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邀请性要约

阅读 16 · 更新时间 2024年12月5日

非邀请性要约是指个人、投资者或公司对不主动寻求买家的公司提出的收购要约。如果目标公司不愿意被收购,非邀请性要约有时可能被称为敌意要约。这些要约通常出现在潜在买家看到目标公司的价值时。

定义

非邀请性要约是指个人、投资者或公司对不主动寻求买家的公司提出的收购要约。如果目标公司不愿意被收购,非邀请性要约有时可能被称为敌意要约。这些要约通常出现在潜在买家看到目标公司的价值时。

起源

非邀请性要约的概念起源于 20 世纪中期,当时企业并购活动开始增加。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和公司逐渐意识到,通过收购未主动寻求出售的公司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和市场份额的增加。

类别和特征

非邀请性要约可以分为友好型和敌意型。友好型要约通常在双方达成一致后进行,而敌意型要约则是在目标公司管理层反对的情况下进行。友好型要约的优势在于较少的法律和运营障碍,而敌意型要约可能需要更多的法律手段和策略来克服目标公司的抵抗。

案例研究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 2008 年百威英博对安海斯 - 布希的收购。尽管最初遭到安海斯 - 布希的抵制,百威英博通过提高报价和与股东直接沟通,最终成功完成了收购。另一个案例是 2014 年 Valeant Pharmaceuticals 对 Allergan 的敌意收购要约,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展示了敌意要约的复杂性和挑战。

常见问题

投资者在处理非邀请性要约时可能面临法律挑战和目标公司管理层的抵制。此外,敌意要约可能导致公司文化冲突和员工士气低落。投资者应仔细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和潜在的整合风险。

免责声明:本内容仅供信息和教育用途,不构成对任何特定投资或投资策略的推荐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