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启发式方法,它描述了人们在做出关于某种证券的后续决策时,下意识地使用与之无关的信息作为固定参考点 (锚定点) 的情况。因此,如果建议的标价为 100 美元,人们更有可能将同一物品的价值估计得更高,而不是 50 美元。在销售、定价和工资谈判中,锚定效应可以是一种有力的工具。研究表明,在谈判开始时设定一个锚点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比干预谈判过程更大。故意设定一个过高的起始点可能会影响所有后续还盘的范围。

定义:锚定效应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启发式方法,它描述了人们在做出关于某种证券的后续决策时,下意识地使用与之无关的信息作为固定参考点(锚定点)的情况。因此,如果建议的标价为 100 美元,人们更有可能将同一物品的价值估计得更高,而不是 50 美元。

起源:锚定效应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他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初始信息的影响,即使这些信息与决策无关。

类别与特点:锚定效应可以分为两类:显性锚定和隐性锚定。显性锚定是指明确给出的参考点,例如在谈判中提出的初始报价。隐性锚定则是指潜在的、未明确指出的参考点,例如市场上的普遍价格水平。锚定效应的特点是它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使他们偏向于锚点附近的数值。

具体案例:1. 在房地产市场中,卖家通常会设定一个较高的初始报价,以期望买家在谈判中提出的还价也会较高。2. 在工资谈判中,求职者可能会提出一个较高的期望薪资,以便在最终谈判中获得更高的实际薪资。

常见问题:投资者在应用锚定效应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包括:1. 锚点选择不当,导致决策偏差。2. 过度依赖锚点,忽视其他重要信息。常见误区是认为锚点越高越好,实际上,过高的锚点可能会导致谈判破裂。

port-ai以上内容是 AI 的进一步解读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