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纯电式微,特斯拉正经历阵痛

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正在中国汽车市场蔓延。

自 2023 年 1 月 6 日特斯拉大幅降价开始,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已经持续了整整 15 个月。​

价格战的肆虐之下,汽车行业也充满了变数。

去年 3 月,在降价潮引发的观望情绪下,中国汽车销量创下了本世纪以来 3 月环比增速最低的纪录。

去年 6 月,16 家车企巨头联合签署不降价承诺书,随后又被紧急叫停。

与此同时,威马、爱驰、天际、高合等多家车企陷入经营困境,有「4S 店之王」的广东永奥集团爆雷,多家 4S 店面临倒闭风险。

2024 年一季度,价格战持续加码。

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也从 2023 年的 5% 继续下降至今年 1、2 月的 4.3%,仅有 2015 年时汽车行业 8.7% 利润率的一半。

持续进行的价格战中,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大洗牌,甚至连发起价格战的特斯拉都再次走到了命运的三岔口,于 4 月 15 日被曝出裁员 10%

01、新能源普涨,但纯电稍显颓势

纯电式微,是 2024 年 Q1 新能源市场的最大变动。

2024 年第一季度,中国乘用车销量 482.9 万,同比增长 13.1%;新能源车销量 176.9 万,同比增长 34.3%。

不过在新能源普涨的大浪之下,纯电车型的销量却颓势初现。

2024 年第一季度,纯电车型的销量为 102.6 万,同比增长 14.7%,和乘用车 13.1% 的增速几乎持平,不足新能源 34.3% 增速的一半。

与之对应的,插混车型(包含增程,下文同样)一季度销量 74.2 万,增速高达 75.6%。

从销量占比来看,纯电车型在新能源中的销量占比从去年 3 月的 73.4% 持续下滑至今年 3 月的 60.4%。

增速和大盘拉平,意味着纯电车型的快速增长趋势消失,插混车型将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时的首选。

短期来看,一季度纯电车型销量增速放缓背后存在着季节性因素。

一方面,春节假期,消费者购车时会着重考虑长途出行需求,纯电车型难以满足。

另一方面,冬季气温低,纯电车型续航打折率高,尤其是年初的大范围冻雨天气更是暴露了纯电车型的弱点,无形中又劝退了一批潜在消费者。

长期来看,纯电车型在插混车型面前的优势逐渐消失是销量下滑的核心原因。

差异尤其体现在续航方面,以零跑 C11 为例,增程版本起售价 14.88 万,CLTC 续航 1110 公里,不仅比纯电版本便宜了 3 千块钱,续航还多了 595 公里

虽然极氪 001 和蔚来都推出纯电续航超过 1000km 的版本,但距离成为主流方案还遥遥无期。

2023 款极氪 001 推出了 140 度电的千里续航版,售价比普通版贵了 10 万,2024 年的车型中取消了这一版本。蔚来也推出了 150 度电的千里续航电池包,但是一个电池包的成本和一台 ET5 相差无几,出于成本原因目前也是只租不卖

对于纯电车型而言,实际使用续航还会由于车速、气温等原因缩减,普遍存在 7 折的打折率。

同时,在当前的充电速度限制下,增大电池度数的同时也会无可避免地增长充电时间。

纯电车型目前最大的优势,在于上海等超一线城市的免费牌照政策。

随着新能源汽车向二三线城市普及以及超一线城市牌照政策的缩紧,如果纯电车型在续航和补能方面没有大幅技术突破,短期内即将迎来增长瓶颈。

02、插混车企完胜,纯电车企两极分化

新能源市场的整体走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车企的命运,不过真正决定车企销量走势的,还是车企在面对变动时的决策。

根据 16 家主流新能源品牌的销量走势,可以将其分成三大类:

插混车企取得了全面胜利,销量较去年 Q1 普遍有大幅增长;纯电车企则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一部分车企通过性价比获得了涨幅,另一部分车企则陷入了销量倒退的困境。

插混车企的全面胜利,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在目前的技术下,作为过渡方案的插混在产品力和性价比上均展现出了优势。

20 万元以下的插混市场,除了比亚迪继续占据统治地位以外,吉利银河、长安深蓝和长安启源也挤了进来。

传统车企凭借着规模优势和在发动机上的积累,在 20 万以下插混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不过高端插混领域,依旧是问界和理想的天下。

相较而言,理想汽车在 2024 年 Q1 将重心放在了纯电 MPV MEGA 上,忽视了 L 系列的宣发,运营节奏失误导致销量增长并不及预期。

问界没有给理想喘息的机会。从问界新 M7 改款降价,再到旗舰 M9 上市交付,配合全国都能开的智驾以及 Mate60 带来的流量,问界销量迅速攀升,夺下了理想新势力销冠的称号。

同时,问界的成功也打破了「增程车主更保守、不在乎智驾」的刻板印象,问界的智能化体验也让纯电车型的独有优势开始消失。

除了问界、理想之外,岚图也实现了销量上涨。

一方面,面向商务人群的 MPV 岚图梦想家拥有纯电、插混和增程 3 种能源形式,在 MPV 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岚图新 Free 以 26.69 万的价格标配空悬,靠着性价比逆转了此前的颓势。

和插混市场的火热相比,纯电市场则稍显冷清,有 4 家车企出现了销量同比下降的情况。

特斯拉作为最大的纯电车企,在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增长后迎来了销量下滑。2024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中国零售销量 13.2 万辆,同比下降 3.64%。

特斯拉销量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性价比变低

2023 年初,特斯拉 Model 3 一口气降价 3.2 万来到 22.99 万,引爆了中国市场的价格战;6 月,为了在新车上市之前清空库存,Model 3 更是降至 22.39 万,比 2019 年刚进入中国时整整低了 20 万。

然而焕新版 Model 3 发布之后,价格又上涨至 25.99 万,目前价格为 24.59 元。

更关键的是,价格上涨的同时,Model 3 焕新版的产品升级并不显著,参数远不如同价位的中国产品,而且特斯拉 FSD 也迟迟无法入华。

在价格战的大背景下逆势涨价,特斯拉自然会损失一部分销量。与之类似的,还有蔚来。

自价格战以来,蔚来是少有的完全不降价的新能源车企,仅通过解绑换电权益和下调 BaaS 租金的方式变相促销,虽然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销量提升,但是效果远不如直接降价的车企明显。

至于定位 20 万以下市场的埃安和哪吒,一定程度上受到了 20 万以上市场降价的冲击。

比如车长近 5 米的比亚迪汉 EV 售价下降 3 万至 17.98 万,一定程度上也会分流埃安和哪吒的潜在用户。

除此之外,网约车市场的冷却也是埃安销量下滑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四家车企以外,零跑、极氪、小鹏、阿维塔、智己几家纯电(纯电销量为主)车企均实现了销量上涨。

其中涨幅最大的是零跑,销量较去年 Q1 翻了 3 倍。

虽然零跑的纯电车型销量高于增程车型,但是主要的销量增长来自于去年 9 月发布的增程车型。

零跑的销量构成中,有 9433 辆为 4.99 万起售的零跑 T03,在 10-20 万的产品中,纯电和增程的比例为 7:5,新增的增程车型为零跑提供了额外 30% 的销量。

极氪、小鹏、阿维塔、智己 4 家纯电车企销量上涨的原因则更为简单直接——性价比

新款极氪 001 不仅增配还降价 3.1 万,将起售价拉到了 26.9 万,同时还推出了 20.99 万起售的极氪 007,全系标配 800V 架构。

小鹏推出 19.99 万起售的 G6 和 35.98 万起售全系标配后轮转向的 X9,并将 P7 的起售价逐步降低至 20.99 万。

阿维塔不仅推出了 26.58 万起售的阿维塔 12,还将阿维塔 11 的起售价拉低至 25 万的水平。

智己同样推出了起售价更低的 LS7 和 LS6,并且还将智己 L7 的价格再度降低 3.89 万元,相比 2022 年上市时起售价累计降低了 10.89 万

加量不加价,几乎成了今年纯电车企的唯一选择。

03、身陷重围,特斯拉地位不保

市场震荡之下,特斯拉「全球最强电动车企」的地位也受到挑战。

早在 2021 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便达到了 56.29 万,超越了势头正猛的特斯拉。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斯拉依旧被视为全球最强的电动车企业,比亚迪只能屈居第二。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比亚迪纯电销量不及特斯拉。其次,在于比亚迪盈利能力不及特斯拉,以价换量大而不强。最后,在于比亚迪智驾、智舱方面的能力不及特斯拉。

凭借着以上优势,特斯拉在销量不及比亚迪之后又当了三年「世界最强电动车企业」。然而经过一年的价格战后,特斯拉龙头地位开始不保。

2023 年第四季度,比亚迪纯电销量为 52.64 万,超越特斯拉 49.5 万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一。

虽然 2024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又夺回了全球纯电销冠的地位,但是整体销量出现了下滑。

除此之外,毛利率的变化也暴露了特斯拉的颓势。

2021 年和 2022 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率为 16.7% 和 20.4%,和特斯拉的 26.5% 和 26.2% 存在较大差距。2023 年时,比亚迪毛利率攀升至 23.0%,而特斯拉则下降至 17.1%。

毛利率的变化,表明比亚迪的降价扩大了销量,从而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生产成本,而特斯拉的降价则未能实现这一效果。

毛利率和销量的双重下滑,意味着特斯拉在价格战中降价的余地不多了。

更糟糕的是,在最拿手的技术方面,特斯拉也备受挑战。

不论是尺寸、续航、加速还是充电速度,中国已经出现了不少超越特斯拉的车企,特斯拉频繁被车企拿到发布会上对标也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特斯拉的核心优势,只剩下了自动驾驶。

然而碍于数据安全问题,特斯拉 FSD 短时间内看不到入华的可能。在国内车企快速推进城区 NOA 的当下,特斯拉的 EAP 在中国已经彻底跌出了第一梯队。随着消费者对智驾功能的接受程度逐渐增高,没有 FSD 的残血版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必将进一步走低。

不论是销量、盈利能力还是产品力,特斯拉在中国都迎来了拐点。

特斯拉目前的最佳对策,或许是跟进中国市场的技术内卷,保证技术第一的地位,虽然短期内会损失毛利率,但是性能的大幅提升能保住特斯拉全球纯电销量第一的地位。

如果等到特斯拉销量持续下滑之后再更新产品,必然会对品牌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4 月 15 日,特斯拉传出了裁员消息,有 10% 的员工面临裁员风险,预计波及 1.4 万人。特斯拉这条被引入中国市场的鲇鱼,也再次走到了命运的三岔口。

而特斯拉面临的这场危机,也终将波及中国汽车市场所有车企。

$特斯拉.US $智能汽车.SZ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