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平安好医生,靠什么说服老年人?

靠 B 端业务为生的平安健康,截止 2023 年连亏 9 年。

报告期内,平安健康全年营收达到 46.7 亿元,毛利率上升至 32.3%,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 47.6% 至 3.34 亿元。

这已是平安健康连续亏损的第 9 年,期间累计亏损已超 70 亿元。

抛开亏损,整个 2023 年在 B 端还是较为理想的。财报显示,2023 年平安健康 B 端战略业务的付费用户同比增长 75% 至 510 万人,B 端累计服务企业客户达同比增加 54.2% 至 1508 家。

对比同期,B 端战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81.2% 至 10.79 亿元。

但目前的 B 端和 F 端,似乎都不是平安健康发展的重点。在中国平安 2023 年报中,集团对战略做出了微调,由此前的 “综合金融 + 医疗健康” 变更为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调整后,集团的发展战略明显是 “医疗养老”,那么作为战略重要执行者的平安健康,能否借助 “养老服务” 扭转长达 9 年的业绩亏损?

一、千亿市值成为过去?

作为市值曾达千亿港元的健康医疗科技龙头,平安健康目前市值仅余 116 亿港元。

在将近 10 年以来,不仅仅市值,平安健康的发展战略也出现过变化。

最开始平安健康选择的是典型的互联网医疗之路,主要向 C 端用户提供免费或低价的线上问诊服务,进而导向药品及保健品销售的电商业务。

不过,前期即便注重 C 端,但平安健康相对于盈利其更注重业务上的增长。

而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在 2018 年正式上市后,平安健康仍然未能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亏损高达 9 亿多人民币,无法实现大幅度的亏损收窄。

于是到了 2020 年,开始推动管理式医疗战略 2.0 的深化落地,开始聚焦 B 端企业用户,将平安健康的 “互联网平台模式” 向 “集团赋能” 模式转变,并将四大经营板块整合至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两大板块。

受益集团赋能,2020 年平安健康获得了同比 35.55% 的营收增长,但进入 2021 年,受到业务调整的影响,亏损大幅收窄的同时,总营收也出现下降。

财报显示,平安健康 2022 年年内亏损为 6.11 亿,较上年同期的净亏 15.4 亿收窄 60.3%;经调整亏损为 8.48 亿,较上年同期的经调整亏损 14.17 亿元收窄 40.1%。

紧接着 2023 年亏损收窄至 3.23 亿元,为 2018 年上市以来最低亏损水平。

在亏损收窄的同时,营收也在逐步下降。2021 年-2023 年,平安健康营收分别为 73.34 亿元、61.60 亿元、46.74 亿元。

相对于 2022 年,2023 年营收下滑更为明显。

图片来源:百度股市通

3 年前平安健康的市值超过 1200 亿港元,而截至 4 月 15 日,市值仅为 115.24 亿港元。也就是说,3 年时间,平安健康市值蒸发超过 1000 亿港元。

虽然调整业务,将部分毛利率低,且没有跑出规模的低战略协同性业务,主动缩减规模,集中资源投向高协同的业务领域,是为了降低企业亏损,但在这一时期中,也有人员优化的功劳所在。

从公司历年年报来看,2021 年-2023 年上半年,其员工总数分别为:4561、3425、2556 以及 1980 人。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上半年,平安健康共计有 1980 名员工。相较于 2020 年底,平安健康员工数量已缩减超一半。

公司预测,将在 2024 年至 2025 年期间实现整体上的业务盈利。

根据 2023 年的亏损数据,为了两年达成业务盈利或许存在着一定的希望,但也需要关注平安健康在 “养老服务” 上,是否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

二、居家养老,平安健康新增长点?

发力居家养老赛道,似乎已经成为平安健康最为坚定的选择。

虽然平安健康自 2021 年,就已经随着平安集团发力养老产业而切入养老服务,但平安健康对发展养老服务拥有强烈意图,是在 2023 年业绩发布会上。

在 2023 年业绩发布会上,李斗频繁提到 “养老” 一词,并在 2023 年报中首次披露有关居家养老服务情况,且利用大量篇幅对集团相关产业链布局进行介绍。

平安健康对 “居家养老” 赛道的选择,也不无道理。

根据《养老服务报告》显示,仍有近八成受访者在未来更倾向于选择熟悉且舒适的环境,在 “家门口” 实现居家及社区养老;同时,有两成受访者表示未来愿意接受机构养老,选择更专业的康养服务。

毕竟,相对固定的养老场所,在需要告别邻里要重新建立社交圈这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上,居家养老更能让当代老年人接受。

过去一年,在养老服务领域平安健康的确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截至 2023 年底,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 50 余个城市,累计近 10 万人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根据财报显示,截至 2023 年 9 月末,使用平安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的集团个人客户,客均合同数、客均 AUM 分别为其他个人客户的 1.6 倍、3.4 倍。

虽然居家养老存在市场,但这一市场的发展,也是十分缓慢的。

自 21 世纪初迈向老龄化,至 2013 年的养老服务业发展元年,再到如今 “养老” 已成为高频词。历经多年,中国商业养老市场整体仍处在发展初期,尚处于不断试水和探索阶段。

另外,养老服务发展数据也同样证明也这一点。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业市场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到 8%,相比发达国家 20% 至 30% 的水平,渗透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背后最直接的联系,或许是在于养老成本问题上。

图片来源:智研咨询

对于大多数的家庭来说,当下的养老成本其实高于老年人所承受的范围。加之当代老年人勤俭节约的观念仍然存在,很难做到将毕生所剩下的所有积蓄都投入到养老服务中。

相对于此,他们更偏向于依赖儿女养老,例如凡事第一时间联系儿女解决。

另外,目前从财报信息上看,平安健康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投入,似乎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 “已经累计近 10 万人获得平安管家服务资格,‌管家服务满意度服 95%。”

但如果对比黑猫投诉结果看,服务体验结果并不一致。

在黑猫投诉平台 上,关于 “平安好医生” 的投诉量已经累计达到 2834 条。其中投诉内容包括体验卡权益问题、误诊使病情加重、药品无法退款、收费不给予服务、强迫购买不予发货、分配医生不专业等等。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截图

在众多投诉中,最为关键的是,有消费者投诉称 “平安好医生收费,但是医生没有接单,平台也不给予退款,一直提示审核中”。

这是否是由于平台存在医生人手不够的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平安好医生互联网问诊的服务需求,明显有待提高。

三、生于 “忧患”,始于 “忧患”

平安健康对于 C 端,主要是以家庭医生和养老管家两大核心工具,强化会员分级分类主动管理,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将推出 F2C 和 B2C 的增长,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或许自来问诊平台的客户源,对于平安健康来说远远没有 F 端和 B 端转换而来的更有价值。

毕竟,F 端和 B 端业务一方面可以为公司提供高品质的,盈利模式清晰的商业路径,另一方面为 C 端的有效经营筛选客户,避免了高成本泛流量的获客模式。

更何况,2023 年的销售费用支出带来的营收压力仍然存在。

根据平安健康 2023 年利润表数据可知,2023 年毛利尚有 15.09 亿,但是经营开支总额高达 23.17 亿。

在 23.2 亿的经营开支中,销售费用 8.36 亿,行政开支 14.81 亿,开支较大。相对于 2022 年,2023 年的经营开支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致使 2023 年亏损的原因之一。

所以通常情况下,平安健康还需要通过 F 端和 B 端用户的转化,来降低一定的销售成本,这一步其实很关键。

图片来源:百度股市通

在后期,平安健康一旦认定了居家养老这一蓝海,介于居家养老的老人需要医疗、健康、家政、介护等服务,未来对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很大,就避免不了后期对该领域的高投入。

虽然目前平安健康已经推进 AI 技术,企图通过减轻医生负担提升效率,但目前还处于发展过程中。

此外,根据平安健康推出的 “平安家医。长者守护版” 服务,所需家医人员数量还有待提升。

该服务通过 1 名孝心管家、1 名平安家医和 3 重健康守护,为用户提供 “专业诊、主动护、安心居” 的全方位服务。重点是,这一服务主要是为了聚焦年长用户的就医需求。

根据平安健康所建立的医生团队,包括约 5 万名内外部医生,以及超 2500 位名医专家。

那么,为了确保用户能够享受到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这些医生团队数量真的足够了吗?

在 2024 年大年初一至初八期间,平安家医的服务人次日均超 8.6 万次,累计服务超 65 万人次。其中,快速问诊服务的 30 秒接诊率达 92.9%,累计获得超 8 万次用户真实评价,好评率高达 99.2%。

整体看,根据春节期间的问诊数据,线上达到理想状态或许不是问题,但要达到线下同一时段同一数量的陪诊人次,目前仅 5 万名内外部医生恐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如果后期继续 “平安家医。长者守护版” 这一服务,家医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招纳。基于 2024-2025 年期间的 “扭亏” 目标,人员成本支出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

 

 

 

 

 

参考:

贫民窟的大富翁:发力 “居家养老”,平安健康管理式医疗战略获得突破性进展

EarlETF:居家养老:在老需求中开拓新蓝海

智银医药:哪种养老模式最适合中国?——居家养老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智研咨询:2016 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现状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