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单车刺客来了,共享神话破灭?

@新熵   原创

作者丨王思原  编辑丨伊页 

继共享充电宝悄悄成为 “价格刺客” 后,共享单车也有步入后尘之势。 

近日,关于美团、哈啰等共享单车平台假期涨价一事引起热议。据不少用户反映,在扫码用车时会弹出一条价格变更提示称,“当前城市单车服务价格为:法定节假日起步价 1.8 元 (含 15 分钟),时长费 1.0 元/15 分钟;其他时段起步价 1.5 元 (含 15 分钟),时长费 1.0 元/15 分钟”。 

按照此计费标准,假日骑车价格涨幅超过 20%,一小时需花费 4.8 元,甚至超过了 0.5L 汽油。大部分网友对此次涨价颇有意见,称其 “吃相难看”、“要收割了”。 

对于涨价行为,美团、哈啰等平台官方也积极回应称:节假日人力成本、运维成本普遍上涨。 

曾有公开数据测算,一辆共享单车每天的折旧和运维费用为 2 元。如果按照 “人均一辆车” 的理想通勤状态,一辆车每天 2 次骑行、单次贡献 2 元收入,以及最低 200 元的车辆投放成本来计算,一辆共享单车需要至少运营够 100 天才能回本。 

此外,在一年中剩余的 265 天,这辆车还会产生至少 530 元的运营费用。如果以投放十万辆单车计算,平台一年要支付的运维费用就超过 5300 万元。 

如此来看,运维确实是平台一大难题,而涨价便成了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手段。 

其实回过头看,即使共享单车平台历经多轮涨价,也依然会有刚需用户留存下来,而在满足这部分用户的使用需求和维持运营成本的平衡之间,就是可持续的利润。

从行业早期通过烧钱补贴抢占市场,到如今不断涨价的过程中,共享单车的刚需用户粘性只会越来越强,因为 “共享经济” 带来的便捷体验和使用习惯已经形成。 

一次次小区间的调价,更像是平台与用户互相试探的一个过程。平台能够筛出一部分对价格敏感且使用频率并不高的非刚需用户,同时收缩投放规模、压缩运营成本,让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真正的提升。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共享单车的涨价,并不能解决其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共享单车平台依旧亏损,尽管经过了多轮融资和补贴战争,但仍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盈利模式。虽然靠涨价和降本能短时间内增加收入,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规模缩减,甚至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规模小用户体验差,导致用户使用意愿下降,最后再通过涨价拉高收入,用户使用意愿更低。

因此,共享单车企业需要寻找更多商业化的方式。比如,在产品方面,可以开发更多符合用户需求和场景的车型和功能,并且做好价格段区分;在服务方面,可以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和会员权益;在合作方面,可以与商家、广告主等建立更多互利互惠的关系;在技术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运维效率和用户体验。 

各行各业的共享经济平台自进入国内市场以来就不断遭遇质疑,不少专业人士都曾指出,国内的共享经济模式其实是披上了互联网外衣的传统租赁。虽然没能还原共享模式下闲置资源的再利用,但也不能因此完全否认国内共享经济解决了一些用户的实际需求。不过对于平台方来说,如何将该模式做到尽善尽美、互利互惠,仍旧是经营智慧的考验。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