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2024 年电商 618 观察: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

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狄更斯在他的小说《双城记》开篇中写道: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段话仍然广为流传。

有趣的是,用这段话来形容今天的中国电商行业——尤其是刚刚过去的史上最惨烈 618,也颇为贴切。

尽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电商行业仍然是中国众多行业中不可多得的一抹亮色,藉由这次 618,我们试图分析电商行业格局和未来趋势,文章主要内容包括:

618 数据洞察;

行业格局和趋势观察;

一、2024 年 618 数据洞察

618 结束后,大家最关心的当然是各个平台的 GMV 数据,传播较广的是星图的一组数据:

星图数据显示,2024 年 618 全网销售额 7428 亿元,同比下降 7%;其中核心的淘天、京东、拼多多等综合电商销售额 5717 亿元,同比下降 6.9%;抖音、快手、点淘三家主流直播电商平台销售额 2068 亿元,同比增长 12%。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星图的数据是错的。原因很简单:

第一,根据国家邮政局的数据,今年 618 包裹量增长超过 20%。

国家邮政局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5 月 20 日至 6 月 16 日,全国快递揽收量达 137.66 亿件,投递量达 135.26 亿件,同比增长均超过 20%,最高日处理量超过 5.8 亿件。

当然,包裹量并不等同于 GMV 增速,因为退货率提升、客单价下降都会消解包裹量增速与 GMV 增速的相关性,但相对于去年,退货率的提升和客单价的下降都是有限的,合计影响不会超过 10%——这是基本常识,而今年 618 的包裹量增速实际上在 23%-24%,所以行业 GMV 增速应该在双位数,10-15% 之间比较合理。

第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截至 2 月、3 月、4 月、5 月的实物商品网络零售总额累计增速,分别是 14.4%、11.6%、11.1%、11.5%。

5 月份相比 4 月增速是上扬的,说明 5 月份单月增速远超过 11.5%,今年 618 的统计周期为 5 月 20 至 6 月 18 日,既然 5 月 20 日至 5 月 31 日这一段增速远超过 11.5%,要整个区间增速-7%,意味着 6 月 1 日至 18 日的增速得-20% 左右,这种概率恐怕无限接近于 0,结合第一点中的包裹量数据判断,6 月份的实物商品网络零售总额 99.9% 也是增长的,无非是增速快慢而已。

第三,根据上述统计局数据,可以计算出 5 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 10925 亿,而星图数据全网 GMV 仅仅 7428 亿元,只有统计局数据的 68%,星图的统计周期中,淘天统计了 29 天,京东统计了 19 天,拼多多统计了 30 天,抖音统计了 26 天,快手统计了 29 天,除了京东其他基本上都在 29 天左右,这些平台平均天数大约是 5 月(31 日)的 87%,即便按照 5 月统计局数据的 87% 计算,也应该有 9515 亿,而不可能只有 7428 亿。何况 618 期间的日均销售额肯定高于 5 月的日均销售额,所以,即便按照统计局口径,按照星图的统计时间,今年 618 的 GMV 也应该在 1 万亿以上。而如果按照平台自身的统计口径,按照 5 月 20 日-6 月 18 日统一时间周期的话,GMV 则会大得多。

第四,根据基本常识,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过去 17 个月一直是增长的,截止 5 月份是 4.1%,没有任何迹象和可能 6 月份会变成负值,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增速一直比社零增速快 7-8 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电商行业仍然是社零增长的驱动因素,不可能短短一个月,突然变成拖后腿的。

第五,京东在 618 结束后公布过一组战报,虽然没有透露 GMV 数据,也没有透露增速,但是明确说了 “今年 GMV 和订单量创造了历史记录”,众所周知,京东过去三四个季度的 GMV 增速基本上都是淘拼京中最慢的,更别说直播电商了,既然京东 618 的 GMV 都是增长的,没有理由全行业的 GMV 负增长,而且高达-7%。

第六,618 结束后,花旗、汇丰等国际大投行也发布了相关报告,花旗明确指出,“我们对星图的数据采集方法表示质疑”:

(来自花旗的 618 研报)
 

汇丰同时引用了易观、统计局、邮政局和星图的数据,并倾向于选择易观的数据作为参考。
 

(来自汇丰的 618 研报)

更进一步地,汇丰指出了星图数据失真的原因,是因为 “由于 BABA 等平台引入的新的推广方法和应用程序功能,(星图)糟糕的数据收集旧方法可能破坏了基于数据抓取获取趋势的准确性。”

沿着汇丰的分析,我个人可以提供两个更具体的视角。
 

首先,从星图的官网介绍,我们不难得知,星图的数据池是 10 万多个品牌的销售数据,根据这 10 万多个品牌的销售趋势预测全网数据。
 

这个方法,在 2020 年前是比较准确的,为什么,因为彼时的中国电商市场,正处于品牌化的阶段,有消费升级的趋势,10 万多个品牌基本上可以代表电商行业的全貌。
 

但是最近 3 年,中国电商市场的核心动能是什么,是消费降级,是白牌、中小商家重新崛起,淘天集团都在 “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我们看淘天在 618 后发布的战报,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中小商家订单大涨,190 万淘宝中小商家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 100%,近 3 万中小商家成交破百万”。

品牌仍然在增长,但是目前阶段增长势头更强劲的是中小商家,而星图的核心数据还是 10 万多个品牌。

其次,推荐算法已经越来越普及到各大平台,尤其是直播电商平台,推荐算法的重要特征,是新入驻品牌、新店铺爆发力强,因为算法可以短时间集中流量大水漫灌、大力出奇迹,这也意味着老店铺的增长很可能是有限的,增长更多体现在新势力,而星图这种数据采集模型,不太可能像推荐算法那样迅速更新采集库,不断跟踪新品牌,这会使得它的数据显著落后于实际增速。

好了,星图的数据我们基本上说完了,实际上,正如汇丰的选择,我个人也更倾向于易观的数据,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易观的 618 数据,然后讲讲为什么易观的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

时间统一截取 5 月 20 日-6 月 18 日,淘宝天猫同比增速为 12%,京东同比增速 5.7%,拼多多增速 17.7%,抖音增速 26.2%,快手增速 16.1%,五大主流电商平台增速均值为 13.6%,综合电商淘拼京平均增速为 11.2%,直播电商抖音快手平均增速为 24.3%。

618 全周期(5.20-6.18)内,综合电商平台销售额占比为,淘天占比 62%,京东占比 23.8%,拼多多占比 14.2%。

以全年或日常维度来看,拼多多的 GMV 应该已经超过京东,位居国内第二了,但是拼多多的日销相对较为平滑,大促的峰谷效应不及其他平台,尤其是 618 和双 11 这样的大促,这种特殊的节点它的行业占比会低于日常,过去一向如此,熟悉电商行业的朋友应该也知道。

综合 5 大主流电商平台来看,淘天占比 49.5%,京东占比 19%,抖音占比 16.6%,拼多多占比 11.3%,快手占比 3.6%。

为什么说易观的数据很可能更接近实际?

全行业 13.6% 的同比增速,综合电商 11.2% 的增速,这个数据跟体感比较接近,同时也符合统计局的数据趋势,跟邮政局包裹量增速相差大约 10 个百分点,符合我们认为退货率提升和客单价下降影响的判断范围,这些是其一。

其二,直播电商行业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要说像星图数据那样 12% 的增速,那也完全不符合体感,毕竟一季度快手电商还有 28.2% 的增速呢,我们从快手内部可信的信源了解到,它们 618 增速低于 12% 的可能性为 0,而公开资料显示,抖音一季度增速超过 50%,四月份虽然掉到了 40% 下方,但 618 整体增速掉到 20% 以下的可能性为 0,所以星图数据中直播电商 12% 的增速也完全不可信,易观 24.3% 的增速均值非常符合体感。

其三,5 月 14 日阿里发布财报时,管理层在业绩会上曾经分享过,4、5 月(截止 5.14 前)的增长延续了一季度的良好势头,也就是说仍然是以双位数增长,那么 618 期间 12% 的增速也是完全合理的。

另外,从过去 17 个月中国社零和实物商品网络零售总额的增速趋势来看,易观的这份数据也更可信。

二、行业格局和趋势观察

从增速来看,直播电商平台增速仍然快于综合电商,但是双方的 GAP 正在显著缩小,说明直播这个势能正在趋于平缓,考虑到货架模式是直播电商平台增速的新动能,意味着纯直播间电商增速 618 期间可能已经低于 20%,非常接近综合电商。

直播电商发展货架模式,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归到品牌、店铺、sku 等供应链管理,回归到价格、物流、服务等电商行业本质上来,流量驱动的动能已经枯竭。

当然,直播电商增速放缓,也跟内容监管趋严有关,达人直播面临一定压力。

经过 3 年左右的蒙眼狂奔,品牌方在经历了 18-24 个月的完整投放周期后,会计算长期 ROI,也会根据不同渠道调性、拉新潜力、老客维护成本等综合因素,重新审视不同渠道的价值。

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倾向于认为,热闹过后归于冷静,品牌方会更重视长效经营价值,对商品定价权的重视程度会提升到新高度,在达人面前的议价权显著提高,在直播电商渠道的供应链价值也开始凸显,因此平台主动调整发展策略,将更多免费流量分配到品牌店铺直播间,而不是达人,是合乎情理和逻辑的。

直播电商平台流量增速放缓后,分配到每个直播间的流量也在同步下降,汇丰的研报数据显示,多个头部直播间销售额降低 70%。可以看到,大网红的议价能力也在显著降低。去年双十一,舆论场上尚且有关于部分直播间 “全网最低价” 的讨论,今年 618,大部分主播连带着关于破价的宣传,都销声匿迹了。

综合电商在今年 618 中增速虽然略慢于直播电商,但是实际上表现更好,势头正在往这边倾斜。

道理很简单,电商价值链中,“多、快、好” 一直都牢牢掌握在综合电商这边,它有强大得多的基础设施,唯独 “省” 这个价值点被超级网红瓦解,因此我们看到,过去 3 年综合电商对于品牌破价毫无办法。

而随着头部网红或多或少承压,品牌又重新梳理定价权和不同渠道价值,综合电商和直播电商关于 “省” 的价值争夺趋于平衡,有规模优势、心智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和价值链优势的综合电商大概率重回铁王座。

具体来看,淘天这次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同比增速 12%,比综合电商平均增速 11.2% 还快 0.8 个百分点,这是淘天过去 5 年第一次做到这一点,可能意味着淘天 “回归用户,以用户为中心” 的战略正在开花结果,另一方面,我们前面提及,品牌也在调整策略,这个趋势与淘天的基因吻合,因为淘天是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品牌经营阵地;京东捍卫了自己的主场,GMV 和订单量持续创造历史新纪录;拼多多的增速虽有所下降,但仍然是综合电商中增速最快的,过去它在白牌、产业带领域表现出色,如今品牌有可能重回电商行业舞台中心,这正是拼多多希望突破的机会。

这也告诉我们,现在可能到了纯流量驱动玩法的最后时代。曾经有一个时刻,所有品牌都被裹挟着用价格换取头部网红的流量,现在这种对流量的偏执开始反噬品牌方。

破价消失后,买家的关注点重新转回了商品本身的吸引力是否足够、质量是否够好、退换是否方便等因素。今年 618 商家的一个体感是消费者变得苛刻了,退货率走高,综合电商平台退货率比往年高几个百分点,直播电商平台则更高,女装品类个别商家甚至可以高到 80% 以上。

这就是唯流量时代的后遗症。用户也不喜欢反复退换,退货率高到这个程度,只能说明商品品质太差,而且高退货率的成本一定会转嫁到商品定价上,最终是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承担了所有。

有流量红利的时候,靠推流做一锤子买卖,这样的商家不但能存活,还可能过得不错。

现在,直播电商平台也进入平缓期,流量增量跟不上商家流量需求的渴望了。各大电商平台开始重点鼓励低价和 “好服务”,便利退货退款。如今还能生存下来的一定不是这样的商家。

时代变了。不想让退货率飙高,就必须在有价格竞争力的同时,用能留住的产品说服消费者,做好配套服务,否则再大的流量灌进来也是花钱买折腾。只有靠好货、好价、好服务,消费者才能对品牌产生信赖和认可。

若品牌能重回电商行业舞台中心,并牢牢掌握定价权,生产制造环节就会有合理利润,工厂不至于那么卷,工人不至于那么累,收入也不至于那么微薄;商品流通领域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有充足的品牌营销预算,媒介有活路,广告公司有活干,有更多高质量就业,服务业才有长期发展价值。

如果有人认为,商品利润应该尽可能稀薄时,却同时指望社会平均收入不断增长。

这无异于想让马儿跑,又想让它不吃草。

社会平均工资,跟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利润率,是息息相关的。

电商、制造、零售行业的内卷仍在蔓延,如果任由目前极致内卷的模式持续下去,不要问谁是代价,每个人都可能是代价。

前两天,上海的咖啡品牌 Manner 门店发生多起冲突事件,都是店员不堪忍受顾客刁难引起。

稍微挖一挖 Manner 事件,就会发现冲突不可避免。低价格获取高品质的手冲咖啡,代价是什么呢,是逼仄的操作环境,紧张到飞起的工作节奏,在高速扩张的征程中,利润的匮乏,必然劳务压榨,你不是被压榨的员工,就可能是面对情绪随时爆炸员工的消费者。

这是最好的时代,商品极度丰富;这是最坏的时代,丰富到商品过剩;这是智慧的年代,生产效率极大提高;这是愚蠢的年代,提高效率是为了继续内卷;这是信仰的时期,增长是一种信仰;这是怀疑的时期,如果无法创造美好生活,增长又有什么意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低价竞争愈演愈烈,退货率节节攀升,仅退款全网普及,消费者购物体验扶摇直上;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无底线价格战背后,是成本极限压缩,是品质不断下降,是劣币驱逐良币,是守规矩的消费者默默承担高退货率的成本隐性增加,是整个制造业和商品流通行业利润越来越稀薄,生存越来越艰难,于是降薪、裁员、闭店、撤厂,我们的平均收入与消费预期受损,恶性循环之下,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电商行业正走向分岔点,其实,走到分岔点的,又何止是电商行业呢。$阿里巴巴(BABA.US) $京东(JD.US) $拼多多(PDD.US)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