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 Select
2022.12.26 04:21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港股科技成长股明年有行情?!腾讯、阿里们为何有机会?

周期股行情有望借经济复苏困境反转,但也很难保持全年的强势,风险偏好提高和美联储加息退坡更有利于港股的成长股。不要忘记,政策和复苏预期在业绩真空期是十分重要的!

港股短期怎么看?明年是上半年涨还是下半年涨?因疫情大幅下挫的行情会否经典复刻?还有等待多久才能等到下一轮上涨?选成长股还是价值股?

这是国海证券分析师党崇钰的答案!

第一大预期差

当前港股成交额和换手率低迷,当前疫情仍对我国经济复苏进程有一定干扰,所以或有人认为要等到病毒高发期过后甚至 2023 年 2 季度港股才会上涨;但我们观点相反,认为这可能是港股的第一大预期差,即港股在抗疫和经济稳增长政策不断出台、美联储加息进入后程以及 PCAOB 评估结果落地的背景下,港股反弹在正面预期不断催化中可能提前抢跑,而 2 季度反而可能受到 1 季报披露的扰动。

假如投资者预期内地经济在 2023 年 3 月将加快恢复,那么股市上涨可能在 2023 年 3 月 之前,即 2023 年 1 季度港股可能出现 2023 年第一波上涨,何况如果 2023 年第 1 季度经济增速真的仍然受制于疫情,那么 4 月份港股市场反而可能因为一些股票的 1 季报不及预期(估值已提前抬升而盈利没有与之匹配的增长)而提前震荡,市场更不可能直到 2 季度才上涨,除非疫情对经济扰动的持续性超出预期。

我们的逻辑有两层核心意思,一是股市上涨究竟是靠预期引动还是靠现实引动,我们认为政策和复苏预期在业绩真空期是十分重要的;二是当前港股点位是否完全反应了疫后的估值和盈利修复?我们认为并没有, 因为 2022 年 11 月的上涨也要考虑港股市场对 2022 年 10 月恐慌性抛售的过度反应的纠正。

另外,2020 年 1 季度港股因疫情大幅下挫的行情我们认为大概率不会在 2023 年出现,一是目前港股仍在相对低位而不在 2020 年的相对高位(2020 年 1 月港股高点超过了 29000 点),二是目前奥密克戎毒株致死率低大家没有恐慌情绪,三是 2022 年影响港股的诸多主要负面因素在逐渐消退。

短期怎么看?

目前港股在 20000 点左右震荡,其主要原因是影响港股程度较深的非对称因素出现了三大积极或风险排除性质的变化:

一是美联储加息或于 2023 年 1 季度结束,对港股流动性影响逐渐变小;

二是 PCAOB 美方评估结果在 2022 年底前按预期落地从而美国中概股退市担忧得到缓解(虽然美国国会 2022 年 12 月 23 日 通过立法,如果美国监管机构无法全面检查审计底稿,将加快中概股等公司从美国摘牌的程序由 3 年缩短为 2 年);

三是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平台经济不断受到政策利好支持,如 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所以我们认为港股短期已不可能再回到 2022 年 10 月底的低点,短期震荡空间或将较为有限。

第二大预期差

至于投资者关注的还要等多久港股才会开启下一轮上涨,我们认为不会太久,1 季度行情将徐徐展开,农历新年后行情或更好。对于香港与内地通关事宜,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 24 日在港表示,中央同意香港与内地逐步有序地实现全面 “通关”,目标是在 2023 年 1 月中旬前落实。但我们预计 1 月份不是行情的收获期,今年农历新年较早,投资者或仍然因为国内各地疫情达峰节奏的差异对春节前后经济复苏的态度偏谨慎。

2023 年下半年可能疫情对经济复苏的影响逐渐退去,所以或有人认为 2023 年下半年港股行情会比 2023 年上半年更好;但我们观点相反,认为这可能是港股的第二大预期差,即上半年行情未必会比下半年差,内地经济增速在 2023 年前半年和后半年差别可能有限。

此外,从海外的影响看,在 2023 年下半年仍需关注全球滞涨背景下美联储是否可能开启降息周期从而对美股形成政策利好以及大国博弈背景下中美关系的边际变化。

2023 年整体展望

2023 年我国经济面临触底后的反弹,所以或有人认为以大金融和地产链为代表的部分周期股将强势回归,赛道成长股未必是热点,但我们的观点不同,我们认为港股的科技成长股或将在 2023 年出现行情。港股与 A 股相比风格演绎并不极致,尤其是 2022 年 11-12 月行情中港股 普涨色彩存在,而且在 2023 年,无论是随着时间推移市场风格可能从防御属性和困境反转逐渐走向实体制造和科技创新的行业轮动逻辑,还是 “统筹发展和安全” 衍生出的中长期投资逻辑,以战略新兴行业为代表的科技成长股都有持续受到关注的机会。

我们认为最短的基钦周期平均也超过了 3 年,未经滤波的经济周期可能充满噪音,不能完全以周期思维思考当前的股市,全年只有 12 个月,只要某个季度的经济增速有所波动,股市的逻辑都可能改变,所以我们认为也需要在结构性行情中重新重视战略新兴行业。二十大报告提到 “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 “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 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根据政策导向,我们认为这些行业在现在化产业体系中将扮演重要作用。

成长 vs 价值

我们认为港股科技成长股在 2023 年仍将有投资机会,其核心逻辑是我国经济将在 2023 年回升,但幅度上或许不是太高(当前 Wind 对 2023 年 我国经济增速的平均预测值为 5.1%,还要考虑 2022 年基数较低),这导致以金融地产为代表的部分周期股很难成为贯穿全年的市场热点,因此港股的市场风格在 2023 年或将出现一定变化,即使这种变化可能不会快速出现。

2022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这意味着部分周期股行情依然有困境反转的意味,但也很难保持全年的强势,风险偏好提高和美联储加息退坡更有利于港股的成长股,而部分周期股行情或因为其具备防御属性叠加政策催化而产生,不过防御属性在顺周期不够强势时未必是全年选择,这为成长股行情提供了风格转换的土壤。

对于价值股,我们认为股息提供的安全边际非常重要,但是仍然不能完全取代成长股,而是在资产配置中可以起到平衡和防御作用;对于 2023 年的港股消费股,我们特别看好出行链相关行业和线下消费,2023 年将有多个预期改善的时间节点和相关事件,如香港和内地通关,内地国际航线的恢复,五一旅游季以及暑运等,相关消费也将受到带动,我们预计 2023 年航空、酒店、餐饮、旅游、娱乐等消费行业将迎来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