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预期效用

预期效用用于描述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体如何做出选择。期望效用理论假设个体在面对不同可能结果的决策时,会根据每个结果的效用(即结果对个体的满意度或价值)和该结果发生的概率,计算出每个决策的期望效用值。然后,个体会选择期望效用最大的决策。

定义:预期效用用于描述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体如何做出选择。期望效用理论假设个体在面对不同可能结果的决策时,会根据每个结果的效用(即结果对个体的满意度或价值)和该结果发生的概率,计算出每个决策的期望效用值。然后,个体会选择期望效用最大的决策。

起源:预期效用理论由丹尼尔·伯努利在 1738 年提出,旨在解决圣彼得堡悖论。伯努利提出,决策者应考虑效用而非金钱的绝对值,因为效用反映了个人对结果的主观满意度。

类别与特点:预期效用理论主要分为两类:1. 风险中性:个体只关心期望值,不考虑风险。2. 风险厌恶:个体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选项,即使期望值较低。
特点:1. 强调主观满意度。2. 适用于不确定性决策。3. 依赖概率和效用的计算。

相似概念对比:预期效用与前景理论相似,但前景理论更关注决策者在面对损失和收益时的心理反应。

具体案例:案例 1: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会根据每只股票的预期收益和风险,计算出每只股票的期望效用,并选择期望效用最大的股票。
案例 2:保险购买者会根据不同保险方案的赔付金额和发生概率,计算出每个方案的期望效用,并选择期望效用最大的方案。

常见问题:1. 如何计算效用?效用通常通过个人偏好或历史数据来估计。2. 为什么有时期望效用理论无法解释实际行为?因为实际决策中,人们的心理因素和认知偏差可能影响决策。

port-ai以上内容是 AI 的进一步解读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