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烟烟
2024.12.01 01:32

东南亚车市 |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10 月:比亚迪新兴崛起, 小鹏汽车扩展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

芝能科技出品


10 月份,我们来盘点下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汽车市场:


● 在马来西亚,Perodua 继续巩固其市场地位,而 Proton 和 Toyota 表现有所下滑,新兴品牌如 Jaecoo 和比亚迪则持续发力。


● 在新加坡,市场整体增长迅速,比亚迪的份额大幅上升,甚至成为年度销量第二品牌,这些市场的品牌份额、车型表现和新势力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区域市场正迎来新一轮格局变化。
 



01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品牌表现:

市场格局与动态


 马来西亚市场数据:Perodua 主导市场,新势力崭露头角


10 月份,马来西亚注册新轻型车总数为 75,044 辆,环比回暖明显 。


◎ Perodua:市场份额从 9 月的 38.8% 回升至 44.9%,尽管较 8 月略有下降,但仍是市场主导者 ;


◎ Proton:下降至 16.3%,显示出较大的压力,排名第二 ;


◎ Toyota:份额为 14.8%,继续位列第三,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


◎ Honda:跌至 8.4%,呈现出下滑趋势 。


新兴品牌中 :


◎ 捷途以 2.1% 的份额稳定排名第 5,表现突出 ;


◎ 奇瑞跌至第 10 ;


◎ 比亚迪跃升两位至第 12 ;


◎ 而 MG 和小鹏分别飙升至第 19 和第 24 位 ;


◎ 哈弗也跻身第 25 位 。
 


● 新加坡市场数据:销量猛增,比亚迪表现抢眼
 


新加坡市场以较小基数实现显著增长,10 月份新车销量 3,407 辆,同比增长 44.9%,累计销量达 33,974 辆,同比增长 48.3%。


◎ 丰田:虽然同比增长仅为 8.6%,但凭借 20.3% 的市场份额继续领跑。


◎ 比亚迪:表现尤为亮眼,同比增长 224.1%,以 15% 的份额稳居第二。


◎ 宝马:同比增长 62.5%,上升至第五,超越了表现疲软的梅赛德斯(+7.4%)


◎ 现代:同比激增 168.6%,排名第六。


◎ 小鹏汽车:仅三个月进入市场,10 月份以 2.3% 的份额首次跻身前十。



02

核心车型分析:

传统畅销与新势力并存


● 马来西亚车型排行榜:Perodua 一家独大,在马来西亚市场,Perodua 的产品线表现无疑是最大亮点。


◎ Perodua Bezza:延续冠军地位,成为市场首选。


◎ Perodua Axia、Myvi、Alza、Ativa:品牌前五中占据四席,显示出 Perodua 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力。


◎ Proton Saga:跌至第四位,但依然是 Proton 品牌的核心支柱。


◎ Toyota Vios 和 Hilux:作为国际品牌代表,继续稳居榜单。


◎ Jaecoo J7:以第 11 位的成绩表现不俗,作为新兴品牌进入市场的典范。


在新能源大势驱动下,新加坡市场的车型榜单更偏向电动车与豪华品牌。


◎ 比亚迪:凭借在新加坡的持续布局,成为新能源市场主力,稳居销量第二。


◎ 丰田:面临新能源压力,其经典车型仍保持强劲竞争力。


◎ 宝马和现代:新能源车型强势助推销量增长,其中现代的 IONIQ 系列备受青睐。


 从 10 月数据来看 :


◎ 在马来西亚,Perodua 与 Proton 稳固了本地品牌优势,但国际品牌如 Toyota 与 Honda 逐渐失去市场份额。


◎ 在新加坡,丰田依旧强势,但新能源品牌的崛起对其形成了不小压力。比亚迪、小鹏、Zeekr 等品牌在新加坡市场的突破,标志着新能源时代的加速到来。


这一趋势可能在未来几年波及整个东南亚市场。捷途在马来西亚和小鹏在新加坡的成功突围,展示了新兴品牌只要切中用户需求,即使在传统品牌占主导的市场也能迅速站稳脚跟。
 


小结

东南亚汽车市场正进入快速转型期,如何应对新能源和新兴品牌的冲击将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挑战;而对于新兴品牌,持续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将决定其能否长久立足。
——芝能汽车​​​​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