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一言:李彦宏不能输的关键一战
蛰伏多年,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在逐步落地,成绩也在财报中崭露头角,只是仍无法与广告业务相媲美。要达到李彦宏 “AI 和云占百度营收一半以上” 的目标,接下来,文心一言能否扛起大旗?
作者|于惠如 编辑|罗丽娟
人工智能、AI 拐点等词已然成为了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李彦宏的 “口头禅”。
这在百度业绩会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 AI 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性的需求增长,其商业价值的释放将是前所未有的、指数级的。而百度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长期增长的最佳代表,正站在浪潮之巅。” 李彦宏在 2 月 22 日发给公司全员的财报信中表达了对自家人工智能技术的信心。
回顾过去二十余年,百度的定位已经从 “以搜索引擎、知识、信息为中心的互联网平台” 变为 “具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
蛰伏多年,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确也在逐步落地,并且成绩在财报中崭露头角,只是仍无法与广告业务相媲美。
2 月 22 日发布的百度最新财报显示,去年全年,百度实现营收 1236.75 亿元,归属百度的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206.8 亿元,同比增长 10%。
图源:百度财报
其中,百度核心营收为 954 亿元,增速与去年持平。百度起家的搜索广告业务(百度核心在线营销)收入为 696 亿元,同比下滑 6%。创新业务(百度智能云、自动驾驶、小度等)收入为 259 亿元,同比增长 22。
对于今年的工作重点,李彦宏在财报电话会中指出了方向:力求移动生态收入增长;抓住 AI 带来的拐点机会;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
BAT 三家公司中,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百度,在营收、市值上已掉队多年。过去几年,百度更多扮演了一个追赶者的角色。为了改变被动的局面,百度也做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包括多次的组织架构变革、重押 AI 等等。
近期爆火的 ChatGPT,不仅助力百度在资本市场获得了乐观情绪,也让外界看到了百度第二曲线的前景。
被百度和大众寄予厚望的文心一言能帮助百度完成追赶吗?
C 位:文心一言
在百度 2022 年 Q4 及全年财报中,文心一言是绝对的主角。
“百度即将在 3 月份推出新一代的大语言模型 ‘文心一言’,它也是继文心一格之后百度的又一个生成式 AI 产品。”
文心一言 “姐妹” 产品:文心一格
“百度的文心大模型是中国市场非常本土化的大语言模型,这意味着百度现在正在研发的文心一言,将比国外开发的模型更适合中文和中国市场。”
从财报,到李彦宏发给全员的财报信,再到财报电话会,“文心一言”、“ ChatGPT” 的含量极高。
这并不难理解。因为,过去几个月,ChatGPT 无疑是科技圈最火热的话题。作为最有希望与 ChatGPT 对标的国内应用,文心一言的进展备受外界关注;同时,作为长期且重金在 AI 领域投入的公司,百度不希望错过这个风口。
兔年的第二个工作周,在谷歌和微软就对话式人工智能服务过招之际,百度高调官宣,类 ChatGPT 应用文心一言(ERNIE Bot)项目正在做上线前的冲刺,预计三月份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
据 36 氪报道,2 月 7 日百度官宣文心一言项目时,高层下了死命令,要在一个月时间内看到产品。负责文心一言的团队,主要由 TPG(技术中台事业群)、MEG(移动生态事业群)两大部门协同。前者负责技术攻坚,后者进行搜索、内容产品承接。百度 CTO 王海峰任项目总指挥。
百度官方披露的最新消息是:文心一言会率先落地在百度搜索,并计划将百度多项主流业务与文心一言整合。
不止一位 AIGC 从业人士、AI 专家评论,无论是从推出节点,还是曝出来的进度上看,“百度是着急了”。
“谷歌尚且紧张至此,何况百度。搜索面临着改天换地的时代,主动也好,被动也好,百度都必须做这个事情了。” 前金山软件副总裁兼人工智能事业部负责人李长亮对全天候科技说。
一位 AIGC 创业者认为,百度给文心一言定时间线更是为了争夺生态。“AIGC 领域将来也有可能出现一个 iOS,一个安卓。尽早推出产品、开源的国内公司,才最有可能做 AI 领域的安卓。它越早推出,我们就可能越早接入。”
在百度内部,文心一言算不上真正的新故事。早在 2019 年 3 月,百度就推出了文心大模型 ERNIE 1.0。截至目前,文心在大模型层面已经形成知识增强的 ERNIE 3.0 系列、跨模态系列等底座模型。
在百度的规划中,文心一言如同一把适配一切的 “万能钥匙”:“文心一言与搜索整合,将引领搜索体验的代际变革;文心一言将通过百度智能云对外提供服务,根本性地改变云计算市场的游戏规则;文心一言大模型还将搭载到 Apollo 智舱系列产品,并与小度进行集成。”
愿望很美好,不过 “文心一言 + 一切” 的应用路径能否行得通,还需要时间验证。
百度求变
过去多年,为了改变被动的处境,百度积极求变,做出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2005 年 8 月赴美上市时,百度在招股书中对自身的定位是 “以搜索引擎、知识、信息为中心的互联网平台”。2021 年回港上市时,百度将自身定位改成了 “具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
投入人工智能领域,百度早在 2013 年成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2016 年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就对外宣布人工智能是百度核心中的核心。2017 年,前百度集团总裁兼 COO 陆奇喊出 “All in AI” 的口号,这被外界解读为,百度要押注 AI,打造新的增长引擎。
在李彦宏的认知里,如果抓住人工智能,百度就能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公司,变成一个影响力比原来大的公司。因而,百度的未来的机会在于拥有领先的科技,为其它公司提供底层技术。
细读百度财报会发现,百度的收入增长引擎已经发生轮换。如果说在线营销服务是百度过去最强劲的收入增长引擎,那么现在百度的收入增长引擎是以智能云为主的创新业务。
最近 5 年,尽管在线营销业务仍然是百度核心的营收主力,但从结构占比来看,以智能云为主的非在线营销服务在百度营收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2018 年至 2020 年,百度在线营销服务相关收入金额分别为 819.12 亿元、780.93 亿元、728.4 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 80.09%、72.7%、68.03%,呈下降趋势。而百度智能云业务的收入分别为 30.05 亿元、63.7 亿元和 91.73 亿元,逐年提升。
2021 年之后,百度不再在财报中公布智能云、智能驾驶等业务的具体营收数字,只公布最新进展。
智能云方面,截至 2022 年年末,按合同金额逾人民币 1000 万元计,已有 69 座城市落地实践了百度 ACE 智能交通,较前一年的 35 座城市接近翻倍。
第三方市场机构 IDC 的报告显示,2022 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在 AI 公有云服务市场稳居第一,这也是百度智能云连续四年市场份额第一。
然而,这仍与李彦宏想要的结果相差甚远。早在两年前的财报电话会上,李彦宏豪言:“AI 和云,未来三年会占百度营收一半以上。”
去年 5 月,为了更进一步探索智能云商业化的落地,百度云再次迎来组织维新。李彦宏将他眼中 “具有战略视野,敢打硬仗、能打胜仗” 的沈抖安排在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ACG)负责人的位置上。
用李彦宏的话说,“作为公司第二成长曲线,百度智能云还需要规模和健康度的量变到质变,而沈抖博士的强技术背景和过往的销售体系管理能力显然能为其助力。”
在任近一年,沈抖还没有让百度云扭亏为盈,但值得肯定的是,百度云的毛利率和营业利润率预期都在提高。
“事实上,如果你看一下新项目,会发现过去几个季度的预测利润率再持续提高。” 百度高管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
烧钱出慢活儿
工程师出身的李彦宏,对技术非常舍得花钱。
百度也把在搜索引擎上赚到的钱投入到 AI 技术方面,希望收获进一步的成长。2022 年,百度核心研发费用达 214.16 亿元,占百度核心收入比例的 22.4%。而拉长时间来看,过去 10 年,百度在研发上的投入约为 1100 亿元。
虽远谈不上盈利,但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已不再是炫酷的噱头。
以自动驾驶业务为例,2022 年四季度,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订单量达到 56.1 万,同比增长 162%。截至 2023 年 1 月底,萝卜快跑累计订单量超过 200 万单,稳居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提供商。
截至目前,萝卜快跑已在武汉、重庆等地提供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图源:网络
不过,客观来看,百度的自动驾驶在短期内仍然无法实现稳定营收,“坚持投入” 依然是这项业务当前最主要的课题。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IT 技术的技术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基本分为三层:芯片层,操作系统层和应用层。现在可以分为四层:芯片层、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
“百度则是全球为数不多、进行全栈布局的人工智能公司,从高端芯片昆仑芯,到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再到文心预训练大模型,各个层面都有领先业界的关键自研技术。” 李彦宏表示,凭借在 AI 领域的长期投入,百度将抓住即将到来的 AI 拐点,为百度到整个业务组合:移动生态到智能云、自动驾驶、智能硬件,开拓全新的机遇。
不仅如此,在许多场合,李彦宏也毫不谦虚的将百度定位为 “中国技术创新的领导者” 的角色。
但对于百度来说,文心一言要面临的是与自动驾驶相同的难题——投入巨大,商业化却是个 “慢活”。
OpenAI 创始人 Sam Altman 曾在社交媒体上透露,ChatGPT 平均每次的聊天成本为 “个位数美分”,平均每个月计算成本预计达到数百万美元。
毫无疑问,如果无法快速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天价” 训练及运营成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百度的营整体收产生影响。
不久前,李彦宏将 “引领搜索体验的代际变革” 写进他个人的 OKR 中。很显然,他誓要把移动互联网时代错失的时光追回来。
不过,文心一言能否成为合格的 “中国版 ChatGPT”、百度 AI 商业化落地如何进一步破局,在线营销服务与其他业务如何应对激烈竞争?
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