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粮厂研究员 Will:小米 SU7 定价讨论会

“粮厂点评” 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XIAOMI-W.HK

这周线下聚餐,又讨论了小米首车 SU7 的定价问题,听到了诸多分歧和想法。我认为,想探索小米 SU7 的定价,完全可以模拟一下内部的讨论过程。

这篇文章完全是基于公开信息和逻辑推理的虚构,没有小道消息,也切勿对号入座。

L:下面我们开会,请大家谈一谈对小米 SU7 定价策略的想法。

保守派:我先谈谈我的观点,我认为” 性价比 “是小米的立身之本,也深刻印在小米 DNA 里。因此,我认为 SU7 应当延续此前的定价策略,用足够震撼消费者的低价,来赢得首车的发布胜利。

激进派:我不同意这个观点。首先,SU7 是小米 “高端战略” 的重要里程碑,低价策略不符合 SU7 的高端定位。其次,小米是全资重模式造车,低价策略既不利于摊薄前期投入,也不利于后期研发开支。最后,投资者非常关注小米汽车如何挣钱,小米在造出车的同时,也兑现合理的毛利率和好的商业模式。所以,我建议 SU7 的定价应该跳出既定思维范式,不以低价为首要目标。

保守派:你的出发点我都同意,但你的推理过程我觉得有问题。我们首先说说高端吧。虽然小米 13 和 14 系列取得了成功,但客观来说,小米距离高端品牌仍然任重道远。高端战略还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我们的智能手机在 6-10K 区间尚未取得成功,为何消费者会在 20-30 万的产品上认可我们?更何况,2023 年以来 EV 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同级别的竞争对手都会紧盯我们的 SU7。

激进派:我同意高端战略尚未成功,但我们是否应该回顾一下 SU7 立项的初衷是什么?SU7 难道不就是希望让消费者跳出对小米的刻板偏见,重新给小米树立品牌的机会吗

同时,我认为拿手机绝对金额区间对比汽车是没有意义的。6k+ 智能手机的市场对应的已经是超高端了,而 20-30 万汽车的区间仍然是中档偏上,SU7 也从来没有想过定价超过 50 万不是吗?

L:我觉得重新思考一下小米造车的初衷确实是有帮助的。我们首车选了强调运动属性的轿跑,确实是为了突出高端,这些一般是高端汽车品牌所特有的。否则我们完全可以选 SUV,这样消费受众群体会更广泛。

另外,之前也有同事建议汽车 BU 启用全新品牌,这样历史包袱更轻一点,但是我也没有采纳。原因很简单,小米品牌是公司最核心的 IP,我希望用汽车产品带动整体品牌高端,这样可以在手机和 IoT 业务上形成协同。

激进派:我想再补充一点,消费电子的行业规律是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从高端市场切入。当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高端形象时,才会更容易接受大众市场的中低端产品;而反观,从中低端向高端市场冲击,则难度要增加数倍。

苹果做手机,是先做 Pro 和 Pro Max 系列,才下沉去 SE 系列;华为做手机,是先站稳 Mate 和 P 系列的高端产品,才考虑中低端的荣耀系列;特斯拉做电动车,也是先发布高端的 Model S 和 X,才布局 Model 3 和 Y。因此,我们一旦首车没有营造起高端品牌属性,后续再想攀登只会更难,所以定价上不能让步。

保守派:那我们再说说前期投入和研发开支。我认为小米集团目前有 1200 亿的现金,而且汽车还有传统主业的输血,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这点。另外,如果考虑前期投入和研发,我们的部分高端手机产品,例如 Ultra 和 Fold,也不一定能打平吧?

激进派首先,我们不能因为有 1200 亿现金储备就高枕无忧。蔚来截止到 23 年已经烧掉了接近 1000 亿,单车亏损仍然是惊人的。反观,特斯拉和理想在 15-20% 的毛利区间是相对健康的选择。其次,汽车的研发支出远不是手机可以比拟的,且不说三电系统和大压铸,光我们全栈自研 AI 也是几十亿的支出。最后,让手机长期输血汽车也是不切实际的,汽车 BU 已经有了独立的激励基准,还动用其他部门的现金流,这让其他部门的兄弟们怎么想?

保守派:这点你说的有道理。我们再说回资本市场,你提到投资者对于米车商业模式的预期。但在我看来,出货量和价格成反比这是朴素的经济常识。所以,如果要考虑投资者,我们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在出货量、ASP 和毛利率之间取得平衡来收益最大化,而不是一味追求高端定价。

激进派:你说的经济常识没错。但是,你也要注意这几个基本事实。

第一,SU7 在 2024 年的出货量肯定是受限于产能的。你也知道 SOP 后产能爬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短期内大概率是供不应求的,用你们经济学的术语就是需求弹性比较小。

第二,SU7 从成本上真不一定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我们的 BOM 你也看到了,都是顶级供应商和扎实的用料;另一方面 SU7 作为首车,我们前期投入的团队招募、工厂建设、线下渠道等都可能是超过竞争对手的。

第三,我们在 SU7 后已经规划了好几台车,都是不同的定位和车型。小米完全可以在后续产能扩大后,通过其他车型再玩出货量、ASP 和毛利率的跷跷板,要知道,这个我们在智能手机已经玩了十几年了,我相信咱们的团队有充分优势。

最好,我们上市时说的用手机硬件驱动 IoT 和互联网飞轮的业务模式尚未实现,而 EV 业务上通过自动驾驶挣钱仍然是个伪命题。所以,如果要说服资本市场,还是需要提供更有信服力的商业模式。

综上所述,我还是建议小米 SU7 在硬件定价上应该坚持高端战略,同时通过提供金融服务、赠送 3C 产品(包括手机和 IoT 产品)和提供用户权益等方式,让我们的产品定价具有竞争力。

L:你们说的都很好,今天就先讨论到这里,散会。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