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 Select
2022.08.19 01:44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出海是不是阿里巴巴 “难做的生意”?

当前,红利逐渐消退的本土生意越来越难做,而出海需要克服的难题更为复杂。阿里、京东、抖音、快手你追我赶,正在战至海外。跨境的时代毋庸置疑已经到来,谁能抓住机会?

本文来源:节点财经

电商生态正在重塑。

一方面,参与者更多。

除了阿里、京东这样的传统玩家,包括抖音、快手通过短视频切入电商后,同一个蛋糕开始被更多人瓜分。

另一方面,国内的流量正在见顶。

国内市场流量红利正在消散,已经被反复谈及多年。但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消费赛道一直是一个波动较大,但弹性十足的市场。而今天的谨慎,不仅是流量红利,还关乎疫情、国内生产总值、消费,以及中国市场当前受到世界格局的影响。

更加复杂的外界环境,阿里为首的电商平台,需要新的上升通道。

过去,这个渠道有两处,一则是下沉市场,二则是出海。对于阿里而言,下沉市场是扩宽国内尚未被挖掘到的消费人群,这块业务是决定阿里今天业务发展的重要堡垒。但出海,或许才是决定明天企业成长格局的触手。

早前,阿里为深耕东南亚市场的 Lazada 制定了一个大胆的目标,要将商品交易总额(GMV) 提高到 1000 亿美元,也就是说比之前要翻五番。而此前 Lazada 2021 全年订单量增长已经达到 60%,这一看似艰难的新目标也展示了阿里从海外抢用户的决心。

目前,阿里 13.1 亿的全球用户数当中,9.03 亿来自中国,3.05 亿来自海外。为实现 “到 2036 年服务全球 20 亿消费者” 目标,阿里出海找用户,已经是时不我待。

出海往事

阿里在出海方面,算是国内电商的开创者。

去年年底,阿里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时,曾公开了目前海外数字商业板块的格局,目前,出海方面主要包括阿里巴巴国际站和全球速卖通两个海外业务,以及 Lazada 、Trendyol 等面向海外市场的多家子公司。

追根溯源,阿里在出海方面最早的试探,还是阿里巴巴国际站。其核心业务是帮助国内的中小企业找到海外客户,实现产品出口。这个 B2B 模式的网站,最早的产品名为 “中国供应商”,服务商家的地面推广部队就是广为人知的 “中供铁军”。

阿里巴巴国际站成立于 1999 年,与阿里同年出发。当时,国际站主要的业务方向就是做跨境贸易 B2B 业务,不可谓不前瞻。

事实上,阿里国际站的成立节点恰逢其时,就在一年后,中国加入 WTO。这一节点,使得关税从 20% 左右降到了 7%。阿里国际站借助时代的风口乘胜追击,据阿里巴巴国际站总裁张阔介绍,因这一时期关税的降低,阿里巴巴国际站服务的客户数量就有约 1000 倍的增长。

时代的潮涌,推着一众参与者向前。

成立二十余年,阿里巴巴国际站以中国为主,在全球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供应链生态,买家覆盖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阿里上月公布的新一季度财报显示,国际贸易总共为集团贡献了约 7% 的收入。其中,B2B 业务营收占国际贸易总营收的三成。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国际站以 29% 的增幅,成为营收增速最快的单个业务板块。而阿里国际站在增值服务收入方面,更达到 43% 的增幅。

过去多年来,阿里国际站的业务也发生过两次迭代升级,比如,从最初是以大黄页模式进行撮合交易平台,此后又转型升级为以营销为主的交易平台,到了当前,则定焦为跨境 B2B 全链路数字服务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跨境电商在双轮驱动下迎来了交易规模的高速增长。实现由点到面的全面爆发,跨境电商卖家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带,正式开启了疯狂奔跑的模式。

伴随着中小商家跨境贸易成长的同时,阿里巴巴全球化业务也由当初单一的 B2B 平台阿里巴巴国际站(简称 ICBU),发展到包括帮助国内中小商家面向海外消费者的速卖通(AE)、服务东南亚本地市场的 Lazada、土耳其市场的 Trendyol、从巴基斯坦起步的 Daraz 等在内的全球化生态体系。

如果将阿里巴巴国际站视为国际版的 1688、速卖通 AE 是国际版的淘宝,那么 Lazada、Trendyol、Daraz 就是东南亚、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本地版的淘宝。

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 2022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止 12 个月期间,阿里巴巴全球化业务同比增长 41%,广泛覆盖全球约 200 个国家和地区。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止的 12 个月,Lazada、AliExpress(速卖通)、Trendyol 及 Daraz 增长强劲,年度活跃消费者达 2.85 亿,剔除未支付订单年度 GMV 累计达 441 亿美元,订单量同比增长 62%。

今年,随着组织团队层面的变动,阿里出海故事势必会更加精彩。

成长的烦恼

2014 年,阿里提出全球化、农村电商和大数据三大战略,这一战略在 2019 年调整为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但全球化,是阿里始终坚持的第一位。

为何国际业务对阿里如此重要?

2022 年 4-6 月,阿里收入为 2055.55 亿元,同比没有增长。其中,中国商业收入同比下降 1% 至 1419.35 亿元,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0% 至 176.85 亿元,国际商业收入同比增长 2% 至 154.51 亿元。

2014 年,阿里提出全球化、农村电商和大数据三大战略,这一战略在 2019 年调整为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但全球化,是阿里始终坚持的第一位。

为何国际业务对阿里如此重要?

2022 年 4-6 月,阿里收入为 2055.55 亿元,同比没有增长。其中,中国商业收入同比下降 1% 至 1419.35 亿元,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0% 至 176.85 亿元,国际商业收入同比增长 2% 至 154.51 亿元。

从利润看,阿里净利润为 202.98 亿元,同比下降 53%;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227.39 亿元,同比下降 50%。

高速增长的日子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全面放缓的增速。

阿里需要新的 “刺激”。

今年 4 月,阿里进行了一次人事调整。其中,新设海外数字商业板块,下设包括:全球速卖通、国际贸易(ICBU)两个海外业务,以及 Lazada 等面向海外市场的多家子公司,由蒋凡分管。

阿里的电商市场份额从 2019 年的 61%,降至 2021 年的 52%。身侧不仅有拼多多、京东这样的京东对手,还有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快速崛起,两家的份额从 2019 年的 0.37% 和 0.55%,增长到 2021 年的 5% 和 4%。

在市场份额上焦灼的阿里,看到了新的机会。

根据 Google、淡马锡控股和贝恩咨询联合发布的研究显示:目前东南亚市场的电商渗透率仅为 11%,预计到 2025 年时,东南亚的互联网经济规模将比现在翻一番,达到 3630 亿美元。

阿里需要新的增长点,出海无疑是最佳路径。阿里决定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做国际化。

从生态看,从国际版 1688 到淘宝,再到出海东南亚等国的海外版 “淘宝”,阿里的出海业绩几何?

国际商业收入为 154.51 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是 2% 的增长,并不十分亮眼。阿里国际商业收入还未见增势。2022 年 4-6 月,阿里国际商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 7%,而 2022 财年这一数据也是 7%。

具体看国际零售部分,Lazada 在东南亚的订单实现 10% 的同比增长。目前,如今,Lazada 正在面对更大的竞争挑战。根据《晚点 LatePost》报道,2017 年,在 Shopee 攻入东南亚市场之前,因为阿里派驻人士和本地团队的矛盾等问题,Lazada 的工作一度陷入了停顿,甚至连最重要的招商都暂停了。

而通过砸钱、卖流量等方式的 Shopee,只用有了一年时间就在 2019 年初,超越了 Lazada。

而在欧洲市场,亚马逊绝对是最大的玩家,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中国习惯于平台购物,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地区,消费者更习惯于在独立站消费。2021 年美国 Top 电商零售商占比,亚马逊占约 41%,Shopify 占 10%。以 Shopify、Shein 为代表的独立站,正在以其品牌调性,吸引一批欧美消费者。

阿里想要出海,如今,挑战不小。

跨境,有多难?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跨境电商行业交易规模 125000 亿元,较上年增加 20000 亿元,同比增长 19.05%;2021 年,中国跨境电商行业交易规模 142000 亿元,较上年增加 17000 亿元,同比增长 13.6%。

市场广阔,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此前张一鸣在字节跳动内部目标中提到,“2021 年将重点在三个新业务方向上做进一步探索,其中包括:跨境电商、to B(企业服务)和 LKP(办公硬件套装)。”

自此,字节跳动开始了以 “麦哲伦 XYZ” 为代号的跨境电商项目。去年 9 月,TikTok 宣布推出电商系列产品 TikTok Shopping。为了更好的提供物流五福,TikTok 电商计划在英国市场启动 “Aquaman(海王)” 的仓储计划,即效仿亚马逊的 FBA 模式,将部分销售稳定的商品提前储存至英国当地的仓库,以缩短跨境物流时间。

过去,TikTok 电商从中国发货到英国的物流时间至少需要 10-15 天,多则需要 1 个月以上,而海王计划落地后,能够将平均履约时间缩短到 3-5 天,极大提升了物流效率。

不仅是字节跳动,快手也在加速出海。

阿里需要面对的除了中国市场的对手,还有本土巨头的拦截。

从 2018 年开始,亚马逊等平台开始疯狂吸纳中国商家,打出了注册免费、无需保证金、广告投入小的广告,当时入驻亚马逊平台的商家得益于突然的海外市场红利,暴富的不在少数,业内流传着一个神话:“深圳湾三套房的都是跨境电商卖家”。

但美梦很快被打碎,随着亚马逊的封号潮,从月入十万,到破产的人大有人在。这一次直指中国卖家的清洗,究其根本,没有渠道建设能力,没有定价权。卖家们只能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任由平台宰割。

2019 年-2021 年,独立站火了。一些国内创业者看来了电商渠道的重要性,纷纷帮助品牌建立独立站。

2021 年,中国出口跨境电行业交易规模 110000 亿元,较上年增加 13000 亿元,同比增长 13.4%。也就是说,机会尚存。去年一批中国独立站运营平台开始大规模融资,但是新渠道开拓尚需时间,阿里还有时间。

这样一来,机会又重新回到阿里等平台的面前。如何抓住机会,帮助中国商家实现海外的销售,可能是帮助阿里成功出海的关键。

除了上述种种难题,想要跨境,国际局势、关税、疫情,每一道都是槛。

比如,去年 7 月,欧盟发布新政策,宣布取消对 22 欧元以下产品的进口增值税豁免,这直接影响速卖通的交易规模。

阿里财报指出,“在 6 月份季度,来自 Lazada、速卖通、Trendyol 和 Daraz 的整体订单量同比下降 4%,主要由于欧盟增值税税规修改、欧元对美元贬值,以及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导致供应链和物流中断的持续影响,令速卖通订单量减少。”

如今,受油价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出口运费全面暴涨。如何将国内的供应链,顺利的低成本的 “转运” 出海,可能是当前跨境电商卖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更是阿里这样的平台需要帮助卖家解决的问题。

当前,红利逐渐消退的本土生意越来越难做,而出海需要克服的难题更为复杂。国内电商巨头你追我赶,正在战至海外。

跨境的时代毋庸置疑已经到来,谁能抓住机会尚未可知,但阿里一定不会放过这一次时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