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五冲 IPO 背后:嘀嗒没有新故事

2024 年 3 月 19 日,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谋求登陆港交所主板。据悉,2020 年 10 月以来,嘀嗒出行共五度冲击港交所,前四次均铩羽而归。

与以往不同的是,2024 年 2 月,嘀嗒出行获得证监会 IPO 备案,这意味着,其拿到了登陆港交所的关键 “钥匙”。

此外,结合招股书来看,嘀嗒出行并未像大部分网约车平台,持续身陷亏损的泥潭,即使是在大环境下,也可以连续盈利。凡此种种,似乎预示着,嘀嗒出行距离登陆资本市场,只有一步之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已经可以持续释放利润,但嘀嗒出行的短板也很明显,那就是严重倚重顺风车业务,没有探索出强有力的 “第二条曲线”。

在此背景下,即使可以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嘀嗒出行的股价,或许也难以具备太强的想象力。

1、与滴滴同期创业,早已盈利多年

尽管品牌知名度和营收规模不及滴滴,但嘀嗒出行入局网约车行业的时间并不晚。官方资料显示,嘀嗒出行上线于 2014 年 9 月,只比滴滴晚了一个月左右。

彼时,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诸多初创公司均结合智能手机的特点,进行业务模式创新,致力于革新传统产业。

与滴滴瞄准出租车市场,围绕乘客与司机构筑 O2O 闭环不同,嘀嗒出行创立之初就专注于私人小客车合乘、车主和乘客顺路搭乘,也即顺风车。

▲图源:华经产业研究院

因可以高效匹配有 “顺风” 需求的车主和乘客,2015 年后,中国网约车市场飞速成长。华经产业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顺风车行业市场规模为 190 亿元,约为 2015 年 55 亿元的 3.5 倍。预计 2025 年,中国顺风车行业市场规模达 1148 亿元,过去十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35.51%。

由于嘀嗒出行入局顺风车行业较早,具备先发优势,并且此前大部分网约车企业均聚焦网约出租车业务,顺风车行业的竞争压力也比较小,随着市场需求逐渐释放,短短几年,嘀嗒出行就成为中国顺风车行业的翘楚。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已完成顺风车订单数计,2019 年,嘀嗒出行顺风车的市占率为 66.5%,为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出行平台。

更重要的是,由于不需要像滴滴一样承担巨额费用,仅在撮合的交易中抽取佣金,嘀嗒出行的运营成本相对可控,因而可以连续多年盈利。

招股书显示,2021~2023 年,嘀嗒出行服务成本分别为 1.49 亿元、1.42 亿元以及 2.1 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 19.1%、24.9% 和 25.7%。

同期,嘀嗒出行营收分别为 7.81 亿元、5.69 亿元以及 8.15 亿元;非国际财务报告经调整期内净利润分别为 3.38 亿元、0.85 亿元以及 2.26 亿元元。

▲图源:滴滴

对比而言,中国网约车行业的王者滴滴,则因重资产业务模式,持续身陷亏损的泥潭无法自拔。招股书显示,2020 年,滴滴每笔乘客的支付额中,网约车司机收入分成和补贴占比 79.1%,乘客补贴优惠比重为 10.9%,6.9% 为企业经营成本,剩下的 3.1% 才是平台的利润。

如此高昂的成本,决定了滴滴血亏不断。

财报数据显示,2023 年,滴滴营收 1924 亿元,同比增长 36.6%;经调整 EBITA 亏损 22 亿元。2020 年-2022 年,滴滴亏损分别为 106 亿元、493 亿元以及 238 亿元。

2、主营业务想象空间有限,嘀嗒正被围剿

尽管从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嘀嗒出行已超越滴滴,但值得注意的是,顺风车市场规模过小,也决定了嘀嗒出行的想象空间极为有限。

▲图源:观知海内咨询

观知海内咨询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汽车客运行业市场规模中出租车市场规模为 3008 亿元,其中网约车市场规模为 1942 亿元,占比 64.56%,顺风车规模为 191 亿元,仅占比 6.35%,是不折不扣的 “边缘” 市场。

更悲观的是,随着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出行行业红利消逝,诸多具备流量优势的出行平台还不断向嘀嗒出行的顺风车腹地发起冲击。

比如,2019 年,哈啰出行累计收获超 3 亿注册用户,已赢得共享单车战役,亟待借力共享单车,拓宽新的增长曲线。当年 1 月,哈啰出行推出顺风车业务。

事实证明,充沛的流量,确实助推哈啰出行的顺风车业务飞速成长。2023 年初,哈啰官方表示,哈啰顺风车上线四年时间,发布出行需求的乘客数累计超 1 亿,顺风车订单量达 4.5 亿,其中 2022 年完成订单 1.5 亿次。

▲图源:嘀嗒出行招股书

哈啰出行凶猛进攻,将曾经顺风车行业的霸主嘀嗒出行拉下了马。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2 年,按顺风车搭乘次数计,哈啰顺风车占据 42.5% 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反观嘀嗒出行市占率仅为 32.5%,排名第二。

不止哈啰出行跨界来袭,2019 年末,滴滴重新推出顺风车业务,也极大地分流了嘀嗒出行的市场影响力。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交易总额计,滴滴顺风车的市场份额由 2020 年的 10.8% 增长至 2021 年的 19.6%。

与哈啰类似,滴滴之所以在顺风车领域异军突起,也与得益于扎实的流量基本盘,以及深入人心的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台品牌定位。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止的 12 个月中,滴滴拥有 5.87 亿名年活跃用户。基于海量用户的多元出行需求,滴滴已布局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等出行业务。

事实上,哈啰出行、滴滴借流量优势在顺风车领域异军突起,围剿嘀嗒出行,也从侧面说明,顺风车业务固然有轻资产的优势,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很难构筑深厚的商业护城河,出行巨头切入后,行业先行者非常被动。

3、新业务拓展不利,嘀嗒没有新故事

面对巨头们的围剿,以及业务模式过于单一的现实,嘀嗒出行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积极布局新业务。

早在 2017 年,嘀嗒出行就推出了智慧出租车服务,重点发展出租车网约服务及优化出租车扬招服务。

▲图源:嘀嗒出行招股书

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智慧出租车服务都没有成为嘀嗒出行的第二条曲线。招股书显示,2021~2023 年,嘀嗒出行智慧出租车服务营收分别为 0.33 亿元、0.19 亿元以及 0.11 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 4.2%、3.4% 以及 1.4%。

纵向对比不难发现,过去几年,嘀嗒出行的智慧出租车服务业务不光营收规模持续下行,并且营收占比也不断下降。

这当然是因为网约车市场红利收窄,寡头们的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加所致。尚普咨询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网约车市场前四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之和为 89.4%,对比 2019 年的 86.7%,上涨 2.7 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不具备运力和资金优势的网约车 “新势力” 很难赢得市场。

另一方面,2022 年 11 月修订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虽然将顺风车排除于规定的发牌制度之外,但却明确规定网约车服务平台及该等平台上的司机需要取得若干执照及许可证。

这也意味着,网约车行业拥有很高的准入门槛。

遗憾的是,嘀嗒出行并不具备适用于网约车服务发牌制度的相关牌照。在此背景下,亟待探寻强劲增长曲线的嘀嗒出行贸然开展网约车业务,屡屡遭受处罚。

招股书显示,2020 年以来,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累计接获 57 宗行政罚款。

比如,2020 年初,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发现嘀嗒出行擅自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对其予以 15 万元行政处罚。2022 年末,嘀嗒出行再次被监管部门提醒式约谈,指出其偏离顺风车本质,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开展网约车。

由此来看,过去几年,智慧出租车服务营收规模不断下滑,或许是因为监管力度加大背景下,嘀嗒出行主动 “舍弃” 的结果。

也许是因为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借网约车打开新的成长空间,此番嘀嗒出行登陆资本市场的一大目的,就是在 “中国出行市场价值链中选择性地寻求战略联盟及投资收购机会”,也就是拓宽 “第二条曲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收窄的背景下,出行行业已经许久没有新故事了。《晚点 LatePost》报道,即使是行业巨头滴滴、高德, 2024 年都没有制定激进的增长策略。

由此来看,即使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拿到规模可观的融资,嘀嗒出行也难以探索出新故事。

更令嘀嗒出行感到焦虑的是,哈啰、滴滴还在不断加码顺风车业务,蚕食自己的生存空间。缺乏流量基本盘的背景下,嘀嗒出行很难拿出有效的反制措施。在此背景下,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投资者或许会做出投票。

作者|张尧

编辑|胡展嘉

运营|陈佳慧

出品|零态 LT(ID:LingTai_LT)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