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streetcn
2024.05.17 00:48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腾讯和阿里的一季报,拼凑出了互联网新序章

腾讯和阿里的一季报显示,两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速相近,但在收入质量和利润方面存在差距。腾讯的毛利润和净利润超过阿里,且毛利率和净利率均有所增长。腾讯主要受益于网络广告和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增长,其中网络广告收入同比增长 26.44%。阿里的净利率下降,主要因支出增加。腾讯和阿里的不同商业生态和护城河深浅也导致了收入和利润的差距。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互联网经历了狂飙突进,但也留下了不少低效资产。处置低表现资产,对现有流量池的优化,可能是接下来以 5 年计的中周期内的核心看点。

腾讯和阿里的一季报,就拼凑出了这样的序章。

01 腾讯的墙更高,阿里的坑更深

腾讯和阿里,前者在国内社交应用领域拥有绝对市场份额,后者则是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

2024 年第一季度,两大巨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基本相当,其中腾讯同比增长 6.34% 至 1595.01 亿元,阿里同比增长 6.57% 至 2218.74 亿元。

从收入绝对值上看,腾讯的营业收入为阿里巴巴的 71.89%。

然而,商业生态的不同以及护城河的深浅差异,使得在流量红利见顶、强监管背景之下,两者的收入质量的差距,在过去一年内出现了较大分化:

(1)腾讯的毛利润为 838.7 亿元,Yoy+23.01%;实现对阿里 737.76 亿元毛利润、Yoy+6.34% 的反超,为阿里的 1.14 倍。腾讯毛利率同比提升 7.12 个百分点至 52.58%,而阿里基本持平在 33% 出头;

(2)经营杠杆的力量差,将两巨头的利润差距进一步放大,此消彼长之下,腾讯的净利润达到 502.65 亿元,Yoy+54.48%,为阿里巴巴——244.18 亿元,Yoy-10.8%——的 2.06 倍。

毛利率的增长,助推腾讯的净利率水平同比提升 9.82 个百分点,至 31.51%;而阿里则因支出增加,导致净利率同比下降 2.14 个百分点,至 11.01%。

从营业收入构成上看:

(1)腾讯除了 “增值服务” 受游戏递延收入影响外,“网络广告” 和 “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 均录得同比增长,分项业务毛利率均有所增长。

其中 “网络广告” 受益于视频号的带动实现 “价量齐升”:收入同比增长 26.44%,毛利率提升 13 个百分点至 55%。

(2)阿里除了 “大文娱” 受优酷影响外,其余业务基本均实现增长,其中 “淘天集团” 在 GMV 双位数增长前提下,仅提升 3.7%;“云智能” 则开始以价换量;“AIDC” 持续发力速卖通 Choice 和地域扩张实现高速增长;“菜鸟” 在与速卖通的协同下提升跨境物流覆盖面,亦录得近 30% 的增长;“本地生活” 在饿了么和高德的带动下同比增长 18.54%。

从营业利润率上看,核心的 “淘天” 下降 2.13 个百分点至 41.3%,“云智能” 发挥规模效应提升 2.4 个百分点至 5.59%;

除了 “AIDC” 受持续投资扩张外,其余板块基本均实现亏损收窄。

相同时空背景下,腾讯与阿里的财务数据显现出一定的曲线背离,究其原因,至少有两个层面:

1.阿里的坑更深

同样是战线收缩,腾讯的低效资产更轻,因此调整弹性更大——比如云服务、直播文娱内容等。相对而言,阿里线下零售业务资产更重,当前环境下,减值幅度较大同时,剥离出表更为困难。

2.腾讯的墙更高

众所周知,腾讯的商业逻辑就在于社交软件带来的超级流量池变现——以游戏、支付等为核心。即使已经 2024 年,在全球性经济周期下行背景下,这样的城墙依然发挥着价值中枢稳定器的关键作用。

强大的用户粘性和高转换成本使其微信几乎成为刚需的基础设施,其应用场景在目前仍未看到竞品。

从 C 端流量的扩张上看,腾讯在国内基本实现全覆盖,而海外则因监管(尤其是美国)问题中短期很难有所突破,因此腾讯的发展重心并不在于获得更多的 C 端流量,而是在 “知足” 的心态下充分发挥 “微信” 这棵摇钱树的经济效益,通过丰富赋能手段和赋能场景提高 B 端的创收能力和营收质量。

本质上,腾讯和阿里与其他一众互联网厂商一样都是充当 “连接器” 的平台,依托流量或 2C 或 2B,基本都是围绕着 “(C 端)免费 +(B 端)收费” 的模式开展业务;然而同样具有先发优势的两大巨头,在国内流量趋于见顶(互联网贝塔红利不再)之后,寻求新的增长曲线上出现本质性差异。

阿里巴巴则不同,尽管长期在国内电商平台称霸,但其 “可选” 属性注定其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增长动力与腾讯大相庭径。

一言以蔽之,这就是 “唯一” 与 “第一” 的差异所在。

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依然要注意到,下行经济周期内,阿里系商业模式所承受的压力更大,但主营业务基本盘——淘天,依然保持着相对的韧性。尽管增速不再性感,但实打实的现金流,仍在最大程度上,为整个集团层面战略转向——“时间换空间”、“守正出奇(AI)”,提供着耐心基础与操作空间。

02 以阿里为镜,看大厂们的未来趋势

不过,腾讯毕竟是第一无二的存在,这意味着参照性比较弱。而阿里的当前现状以及其中蕴含的逻辑,则更能反映互联网大厂的未来趋势。

基本事实在于,可选型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分化极其严重,作为传统电商的阿里不仅面临拼多多的强势竞争,还承受着来自抖音为主的内容电商等新势力的全面冲击。

但不论是传统电商(阿里、拼多多、京东等)还是新兴平台(抖音、快手等),在国内的竞争重点仍是 C 端。

因此,在消费者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方案后则反过来要求平台让利,叠加 “免费 + 收费” 的底层逻辑导致平台企业,可能会继续强化以下趋势:

(1)压缩 B 端溢价空间,但 B 端同样拥有选择权,正如阿里在业绩电话会中说的商户极其看重 ROI,没有巨量弥补价差的条件下只会导致商户群体流失;

(2)加码投资提升对 B 端赋能的价值,或者说是提高效率以降低 “多余” 成本,例如菜鸟不断提升供应链规模以及和电商业务强化协同效应——最直观的就是剩下 1 块钱的运输费则可让 C 端少付 1 块钱。

再者,在稳住既定业务的前提下开拓新业务,趋势可能在于:

(1)对于平台型经济而言,沉淀的流量池的复用是极其便利的,在核心业务承压之际就必须通过新业务打造新的增长曲线,例如阿里发展云、抖音切入外卖、美团切入打车;

(2)国内的竞争过于充分,那就开拓国际业务,将运营经验复制到海外开启新战场,但是相比初始运营要上手得多,但行业的一致性并不会让开拓成本大幅减少:例如拼多多的 Temu 和阿里 Lazada 一样,同样通过巨额亏损开启海外之旅。

此外,阿里巴巴的 88VIP 会员数量(同比双位数增长)超过 3500 万,并且在今年 4 月 22 日宣布从 “每月 6 张 5 元退货券” 升级到 “不限次数且每单退货最高补贴 25 元邮费”,这基于 “以用户为中心” 的战略是值得商榷的,甚至是在无形中给自己挖坑。

因为平台型企业的创收底层逻辑基本是 “免费 + 收费”,而电商平台对 C 端客户收费(例如淘宝和京东的会员制度)从短期上通过 “更具性价比” 冲击消费者心智不仅能带来 VIP 的增收还能利用消费者的心理账户和沉没成本思维进行 “冲量”(无限次了,干嘛不多买多试,反正不合适就退,还有补贴),经济效益如何尚未可知。

但从长期来看,向 C 端 “伸手” 或者把客群范围缩小、或者引来新的平台烧钱夺食——拼多多不就是这么崛起的吗?流量产生的巨大规模效应总能在未来产生 “完全免费” 的新模式。

是为结语,我们最后再度引述此前《缩表时代》这篇报告中的核心观点:

所有你依依不舍的,都是必须放下的执念。腾讯、阿里们如此,中国互联网的新序章主题亦是如此。

作者:Adam,来源:锦缎,原文标题:《腾讯和阿里的一季报,拼凑出了互联网新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