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高德又 “擦边”

@新熵   原创

作者丨三简  编辑丨尚加 

高德大举加码本地生活后的隐患,正逐渐显露。

近期,有关高德服务商 “助长” 平台色情擦边一事引起关注,高德对于平台产品的监管问题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作为工具类 APP,找到生存方式至关重要。高德从打车业务开始就奠定了平台经济、聚合经济的基础,到后面口碑的合并,将自身的流量池成功盘活,走上了商业化的快车道。

但也是这种模式下,高德在监管方面 “不作为” 的遮羞布慢慢被掀开,同时平台低转化、高风险、长周期的特性,也在不断拉低发展潜力。

而无论是出行还是本地生活,都早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并且在一个平台上,牵一发而动全身,高德平台的形象和服务质量,如果无法稳定维持,大概率会让体系里的大多业务陷入困境。

高德 “摆烂”,监管成虚设

2014 年,高德地图的董事长俞永福曾表示,高德将去除广告,专注于地图导航。

此一时,彼一时。为了赚钱,高德不仅广告多了起来,也不仅仅满足于只做地图导航,而想要做一个开放式的生活服务平台。

用俞永福的话来说,高德地图要 “用一张地图承载衣食住行”,本地生活与目的地有关的业务都会以高德为中心。

2023 年初,高德和口碑正式合并,阿里旗下所有本地生活到店业务统一整合到了高德。而承载了阿里本地生活重担的高德动作很快,从模式上采取的依旧是打车业务的聚合模式,即引进成熟供应商,带着商家、带着产品进来,直接跟用户对接。比如,高德买电影票用的是淘票票;高德车市看资讯、查报价用的是汽车之家;订酒店用的是飞猪、同程......这样做的好处是成本低、起量快。

但仅一年后,追求高速发展使其动作出现了变形。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在高德平台上推荐的一些 SPA 店实体店名与平台上显示的并不一致,且存在销售人员推销柔式放松按摩项目,而这些项目实际上涉及特殊服务。

令人瞠目的是,在询问提供平台入驻的服务商时,其表示已帮助多家涉黄足浴店上线,甚至会指导商家如何 “引诱” 消费者。当被问及如果向高德地图反映某店有涉黄服务,该店是否会被下架时,合作商表示会偏袒商户,即使有投诉也不会下架。

一位业内人士对此分析道,这种情况明显是 “通关系” 的结果,平台运营权限很大,运营做得好就要和审核搞好关系,平时过不去的商家和项目,找特定的人就能过,审核速度也比别人快。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平台模式下较为常见,只不过无法定责,审核标准也存在灰色地带,审核人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处理就会动了运营的蛋糕,而在重运营的运作方式下,平台便成了 “和稀泥” 的角色,监管也形同虚设。

需要承认的是,本地生活涉及的衣食住行均是极其注重线下履约质量的服务,而平台聚合模式如何管控供应商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是个天然难题。但可以确定的是,平台监管不力,不但会助长非法商家气焰,还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难以培养用户使用心智,甚至让用户感到反感。

跳出本地生活,在打车业务上更能看到高德存在的监管难题。

网约车聚合,赚快钱甩黑锅

聚合出行平台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在短短几年内异军突起,成为高德这种流量平台变现的新路径。

通过聚合多家中小出行服务商,平台将海量订单分发给各个承运方,看似高效整合资源,实则孕育出了不少灰色地带。

最常见的就是面对大小不同、远近不同的网约车平台,高德与它们如何分割利益。

据悉,高德会基于运力服务商,通过平台获得订单的流水,按照一定比例收取佣金。高德相关负责人此前也回应称,高德收的是 “信息费”,具体基数以合同为准。

但相对于滴滴这种 “直营” 的打车模式,聚合打车的服务模式增加了更多环节,高德将订单分发到一众中小平台,中小平台再匹配订单给到具体的承运司机,分发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也就是订单的 “转卖费”,平台收取的转卖费有时甚至会高于实际承运平台的抽佣。

最终导致司机实际收入大幅缩水,乘客支付的车费大量流入中间环节,而非直接用于提升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这显然会影响用户的打车体验,甚至导致客源流失。

最为关键的是,作为聚合平台的高德,不但可以通过转卖订单获取高额利润,还逃避了原本应当承担的责任与风险,从而滋生了诸多问题,甚至将乘客和司机放到了对立面。

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乘客遭遇安全事故或损失时,责任划分变得模糊不清,聚合平台往往将责任推给提供服务的网约车平台,网约车平台可能推给具体的司机,乘客则陷入两难困境,导致维权难。

网约车聚合平台的出发点是流量变现,意味着它们不太可能像头部自营网约车公司那样,进行长期规划和深度的产业布局。聚合平台,要的就是即时性的抽佣盈利,所以相对于自营网约车公司,网约车聚合平台对合规性的把控力有限。

对外以低价吸引用户,对内持续压榨价值输出者的收益,这样的商业逻辑,最终只会将平台推向纯粹 “敛财” 的方向,并且对出行赛道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如此偏见的由来,是近些年来,高德打车长期存在的审核、监管缺失问题,在多次警示约谈乃至处罚后,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023 年下半年,高德打车就在 7 月 26 日和 31 日,先后遭到武汉市和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联合相关部门进行警示约谈。随后从 8 月份至今,高德打车的约谈 “履历” 中,又相继增加了上海、邵阳、连云港等地区的交通部门。尽管每次约谈的方向各有不同,但伴随约谈次数的累加,有关部门对高德打车的警示,也越发严厉起来。

去年一年,高德打车多次因为网约车 “无证运营” 的问题,遭到不同程度的处罚。去年 11 月邵阳地区对高德打车的专项约谈,更是将高德聚合平台下网约车管理的混乱,冠以 “非法” 二字。

或许在多次约谈和警示后高德打车已然有所动作,但考虑到目前高德聚合平台中,合作平台的数量已经超过 100 家,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小型网约车平台。积重难返之下,高德打车很难扭转出行业务的现状。

而从高频的约谈和处罚来看,高德打车似乎面对困难选择了 “摆烂”,“只管抽成,不管审核”,已然成为高德打车难以彻底消除的偏见。

无解还是不想解?

无论是高德本地生活业务还是打车业务,本质都是平台经济、聚合模式下的产物,这种新业态需要更多授权,被赋予更大自主创新的权限,才能更好地创造性破坏。

也就是说,宽松审慎的监管环境有利于平台经济在初始阶段快速发展,但随着平台经济创新发展趋缓,其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日渐显露。平台企业、入驻企业、用户和个人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契约不完全性,变成平台损害入驻企业和用户利益的工具,需要针对性加强规范监管。

事实上,聚合模式入场之后,网约车行业的结构从类出租车模式,演化出另一种更接近电商的模式——聚合平台 - 运营公司和司机 - 消费者的关系,等同于电商平台 - 卖家 - 消费者。

此前,行业监管依据以交通运营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依据电商管理办法,烟台等多地对违规调价重拳出击,就是基于《电子商务法》。

但电商交易过程中,平台的主体责任低于卖家,对比到网约车聚合至电商化的过程中,责任重点落到网约车运营公司身上。这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果出现恶性事件,有多少入驻聚合平台的中小网约车公司,最终能否承担得起主体责任?

从订单合规率来看,最近几个月高德不断下滑,也间接印证了随之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其管理难度也会直线上升。而聚合打车平台的收益本就建立在司机、网约车平台之上,一旦加强对接入平台的网约车监管工作,难免会增加运营成本,同时也会进一步挤压其利润空间,不符合自身利益。

不过正如早年的 B2C 电商、外卖餐饮,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但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监管政策的完善,聚合平台的 “免责” 特权应当消失,并面对更大的监管挑战。

对于高德来说,无论是本地生活还是打车业务,劣币驱逐良币的方式一定不是正解,严格把关平台信息、相关公司的进入门槛,引导各行各业的良性竞争,完全合规化运营,才是高德做大网约车业务、盘活阿里本地生活的关键所在。只是利益熏心之下,“失控” 或是大概率事件。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