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卤vc
2024.04.30 00:08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怎么看 FSDV12?

特斯拉调 FSD 调到 99,首先影响的是中国市场,硬件预埋软件收费这个事很难跑通了,长期逻辑受损很严重;北京车展第一天有媒体老师帮我代问了某个新势力的老板这个问题:特斯拉 99,从卖硬件到卖软件这个逻辑还成立吗?那位 BOSS 是说你的问题很好,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回答你;这件事对我的触动,以及北京车展看到的,有比较强烈的冲击感,这种冲击感既来自超饱和竞争,这些车都太强了,除了小米、理想这些带流量的,即便那些二线品牌拿出来的产品力也非常好,对于这个价格来说;第二层冲击来自于大家都不赚钱的现状,因为供需错配,中国乘用车产业开工率只有 60% 多一点,也由于供应过剩,行业利润总池子变小,过去 5 年的行业利润率,6.3%、6.2%、6.1%、5.7%,一直降到 2023 年的 5%,今年应该会更低,可能破 5;钱越来越难赚,由于 FSD 降价,车不赚钱软件赚钱在中国的逻辑被破坏了,在支付能力最好的北美市场才一月 99 块美元,那中国能收到多少钱?另外中国的消费习惯是自助餐式的,最好一价全包,自助餐里突然有一个需要付费才能吃的东西肯定没人买,长期看可能都是包在车价里;昨天我和 Y 博士交流时也发现了这个情况,在美的华人软件付费的意愿也比较低;

这是一个典型的被特斯拉带到坑里的案例,就像前几年搞单车爆款一样,干着干着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订阅收不到钱,做 robotaxi,先不论技术,中国和美国劳动力市场有巨大的不同,美国人工真的很贵,中国是不是有劳动力置换的需求,我认为存疑;但智能化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是深刻的;我先说两个理解,第一个理解就是前面说的,收入项转化成了成本项,智能化没有跑出商业模式;第二个理解,整车核心价值迁移,虽然智能化本身不赚钱,但越来越成为买车的核心价值,我们也能看到智能化正在飞快的下移,从前年的 30 万,去年的 25 万,今年可能就是 20 万甚至更低都有非常好的智能化能力了,极端一点的还有宝骏上了大疆的系统,只有十万级,虽然是个例,但可以明显看到趋势就是智能化不好就很难卖车了;这就很像手机,硬件周期提速,过去的传统是三年中期改款,七年平台换代,现在至少加速了一倍,但软件终身维护成为车企护城河;这个新势力都比较典型,硬件趋向于同质化,软件形成各自的特色和黏性,甚至华为和小米还有生态;长期的看,国内竞争非常考验智能化自研能力,使用供应商方案迭代很慢;大的方向,第一现金流比较好,第二软件自研并且有一定水平和特色,这样的公司就比较有机会,相比较整车制造的门槛不是很高,因为中国供应链水平太高了;

我们再回到特斯拉今年财报的这个环节上来看,首先是 m2 没取消,这是一季度最重要的消息,保证了未来增长;第二是 FSD 突破临界点,进入可用状态;我重复一个老的观点,评估 FSD 和竞争对手的差距,不要用时间去衡量,两年还是三年去描述都是不准确的,因为用时间衡量就意味着两年或者三年以后就追上了,这实际是一个代际差距,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产业里面对一下,车厂传播的口径和一线工程口径差距会非常大;V12 进入到端到端以后,就是一个数据驱动的产品,具体的性能我就不多讲了,这一轮应该有很多的朋友去美国开过了,我觉得主要是看几点:第一,拟人度,解决了基础体验问题,让新的用户有尝试意愿,如果是 rule base 的模式,其实是很惊吓的,因为他总是不符合你的直觉和习惯,机械拐弯,非常快速的切过交汇车道,会让人非常紧张,发烧友可能不在乎,但大规模推广到普通用户这肯定是不行的;第二看 MPI,我们上周小范围讨论时有一个结论,就是 200 公里一次会比较可用,200 公里对我来说就意味着一周到两周只会出现一次接管,单次行程比如 50 公里以内 0 接管,一般上班通勤也就是极限了,这个体验就非常好;第三,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突破到 L3,让驾驶员不必监管;当然这个是最难的,我会放到最后面说;

今年的特斯拉让我感觉非常像 19 年的状态,我记得那年马斯克 all in ;今年就像重新回到 19 的情景,19 年应该是很多人被震出去了,没赶上 20 年那波大牛;对特斯拉这个票观点交锋最激烈的时候,往往也是拐点;

现在 FSD 技术上的拐点已经到了,今年的问题是,FSD 并没有实现老马说的越来越贵,反而越来越便宜了,那么假如美国有一半的渗透率,50% 就是 90 万辆车,新增 50 万,一年 5 亿美金的收入,确实不够看;随着技术落地,这部分乐观假设就要打折;但是现在中国市场,很长时间都被认为进不来,现在是纯增量;另一部分价值浮出水面;我越来越意识到 FSD 是一个和使用时长或者说里程相关联的产品,在 C 端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用户时长上不来,所以考虑这个问题,第一要尽可能覆盖更多车辆,除了特斯拉自己的用户,授权给第三方 OEM;这件事的关键拐点是 FSD 好用到产生用户黏性,影响买车的决策,但这个体验 Tier1 做不出来;这个大家可以假设一下中国的汽车市场里,只有华为一家有智能化,其他全部都没有,那么其他车厂有没有意愿购买华为的智驾套件?刚才说增加 FSD 的价值第一是扩大车队,第二就是扩展场景,让单车里程上升,这就是网约车模式;美国私家车一天平均行驶 37 英里,出租车单班 150 英里,robotaxi 可以双班,另外没有各种休息日,保守一点一天也有 250 英里,大概是私家车的 7 倍;

我们假设 8.8 很可能就是这样渐进式的产品,第一步推出存量网约车,招募车主充当安全员,因为有 FSD 是不用开的,类似 uber 的模式产生存量收入;第二步在 waymo 跑过的区域做无人车;第三步和 UBER 合作,我相信 elon 的愿景绝对不是做出一个新产品把 UBER 颠覆了,因为 uber 只有 1500 亿,对特斯拉来说价值量不足够,但 uber 是一个比较好的传播触角,中国和美国的不同主要是电动渗透率,我们已经 50%,美国个位数,智能化渗透率美国恐怕要小数点以后,因为全美市场只有特斯拉这几十万,美国去年乘用车卖了 1500 多万辆,存量有 2 亿多量,智能化渗透和中国比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自动驾驶对美国市场的绝大多数来说,根本就没听说过,市场认知和传播的工作巨大,用 uber 触达要快速高效很多;最后,给一个略远期的方案,拔掉方向盘,全美国到处跑;

上面的几种假设,无论是 C 端用户,还是 B 断,还是授权,按照先后顺序看,C 端今年最可期,我比较乐观,北美今年能留存到 50% 以上渗透率,因为好用,价格也不贵;类似 waymo 的示范区无人车,我们要密切跟踪一下,今年有比较大概率落地;授权给 OEM 是比较长期的事,不太好预判时间,但趋势比较确定;后面我们还要追踪

$Tesla.US $Li Auto.US $NVIDIA.US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