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见闻
2022.08.18 14:08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上半年还能赚钱的房企,就那么多了

碧桂园净利下滑折射行业困境。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仿佛去年万科中报的情景重现,另一家房企巨头碧桂园,在今年上半年也出现了净利大跌。

8 月 18 日早间,碧桂园发布中报盈利预警,预计其上半年核心净利润为 45 亿-50 亿元,归母净利润则在 2 亿-10 亿元之间,相比去年同期出现大幅下滑。

巨头的财报折射的是整个行业的困境。在房地产哀鸿遍野的这一年,投资者对于这份财报并不意外。截至 8 月 18 日收盘,碧桂园股价下跌 5.16%。

在此之前,不少发布盈利预警的房企,如建业、蓝光发展和荣盛发展等,都出现了巨额亏损,达几十亿。

相比之下,碧桂园的盈利状况并非最差。业内预计,上半年能实现盈利的房企,也就万科、华润、中海、保利等央企国企,以及龙湖、滨江等还活着的民企了。

在房企点状爆雷的当下,可以说,能活下来并且还赚钱的房企,都算是很有韧性的了。

活下来的房企也不会回到以前。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逝,长远来看,房地产公司可能会接近或变成 “代建商”,就像万科董事长郁亮说的那样,利润率回归社会平均水平,类似制造业那样,真正成为提升民生福祉的行业。

下滑

从碧桂园的业绩预警和管理层的讲述中,可以清晰看到房地产这一年来的境遇。

8 月 18 日上午,碧桂园紧急召开了投资者会,管理层详述了净利下滑的原因:

1、上半年,受新冠疫情的限制性措施影响,交付和结算变慢,导致收入规模下降并影响了结算毛利及利润规模;

2、本期纳入结算的项目销售毛利较低,特别是 18-19 年拿地的部分项目,受到市场下行的影响更为明显;

3、风险出清的过程仍没有结束,行业爆雷不断,市场加剧下行,为保障现金流的平衡,部分区域对尾盘资产和要出清的资产有一些量价平衡的安排,对毛利构成了较大压力;

4、基于谨慎性原则计提的减值也对毛利构成影响;

5、利率波动造成了汇兑损失,致使利润表也承压,所以整体会有一个较大的跌幅。

总结一下,大概是三大因素导致了碧桂园净利下滑:结算节奏与结构、降价促销、计提资产减值。

虽然目前还没有详细的财务数据,但业内人士指出,降价促销和计提资产减值,可能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此前在建业的投资者会上,建业地产首席财务官赵瑞昆也表示,资产相关的评估减值、存货减值等一系列的减值是上半年亏损的主要因素。

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楼市低迷,全国范围内小麦、大蒜抵扣买房钱的案例层出不穷,本质上都是变相降价。碧桂园有些低能级城市的项目,也只能加入降价促销的队伍了。

而往年万科等房企在财报中基于审慎原则进行的计提减值,已成为房企的普遍操作,比如富力有上百亿的计提,预计碧桂园这部分也不会少。

这一切,都指向了去年 8、9 月以来行业环境的恶化。管理层也指出,“从去年 6 月份到现在,市场下行周期之久超预期”。

换言之,这是一份房地产行业身处极端状况下的财报,翻看目前已经出了业绩预告的房企,尤其是动辄数十亿预亏的,给出的理由也大多如此。

据华尔街见闻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发布业绩预告的房企中,有 50 余家预亏,如建业地产预计亏损 50 亿-60 亿元,蓝光发展预计亏损 46 亿元。

接下来,如果看到还有房企巨亏的消息,也不用感到惊讶。

不过,目前与碧桂园同级别的房企如万科等还未公布业绩,碧桂园的净利下滑,还要放在与之横向对比的情境下去分析。业内人士倾向于认为,碧桂园的下滑幅度要超过万科、保利等,因其布局更多在市场低迷,促销更多的三四线城市。

往年,市场和投资者习惯于比较龙头房企的净利润总额或增幅,比如中海地产蝉联了十多年的净利王,而碧桂园何时超越中海;一旦哪家房企的净利增幅稍逊,都会被认为业绩不好,受到投资者的指摘和盘问。

如今,这种繁华景象不再,投资者环视周围,只愿看到更多能发出财报的房企,能看到自己的重仓股还没有违约,毕竟还活着、能赚钱的房企,尤其是千亿级房企,已经不多了。

对于经历了过去一年剧烈波动的房企自身而言,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活着,阶段性的利润下滑乃至亏损,都是预期中的事。

出路

当下对于房企而言,现金流是首要的、最关键的考核指标。那些爆雷房企,都是出现了资金链断裂,不得不违约了。

碧桂园总裁莫斌说,在市场下行和筑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以现金流为核心,做好资产负债和利润表的平衡,保证公司能够活下去,活到健康的市场到来 。

管理层表示,公司内部对现金流进行了极致压力下的测算,将未来可能遇到的各个风险点都纳入现金流铺排的考量。中长期按季度、短期按周进行滚动更新,确保实现 “削峰平谷”,以平滑可能存在的阶段性波动,留足安全垫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碧桂园主要通过销售回款,可动用现金的管理、 审慎投资来维持收支相对平衡的状态,压缩一切不必要的支出。

据管理层介绍,上半年公司依然保持了经营性现金流为正,这在行业年景好的时候,都不易办到;净负债率则维持在 50% 以下,可动用现金相对充足,进一步降低了有息负接下来碧桂园会保交付保债务刚兑。

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在 214 个城市,如约交付 1070 批次,超 25 万套房屋;下半年计划交付 50 万套。

2022 年下半年,碧桂园在境外已无到期美元债;境内有两笔债达到可回售状态,合计 40 亿元。除此以外,下半年没有到期的直接融资。

融资端,今年包括碧桂园在内,一批示范性房企得到了监管支持,在境外资本市场几乎停滞的状态下,碧桂园发行可转债折合 33.68 亿人民币;目前正在推进 “国家担保” 下中票的发行。

去年下半年至今,碧桂园境内发行公司债及中票合计 61 亿、供应链 ABS 及 ABN 合计 87 亿。也是为数不多能够进行全品种融资的民营房企。

在确保现金流安全的基础上,碧桂园也进行了一些提振信心的操作,比如从去年底以来,一方面是高管亲身下场,用真金白银回购自家债券,另一方面则是提前偿付债务,力证自己无恙。

当房地产市场流言不断,龙湖、碧桂园、旭辉等频频被做空,一则毫无由头的聊天记录便能左右千亿房企股价的时候,房企和它的高管们愿意用自己的行动,给市场和投资者信心,这可能是这个行业继续走下去的关键所在。

当然,在维持自身信用,提振信心的同时,也要寻找新的出路。

碧桂园透露,未来希望在代管代建市场上,进一步发力。

从 2022 年初起,碧桂园已面向市场承接各类项目的代管代建服务;今年 6 月,碧桂园成立了科技建筑集团,意图面向全行业输出以智慧施工为核心的建筑供应链能力。

碧桂园主席杨国强认为,碧桂园的科技智慧建造越来越成熟,在代管代建市场上有明显的优势。

不过代建市场里的新玩家越来越多,包括绿城管理在内的先行者们也已打出了一片天。想要在下半场里走出另一条路,“宇宙房企” 也得下番功夫。

碧桂园是一个行业的缩影。主流房企越来越多地介入代建,是房地产行业回归民生的体现,也是 “房住不炒” 的应有之义。

那个激进融资扩张规模的时代,一去不回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