市,在港交所的二次上市怎么办?港交所告诉《财经》记者,假定前述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咨询意见最后得到通过,如果企业已经被要求退市或者企业主动退市,需要提前通知港交所。如果要将香港转为主要上市地,企业需要满足一些香港上市的特殊条件,符合可转到香港作为主要上市地,不会影响企业的上市地位,企业也可以考虑有序地完成退市或者私有化的安排。


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告诉《财经》记者:“在海外退市、在港单独上市的中概股仍可继续保留其不合港股市场目前规定的投票权架构,是港交所同股不同权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接受同股不同权结构的上市制度,比较符合科技及创新产业公司的需要。”


2021年3月1日,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公布优化恒生指数的市场咨询结果,建议提高成份股数目,按七个行业组别选取成份股、将上市历史要求缩短至三个月、维持香港公司代表性、对所有成份股统一采用 8% 的权重上限等五个方面对恒指进行调整,这意味着,更多新经济公司有望在更短时间内纳入恒生指数。


这被认为是 “恒生指数自发布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重大的改革”,该指数调整自 2021 年 6 月正式生效。


庞溟表示,恒指公司的指数优化措施更好地反映了香港市场概貌,有利于扩大指数对市场的覆盖率,提高指数的行业代表性。对赴港上市的中资企业来说,被纳入相关指数的概率、被市场关注的热度和被南向资金交易的速度都会有所提高。


另外,香港还推出了缩短打新周期的新政。港交所 7 月 6 日公布,将推出新股 IPO 平台 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全面简化及数码化香港的首次招股程序,FINI 将先行采用 “T+2” 招股结算周期,相比目前 IPO 定价至上市日需五个交易日(T+5)大大缩减。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招股结算周期改革带来的主要好处在于,一是降低投资者冻结资金期间需要承受的风险,二是减少孖展利息的支出,三是提高整个港股的资金使用效率,四是提高港股 IPO 上市效率。


此外,港交所还将于三季度就香港设立 SPAC 上市制度具体建议咨询市场意见。


有消息称,香港证监会对 SPAC 态度开放,监管机构亦已就相关咨询文件拟订框架,最快 7 月进行公开咨询。从美股市场经验看,如果放开 SPAC 上市制度,更多企业有望通过这一制度赴港上市。


7 月 8 日,港交所还宣布成立中国业务咨询委员会(下称 “咨询委员会”)及内地市场小组。咨询委员会由具备深厚中国市场知识和经验的资深业界专家组成。


港交所主席史美伦表示,立足中国是港交所核心战略。港交所致力于进一步提升港交所和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作用,而新成立的中国业务咨询委员会及内地市场小组将为港交所未来推进中国发展战略提供宝贵的支持。


夏春对《财经》记者表示:“全球各个交易所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港交所的这一举动,意味着其对内地拟上市公司更为主动,希望吸引更多内地公司赴港上市。”


三、上市热潮有望延续


在上半年 IPO 创下历史新高后,下半年乃至全年香港市场的 IPO 能否延续此前的热潮?


货拉拉等潜在的赴港上市公司给下半年香港 IPO 市场的繁荣带来了更多希望。


7 月 10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修订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修订草案》的一大重点内容是,对掌握超过 100 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7 月 7 日中办和国办发布的《意见》明确,将完善数据安全、跨境数据流动、涉密信息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压实境外上市公司信息安全主体责任。


在上述监管政策下,多家公司传出暂停赴美上市的消息。据媒体报道,健身应用 Keep、播客平台喜马拉雅、医疗科技公司零氪科技均已在最近几周取消赴美 IPO 计划。


有投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这些公司只是暂时观望一下,不一定是真的取消了,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都是平台型公司,内容和数据的监管面临风险。”


对于一些中国企业为何选择美股而非港股上市,前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告诉《财经》记者更多是出于估值的考虑,“美股对新经济公司的融资效率和定价更高,全球品牌影响力更强。”


不过,面对如今美股上市的不确定性,会有多少企业转向港股?


前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表示,如果正式的《修订草案》中仍然定位 “国外”,而非 “境外”,那么有利于香港上市。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等待最终《修订草案》出台。美股的优势在于对新兴产业有极高融资效率和定价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境内外政策法规都有所收紧的情况下,中概股赴美上市仍然屡创新高。更改上市地点是否可以获得预期的融资额可能也需要企业多沟通与思考。


前述投行人士认为:“客观上会有利于港交所,在相关监管政策下,平台型大数据类的公司,可能会优先考虑香港,但不会催生港股新经济上市潮。因为自 2019 年 11 月阿里巴巴回港二次上市以来,已有大批新经济公司在香港上市了,很难再出现扎堆赴港上市。”


夏春则认为,对于涉及到数据安全性的拟上市公司而言,其未来如果上市,就会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转道香港上市是双赢的选择。


目前,已有传闻称货拉拉将上市地转到香港的消息,如果未来能够持续承接中概股转场红利,港交所下半年的 IPO 有望锦上添花。


未来会有多少企业转道港股市场?此前赴美上市的企业规模可作为参考。今年上半年,中概股赴美上市热情曾一度高涨。


Wind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 36 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累计融资额达 136.7 亿美元,远超去年同期——16 家企业 IPO 融资超 26 亿美元。


展望 2021 年下半年,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热情依然不减。


据富途证券统计,截至今年底,预计将陆续有爱奇艺、拼多多、网易云音乐、新浪微博、顺丰速运、嘀嗒出行、英科医疗、元气森林、安居客等 30 家企业准备赴港上市,其中多数是互联网、生物医药以及消费类企业。


从 IPO 排队名单来看,下半年香港 IPO 热潮有望延续。《财经》记者根据 Wind 数据统计,截至 7 月 14 日,香港市场处于 “处理中” 的 IPO 排队企业共 192 家,处于历史高位。在上述 192 家企业中,拟登陆港股主板的有 177 家,拟登陆创业板的有 15 家。


6 月 30 日,香港交易所官网盛况空前地同时披露了 15 家拟上市企业招股书,创造了年内新高。在此之前,港交所同时披露招股书的最高数目为 15 家,发生在 2018 年新股上市改革后。


德勤在其报告中称,尽管今年二季度新股市场稍有放缓,但仍然预期 2021 年香港新股市场可融资超过 4000 亿港元。


其认为,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热潮还是会继续延续下去 ,预计将有超过 10 只二次上市新股上市,融资共计超过 1000 亿港元;而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的估值近期有所下调,有待估值回升后便继续推动上市计划,预料中长线相关新股仍会广受投资者欢迎,预计下半年将有 4 家~5 家来自新经济公司的巨额新股上市,每只新股最少融资 100 亿港元。


其实,除了中概股回归,A 股公司也在筹谋到香港二次上市。今年二季度以来,已经有贝泰妮、爱美客、中国中免等 A 股公司宣布拟发行 H 股;另有顺丰控股等公司宣布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若下半年中国中免成功上市,募资最高将达 780 亿港元,有望成为港股今年最大 IPO。


普华永道对港股全年 IPO 的预测值则更高。7 月 14 日,普华永道将香港全年 IPO 募资预测值上调至 5000 亿港元。普华永道香港企业客户主管合伙人黄炜邦解释,港股整体气氛好,截至 6 月底,有逾 200 家公司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故上调预测。普华永道相信,新经济企业、中概股、生物科技公司 IPO 活动在下半年会继续保持活跃。普华永道预计,下半年会有 5 家-7 家募资过百亿元的企业上市,共募资 750 亿~1000 亿港元,包括 ESG、零售消费公司。


毕马威中国新经济市场及生命科学主管合伙人朱雅仪也认为,预计未来几个季度,香港市场上包括医疗保健、生命科学、物流和供应链及金融科技等新经济板块的新股上市活跃势头将维持强劲。


不过,在上市潮背后,新股频频破发则在影响香港 IPO 市场。如 7 月 7 日在港上市的小鹏汽车(9868.HK),发行价为每股 165 港元,其上市首日即在盘中破发。


《财经》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在港上市的 46 只新股中,从首日跌幅来看,首日下跌的个股有 19 只,破发率为 41.3%;截至 7 月 14 日,上市以来下跌的个股有 31 只,破发率高达 67%。包括百度、京东物流、汽车之家、奈雪的茶等在内的公司,目前均处于破发状态。



上市新股频繁破发,令机构和投资者的打新热情也开始降温。以 7 月前两周为例,在当期发行的十多只新股中,大多数公司的超额认购倍数仅为个位数,以物业板块的融信服务为例,其认购倍数仅 8.12 倍,还有 IPO 公司在即将结束招股时仍未有足额的认购。


业内人士指出,高估值发行的股票,其上市前可能经历了数轮融资,不断抬高公司估值,导致其上市时定价偏高。定价时估值偏高,则成为其上市后破发的一大因素。


有投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以来香港市场新股供大于求,部分股票往往申购不足,新股上市即破发很常见。今年上市的新股,尤其是热门股,高估值发行成为常态,未给二级市场留一定的空间。


此外,去年以来,大陆资金大举南下,寻找在 A 股和 H 股两地上市,且在 H 股估值较低的股票,但随着港股近期的回调,以及香港政府决定提高印花税,南下资金脚步有所减缓。


四、港股结构将切换


对于港股市场而言,新经济公司大批上市后,对整个股市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


其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大批新经济公司的上市,给港股市场带来了更充裕的资金,助力港股市场的流动性改善。


其中大陆资金南下最受瞩目。2020 年,港股通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 6000 亿元。2021 年,截至 7 月 12 日,累计净流入 3711 亿元。


庞溟告诉《财经》记者,2018 年的香港上市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香港资本市场的活力、动力和生命力,提升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目前,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净流入规模创下沪港通、深港通开通以来历年之最。从南向资金流向来看,消费、医药、科技、通讯等行业在内的新经济板块较受投资者青睐。


截至2021年7月12日,根据 Wind 统计,南下资金买入前十中,有四席为新经济公司,包括腾讯控股(0700.HK)、美团-W、小米集团-W、思摩尔国际(6969.HK)


香港资深金融专家、博大资本总裁温天纳告诉《财经》记者,南下资金对港股几类新经济企业尤为感兴趣,比如独角兽企业,在港股上市而内地没上市的企业,估值较低的企业,且以科技龙头为主。


在南下资金中,公募基金是重要的力量之一。中金公司根据公募基金披露的四季度信息统计,截至 2020 年底,1095 只可投资港股的基金持有 3447 亿元的港股总市值,占可比口径基金总规模的 15.8%(2019 年为 16.6%),占全部 2.1 万亿元港股通南向港股持股市值的 16.4%(2019 年 6.6%),已经颇具规模。


新经济企业是公募基金的重点布局对象,中金公司在《剖析公募基金港股投资》报告中称,2020 年,港股通南向资金中,53.9% 的比例投向了新经济,而公募基金对新经济板块的配置比例从 2015 年的 17.5%,大幅提升至 2020 年底的 86.8%。


富途证券分析师李辰对《财经》记者表示,长期来看,南向资金涌入港股主要受到两方面驱动,从资产端看,腾讯、百度、阿里等新经济公司陆续登陆港股。此外,大量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也将持续赴港二次上市,令大陆资金直接通过港股通便能够投资。另一方面从资金方面看,大陆资金的供给和风格偏好都决定了,将持续有资金涌入港股。


对于香港资本市场而言,新经济公司的涌入正在改变其市场结构。


新经济公司在港股市场上的市值和成交量在迅速攀升。


根据港交所提供的数据,2018 年,新经济公司在整个市场成交量中的贡献是 4%,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已经是快速上升到了 30%。如果将香港市场当前的成交量看成三分天下的话,那么其中的一分则来自 2018 年以后上市的新经济公司。


从市值角度看,2018 年以来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其总市值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 27%。新经济公司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增长的一个最主要的动力。


温天纳表示,随着大批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由金融业主导港股市场的历史,会慢慢改变,未来新经济行业将领导港股市场,新经济企业的上市,将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港股市场,令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扩大,未来二级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也需要留意。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港股市场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企业外汇的集资中心,港股定位不断加强。


李辰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资金相对于优秀的公司永远都是过剩的,“而且香港是无障碍连接全球资本的地区,如果国外资本看好中国和具体新经济公司的发展前景,资金持续流入香港市场并买入新经济股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李辰称,新经济才符合当前和未来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有长期走牛的逻辑,短期估值较贵,但是随着业绩对于估值的消化或者出现主动的估值调整,仍是最值得配置的板块。


对于恒指未来的调整,其认为,大的趋势肯定偏向新经济,但是恒指限定单个公司权重上限为 10% ,所以替代纳入更多新经济公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对于港股 2021 年投资前景,多家机构意见出现分歧。


有别于汇丰私人银行及光大新鸿基都看好恒指今年可再挑战 29970 点及 29000 点的预测,建银国际则给出相对审慎的建议,该行预计港股今年全年大致呈前高后低的 M 型走势,恒指 2021 年底可能下试 25000 点,年内最低或会触及 23500 点水平。


富途证券认为,2021 年港股市场的潜在风险点在于:一是流动性拐点,随着疫情修复,市场正在走向拐点的另一方;二是高估值陷阱,估值推动的增长或将迎来上限;三是需要在个股流动性和业绩性之间寻求平衡;四是港股优质资产变多,打新中签率高或成为过去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ID:dushuyizhi007),作者:作者:杨秀红、王颖、冯奕莹(《财经》记者黄慧玲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刊于2021年7月19日《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