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 Select
2022.11.16 08:39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当腾讯、阿里们涨出一个牛市,港股 “贪婪” 时刻已至?

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双双进入技术性牛市,腾讯、阿里、美团、京东、“蔚小理” 等明星股在 10 月低点迄今的反弹之中均收获了超过两位数的涨幅!什么力量让港股疯狂?反弹会是昙花一现吗?

几乎沉寂了一整年的港股,终于在年末迎来一波超级行情!

涨得有多疯狂?

从阶段性低点到技术性牛市,港股市场刚刚度过了奇迹般的一个月!

犹记得香港恒生指数在 10 月 24 日急挫千点、跌至十三年半新低,但就在一眨眼之间,市场情绪随着政策预期改善、海内外多重利好到来而转暖,大市直接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反攻,热门明星股涨逾十个点的情况屡屡出现,市场每一天都很疯狂!

具体来看,自十月低点迄今,恒生科技指数大涨 23%,哔哩哔哩、京东、快手领衔科技股强势反弹,三只个股累计涨幅均超过 30%;腾讯、小鹏汽车不甘示弱,累涨超 20%;美团、阿里、网易、蔚来、理想汽车均涨超 10%。

其中,进入十一月以来,无论是腾讯、阿里,还是京东、美团、哔哩哔哩,都有过单日大涨超 10% 的惊人表现,有时单日涨幅甚至接近 20%,足可见市场之火爆。

与此同时,这些大多两地上市的中概明星股在美股市场也有不错的表现——尽管涨幅基本没有港股夸张,但也终于重回上涨区间。

回到港股来看板块,反弹期间涨得最好的是什么股?

近 20 日以来,港股医疗设备板块大涨超 23%,文娱、生物科技板块累计涨幅也齐齐超过 21%;半导体股累涨超 17%,消费板块也在回暖!

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房地产板块!虽然板块整体涨幅不高,但经常有个股动辄单日飙升三四十个点。

比如经常上演大涨大跌的旭辉控股,10 月 24 日以来累计涨幅已达到 152%;若仅看十一月迄今的表现,累计涨幅更是接近 180%!碧桂园同样如此,10 月底以来累涨超 123%,十一月迄今的涨幅则超过 216%!

是什么力量刺激港股这轮大涨?

在国泰君安看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港股迎来三重利好共振,分子端和分母端同时获得改善,反弹才会如此强势:

1)国内疫情防控措施改善,市场对经济前景更乐观;

2)美国通胀数据不及预期,市场对流动性反转预期升温,无风险利率下降;

3)随着市场转暖,港股卖空比例由 10 月最高接近 25%,快速下降至 11 月 11 日的 14.1%。

在海外流动性和国内政策转好的背景下,外资部分返回港股市场,南向资金也在持续流入软件服务、医药、汽车、零售和地产等专注稳增长方向的 “超跌板块”。

简单来说,海内外基本面预期向好,市场流动性改善,叠加美债利率上行压力缓解,终于让港股情绪回暖,释放出这一轮超级反弹。

别掉以轻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还不是投资者们可以放松警惕的时候!毕竟,在下跌的市场当中,反弹可能相当短暂。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科技股信徒可能是这波反弹的主要买家,特别是由空头回补头寸推动的反弹,涨势可能十分脆弱。

而根据金融分析公司 S3 Partners 的数据,在 11 月 1 日至 10 日期间,长期做空中概股的投资者已紧急回补了价值 2.34 亿美元的股票。而空头们此前绝大多数的做空利润来源正是近期涨势迅猛的阿里巴巴、蔚来汽车、哔哩哔哩等个股。

港股转机来了!

别急,反弹很可能不是昙花一现!

根据中金公司的最新预期,港股其实转机渐现,2023 年或存在 20~25% 的修复空间,基于 6~10% 的盈利增长和 12~18% 的估值修复,中下游消费板块的修复和成本压力改善值得关注。

与此同时,在港股年内持续吸引南向资金的情况下,随着港交所上市制度进一步改革允许更多科技企业赴港上市,以及更多中概股回归并符合港股通纳入条件,将有望在未来继续吸引更多内地投资者驻足港股市场。

往前看,美联储在年底的政策如果退坡将可能成为压力缓解的契机,有望吸引部分类型基金增配中国股票。而后续更多正面催化剂的出现,如大规模稳增长政策加码与部分风险的缓解,则可能促使更多类型外资整体回流。

展望 2023 年,即便整体增长取决于未来国内外多重压力的演绎,但中金认为整体盈利有望有所修复,同时上游成本压力边际缓解和下游企业运营改善可能推动上下游差异进一步收窄。节奏上,仍需待时而动:

1)初期的反弹更多体现为情绪改善和卖空回补,不完全稳固;

2)明年一季度美联储政策加息停止美债利率明确下行或带来更大估值修复机会;

3)国内疫情政策优化,如果进展顺利,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带来更大盈利支撑下的反弹空间。

方向上,除了短期防御性的高股息板块外,优质成长(低 PEG 板块和个股),例如政策优化下的消费和地产、高景气的科技制造、预期反转修复的互联网和医药等三个方向值得关注。

中金建议超配部分信息科技(软件与半导体)、媒体娱乐、可选消费与服务、以及部分医疗保健;对原材料、工业、交运、公用事业持偏谨慎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