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投资见闻
2023.03.16 08:26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没有巴菲特的命,却有巴菲特的病,得治!!!!

不是在说投资者看的有多对,“看对了” 到 “落实收益” 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是投资者交易体系。注重研究过程、注重能落实下来的交易体系。太多的投资人只注重研究过程,或者只注重交易体系,要两者结合。

如果在不知道趋势情况下亏钱了,那是认知体系 “识大势” 体系不够,如果认知了趋势,但是还大亏钱了,那是没有做到 “知行合一” 或者交易体系出了问题。

➤  1)创业板不会成为纳斯达克

在康波周期、工业化体系进入成熟期阶段两个经济学理论都支撑一点——未来的创新是在大企业中,小企业要被淘汰。美国的纳斯达克的成功是在信息技术革命渗透率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一段,在这个过程中,苹果完成了 13 年从 45 亿美金市值到 9000 亿市值的转变,代表着信息化革命完成渗透率的成熟期。

而我们的创业板只是以小奇新特为著称,只有故事,没有研发。在未来的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真正的创新和核心产业不会出在小公司,而是会出在龙头里面,未来叫 “走向寡头” 时代,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去做研发和投入,才能做大做强。创业板绝大多数企业除了贵没有别的可以称道,当然还会有那么几个能突围的,但是不构成指数级别的情况。

➤  2)军工最不具有研究价值

还有一个板块具有资金弹性属性,就是军工板块,军工板块的玩法就是如果认准是资金流入市场,那么就可以完全重点配置的;如果是资金流出,那么是绝对不配置的板块。不要用那么多理由,什么国家需要、政策需要、南海紧张。这些逻辑现在存在、过去存在、未来也存在,去年到现在这些逻辑都是存在,军工板块也没见有什么启动,只有连连的阴跌。所以我一直强调工程机械研究里面,军工最不具有研究价值,重点研究军工行业有些毁人。

➤  3)医药、大众食品板块上涨是基本面驱动?

长期基本面是一个悠长的故事,说长期故事的乐视、银之杰还在那里明晃晃的趴着。既然是泡沫就不要给自己找理由说泡沫会继续。我只是记得上一次恒瑞被大家这么吐槽还是在 2010 年,2010 年 11 月 “喝酒吃药” 行情结束后恒瑞也下跌了 40%,经历两年回到了那个高点,这一次会怎么样,我不知道,因为我实在无法理解 70 倍 PE 估值和 18PB 估值之后资金会是如何的操作,这已经上升到趋势投资的内容,而不是价值投资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一个总的利润增速、年度利润增速和其他行业的龙头公司比较并不是特别突出,却要给予最高 70 倍的估值水平,甚至突破了历史 11 倍 PB 的估值限制,达到了 18 倍 PB,然后还说基本面多好,要么你是傻子,要么你把我当傻子。

估值低位的时候多讲讲逻辑,中位的时候看看市场风格和市场情绪,高位的时候看图吧。

如果医药研究员在 2018 年没有拼命推荐恒瑞,那么请给他打赏一票,我认为他有可能被泡沫逼疯;如果在 2017 年没有推荐却在 2018 年最高点的时候开始说恒瑞,我觉得这个人是可以离开金融圈,去做媒体去,具有很好随波逐流吸引眼球的素养。请大家珍惜敢在估值底部跟你讨论股票行业问题的人。

行业比较的主要思路还是以趋势投资为主,选择在某一个时期景气度较高行业的公司。这个思路,我认为的内在逻辑是,投资者相信自己能在较早的时间点发现行业趋势的拐点,跟随行业趋势不断的利好,依靠后知后觉的趋势投资者推升股价。这个貌似并不是把估值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行业趋势放在第一位,有可能面临三个问题:①不光要在大量行业中辨别各自趋势,还要选行业景气度最好的;这个庞大的筛选和判断行业景气度最高的过程,没有标准,尤其是选择景气高的行业很难制造出标准,那就很难落实,所以最终实行下来的效果也许并不是很好;最终的结果有可能又是一个运气活和号称的艺术活;②景气度不好的时候会获得超额收益;景气度高的时候却跑输市场;也就是提前被市场反应;③等知道景气度好的时候已经是信息扩散的末端。

自下而上的选择阿尔法,利用专业术语叫寻找结构性行情。我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制造幻觉:别人家的股票。为了找到别人家的股票,在各个方向上努力,最终个人会陷入到海量的公司、行业数据中,陷入到无数的基本面数据中,越抠越细,越抠越多,最终一定会陷入到研究细节和大思路无法平衡的窘境。自下而上会出现第二种结果,叫:拿的不够多、时间不够长,拿的多的又不涨。最终的结果是很有可能会找出一部分具有超额收益的阿尔法公司,但是同样会被另外一部分阿尔法欺骗,盈亏同源,整体收益也极有可能变成一般。也许里面有运气比较好的拿到了真的拿到了超越大盘的标的,然后在当时一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如果能确定性在大熊市的时候重仓拿到那只有 1% 几率的标的,那么除了庞大的人员配置,超强的判断力和预测能力,多少还要配合很好的运气。

单纯的强调阿尔法的策略问题就是这个,彼得林启说不要看宏观,当有人拿这个话出来说的时候,我真想说一句 “尽信书不如无书”,看任何一个大师的言论都要看他当时所在的时间。彼得林启是在美国结束康波周期萧条期那痛苦的 15 年大震荡,在开启 30 年大牛市的前十年成长起来,那十年除了有一个 1987 年 1 天的大股灾,基本是没有回调,是在一个大贝塔下的单边市场,时期重要的是仓位,而不是选择的股票。

没有巴菲特的命,却有巴菲特的病,得治!!!!

把股票当做生意来做,好生意只要能稳定的达到盈利,不求最高,也不求最差。能赚到自己稳定应该赚到的钱,把自己认知升华到匹配到金钱的地步。注重研究、思考的过程,结果是最终的一个输出状态。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current content only represents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position of LongPort. The content is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LongPort, please contact: editorial@longbridge.global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