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gushe
2021.03.30 12:3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软银的败笔 Wework 估值 90 亿,借壳上市能重回高光时刻么?

资本圈里大量的创业公司都在上市的路上,但却不是家家都能成功,于是有了 SPAC 的出现。进入 2021 年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包括婴儿监视器制造商 Owlet 和电动车企业 Lucid Motors 等,在美国共有 276 家企业通过 SPAC 上市,SPAC 正处于风口。

资本圈里大量的创业公司都在上市的路上,但却不是家家都能成功,于是有了 SPAC 的出现。进入 2021 年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包括婴儿监视器制造商 Owlet 和电动车企业 Lucid Motors 等,在美国共有 276 家企业通过 SPAC 上市,SPAC 正处于风口。

两年前 Wework 经历了传统 IPO 的失败,如今也上了 SPAC 的船。3 月 29 日有消息称,WeWork 将与 SPAC 公司 BowX Acquisition Corp 合并,完成公开上市,估值为 90 亿美元。Wework 曾与 Uber、爱彼迎共称为共享经济三大巨头,但是 Uber 上市估值 976 亿美元,爱彼迎的上市估值也高达 470 亿美元,相比之下 Wework 就显得有些落魄,它到底经历了什么呢?这次上市还会有阻碍么?我们来探究一下。

Wework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估值 470 亿美元辉煌不再

Wework 成立于 2010 年,是一家共享办公公司,公司旗下主要业务是为初创公司、微商企业、自由职业企业家提供办公场所,成立至今共经历 17 轮融资,2018 年孙正义看上了共享办公的巨大想象空间,于是软银斥巨资收购了 Wework。

在 2019 年有软银加持的 Wework 宣布上市,估值一度高达 470 亿,投资银行争先恐后想帮助 WeWork 上市。可是招股书揭露了 Wework 的财务问题,最终 IPO 失败,Wework 跌落神坛。

Wework 的下场还算是他的创始人一手造成的。Wework 的创始人诺伊曼在公司上升期挪用公司的资金大肆享受,对公司的业绩不管不问,并且由于公司的超级投票权制度,诺伊曼经常一票否决公司决议,在投资上也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经营不善。

如今软银已经 “赶” 走了诺伊曼,成为 Wework 的实际控制人,并希望 Wework 通过借壳上市寻求融资,Wework 的估值只剩下 90 亿美元,相较于辉煌时期的 470 亿美元,令人唏嘘。

Wework 的经营究竟有什么问题?我们透过招股书来分析看看。

前有蛋壳已经爆雷跑路,Wework 造血能力仍然不强让人担忧

根据最新的招股书显示,WeWork 在 2020 年亏损高达 32 亿美元,同比去年收窄 3 亿美元,并不明显。2020 年是很特殊的一年,世界公共卫生事件使共享住宿、交通出行等共享经济领域受到严重冲击,受疫情防控要求,人们开始居家办公,对共享办公室的需求减少导致出租率暴跌。

以曼哈顿区为例,根据商业房地产公司 Newmark Knight Frank 的《曼哈顿写字楼市场报告》显示,2020 年第二季度,曼哈顿的办公室租赁面积仅为 300 万平方英尺,为逾 15 年来的最低点。许多共享经济初创公司都因此倒下了,Wework 背靠软银注血,尽管巨额亏损,还能持续融资经营。

但造成巨额亏损更多的原因是公司内部的问题。从公司业务来看,Wework 的本质上更像是二房东,收入大部分靠租金差来实现,租赁费用会分摊在每期费用支出之中,租金开支占比巨大。由于共享办公的灵活性高,客源流动性大很容易使房间空置,极容易产生亏损风险。

这几年来 Wework 一直入不敷出,2016 年到 2019 年这五年内,WeWork 累计亏损近 100 亿美元,无法维持正向持续的现金流,自身造血能力较差。曾经在美上市的蛋壳公寓就是因为盲目的持续扩张,导致公司杠杆率极高,最终爆雷跑路。

Wework 跑路的可能性倒是不大,只是需要不断的烧钱。对软银来说 Wework 就像是一个不太懂事只会要钱的孩子,在收购之后,软银为保证其持续经营已经追加投资 50 亿美元,Wework 一度被称为软银最大的败笔。

Wework 也清楚这个事实,正在努力转向轻资产模式运营,招股书上显示,Wework 推出轻资产模式业务名为优客工场,是公司不直接租赁,而是向业主提供广告与品牌服务,负责装修、获客及运营的一种业务。财务数据显示轻资产运营的营收在 2019 年达到 11.79 亿元,2020 年上半年达到 3.98 亿元,但是还没占到总营收的半壁江山,难以扭转亏损局面。

另一方面,Wework 的房屋租赁签约时长达到 10 至 15 年,也难以一时剥离重资产业务,Wework 短期难以达到转型支撑盈利,还是让投资者十分担忧。

SPAC 模式上市仍然坎坷,Uber、IWG 能给 wework 什么启发?

Wework 始终要学会自己行走,也不能一直把软银当作摇钱树,Wework 正在准备通过 SPAC 上市寻求更多的融资。

借壳上市不同于传统 IPO,用时不到 IPO 的一半,不用必须披露招股书,是一条上市的捷径,也使得进入资本市场的公司更为鱼龙混杂。或许 Wework 是害怕像第一次传统 IPO 那样,暴露太多公司的财务问题导致 IPO 失败,这次选择了不那么透明的 SPAC 模式。

可是由于美国借壳上市的公司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不透明,产生的投资者诉讼也增加了。据斯坦福大学收集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投资者起诉与 SPAC 合并的公司的案例已有八起。

其中一些诉讼指控称,在 SPAC 完成收购时,目标公司在收购前隐藏了弱点,让其他投资者利益受损。因此美国证监会已经着手调查,Wework 等公司寻求借壳上市可能会存在变数。

另外,Wework 的背后仍然是高杠杆率,基于第一次 IPO 失败投资者已经对公司信任不足,资本市场对 Wework 持怀疑态度者居多,如果能顺利上市 Wework 也面临着上市估值缩水的风险。

其实 Uber 在上市以后都经历过估值缩水。Uber 在上市首个交易日之后,估值缩水了四成。但 Uber 的多元化业务丰富了公司证明自身实力的方式。

从 Uber 来看,在疫情的推动下,Uber 利用出行业务的便利性开展了外卖业务,已经连续几个季度成为 Uber 第一大业务收入。Wework 想要重拾资本市场的信心,也需要探索更多的业务。基于 Wework 仍然贴着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标签,或许可以探索有关云计算领域的 SaaS 办公服务。

再看看服务式办公鼻祖 IWG,公司目前市值 30 亿,是类似 Wework 一样 “低价租地,高价转租” 的商业模式。IWG 的一大营收来源是 “虚拟办公室”,这种业务无需租用实体办公室,创业者或中小型企业即可在雷格斯全球各地的网点享有办公地址,客户甚至可以委托雷格斯代办工商注册以开展业务。同时,雷格斯的服务人员将 24/7 负责接听来电并转接给客户,以及文件包裹的代收、寄存等服务。这种 SaaS 办公成本较低,使 IWG 在办公租赁市场疲软的时候,仍有接近 1% 的净利润率。

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 Wework 想要重新创造辉煌的迫切,根据 Wework 在招股书的披露,他们的五年重整计划短期目标是在 2022 年实现自由现金流回正,并在 2024 年进一步上升至 10 亿美元,还预估了一些收入的指标,不免显得有些夸大和操之过急。

Wework 野心有余实力不足,聚焦核心业务的手段还不够有效,离盈利目标还十分遥远。想要重新回到聚光灯下的 Wework 空口无凭,必须要拿出真实的业绩向资本市场证明。软银成为 Wework 的实际控制人之后,已经踏实了不少,Wework 以后或许会改变很多,美股研究社将持续进行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