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 Select
2022.04.14 07:05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如何赢在 “大滞胀年代”?该抄巴菲特和彼得林奇 70 年代的作业了!

赢在熊市巴菲特、牛市旗手彼得林奇对当前市场有何启发?还要迷信低估值吗?执着单一风格值得吗?“杀估值” 后,穿越滞胀的还是成长!

全球通胀高企,央行迎来加息潮,华尔街的滞胀预期已跃升至 2008 年 8 月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对美股的乐观情绪则降至低点。

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者焦躁不安,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

不要慌,有股神巴菲特、“传奇投资者” 彼得林奇的 “作业” 可以抄!

近日,财通证券分析师李美岑、张日升梳理了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 “大滞胀” 时期、投资界在阴霾下群星辈出、交出 “大业绩” 的种种,希望能借此抹平市场的焦虑情绪。

“赢在 70s” 的巴菲特、彼得林奇曾有过三次宏观配置、四次经典择时,或从容抄底或萌生退意,最终交出史诗级业绩答卷。

历史照进当下,这对当前的市场又有何启发?

周期怎么看?还要迷信低估值吗?执着于单一风格真的好吗?

穿越牛熊的传奇选手

回望上世纪 70 年代,巴菲特、彼得林奇、邓普顿、约翰涅夫等一系列为人熟知的投资大师都表现惊人。

其中,巴菲特不仅在上半场稳赢大盘,下半场也是同样业绩超群:1970-1976 年间,巴菲特取得 240.3% 的总回报,高出标普 500 收益率 188.9%,年化回报达到 19.1%,高出标普 500 收益率 13%;1977-1981 年间则取得 247.9% 的总回报和 28.3% 的年化回报。

到了 70 年代后半段,偏好成长型投资的彼得林奇后来居上,1977-1981 年间总回报率高达 352.4%,年化回报为 35.2%,而同期标普 500 总回报率仅 44.2%,年化回报为 7.6%,表现令人震撼。

若将两人分类来看,巴菲特赢在熊市,彼得林奇则是牛市旗手。

巴菲特有着完美的熊市表现: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标普 500 指数下跌 13%,巴菲特取得 5% 的正收益率;次年标普 500 继续大跌-20%,而巴菲特则取得 6% 的正收益,跑赢大盘 26%;1977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中,标普 500 指数下跌 8%,巴菲特取得 32% 的惊人业绩;1981 年保罗沃尔克采取 “休克疗法” 压制通胀,急速抬升利率近 10%,标普 500 下跌 7%,巴菲特收益率为 31.8%,跑赢大盘 38.8%。

历次熊市期间,其他知名投资者的业绩大多遭受重创,由此可见巴菲特善于在熊市 “抗压”。

相比巴菲特,彼得林奇在牛市期间业绩更牛:1978 年石油危机后股市回暖,标普 500 取得 16% 的正收益,林奇则取得 32% 的收益率,是大盘的 2 倍;1979 年标普 500 上涨 16%,而林奇这一年收益率为 52%,是标普 500 的 3.25 倍;1980 年大盘再次大涨 25%,林奇收益率则高达 70%。

在标普 500 下跌的年份,彼得林奇也能取得不错的正收益,业绩实现真正地穿越牛熊,且对于牛市的把控力极佳。

三次宏观配置

巴菲特以消费蓝筹投资闻名,彼得林奇是知名的成长捕手,但二者都不拘泥于单一风格,70 年代加大周期和金融板块配置。

1)滞胀时期,两人均买入原材料铝业公司。70 年代美国历史工业高峰,原材料高度景气度。巴菲特大约 8% 仓位持有凯撒铝业,盈利 600%;1977 年彼得林奇判断铝价拐点出现,抛成长买周期,加配美国铝业。

2)1977 年,彼得林奇买入石油。70 年代石油是最好赛道,但市场担心油价回落、经济衰退仅给予石油公司 5-6 倍估值,但实际油价和石油公司业绩持续超预期。彼得林奇买入优尼科石油和皇家荷兰石油取得高额回报。

3)1981 年,利率上行两人重仓押注大金融。80 年代初利率飙升、经济衰退,股市盈利估值双杀。巴菲特重仓保险业;80 年 3 月,彼得林奇 25% 仓位押注保险,下半年再转战区域中小银行。二人均取得高双位数收益。

四次经典择时

尽管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交易风格差异巨大,但在机会面前,他们不仅敢于精准抄底,还敢于重仓持有。

1)1969 年,“收水” 引发经济衰退,叠加市场估值极高,巴菲特暂时 “退休”。类似 30 年代泡沫中期,联储收水对抗通胀,而标普 500 估值从低点 8.9 倍升至战后新高 23.7 倍。巴菲特几乎找不到估值小于 10 倍(占比仅 3.8%,74 年暴跌后占比 73.7%)的烟蒂股机会,因此萌生退意。

2)1973 年,巴菲特抄底华盛顿邮报,但未能躲过系统性杀估值。1973 年极为动荡,石油危机导致 “漂亮 50” 破灭,指数估值从 20 倍跌回 10 倍以内。巴菲特当时并非一帆风顺,抄底 10-15 倍 “相对便宜” 的华盛顿邮报,但估值继续跌到 5 倍上下,直到 “持续现金回购 +76 年盈利拐点” 获得巨额收益。

3)1977 年,市场估值普遍较低,巴菲特、彼得林奇从容抄底。两次石油危机后,市场 76% 的公司估值在 10 倍以下。巴菲特抄底 GEICO 加大财务杠杆; 彼得林奇上任后大举加仓股市:“3-6 倍估值的好公司股票几乎不会亏损”。

4)1981 年,彼得林奇下注利率回落,抄底国债和汽车。保罗沃尔克 “休克疗法” 市场恐慌,彼得林奇则认为长期利率将会回归正常水平,“一旦利率降低,持有股票和长期国债都将会大赚一把”,并用 11% 的资金抄底汽车股。

“抄作业” 的时候到了

回顾完大师们的传奇经历,再看当下的市场,财通证券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1)当宏观周期开始剧烈转动,重视贝塔的判断。波动渐弱的周期过去被市场忽视,如今则需要像彼时巴菲特、彼得林奇、邓普顿一样重新重视,防范系统性杀估值 “黑天鹅”、把握底部机会。

2)通胀环境下存在 “杀估值” 的可能,但穿越滞胀的还是成长。通胀传导下企业名义盈利高速增长,因此 70 年代投资大师普遍从低估值转向成长策略;低估值可以防御但不必迷信。

3)不执拗于单一风格,周期、银行、成长跟随宏观轮动配置。70 年代巴菲特和彼得林奇先后押注通胀和利率上行,配置原材料、石油、保险、银行。宏观波动上升,更宜应时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