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安防一哥,何时能等来新基建投资?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海康威视于北京时间 2023 年 8 月 18 日晚上的 A 股盘后发布了 2023 年半年报(截止 2023 年 6 月),要点如下:

一、整体业绩:营收&净利又都低于预期$HIKVISION(002415.SZ) 在 2023 年二季度实现营收 214 亿元,同比增长 3.1%,低于市场预期(220 亿元);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 35 亿元,同比增长 1.5%,低于市场预期(41.7 亿元)。本季度虽然收入和利润都已经开始 “止跌回升”,但整体回暖表现弱于市场预期。

二、各业务进展情况:增长,还得靠 “创新”。2023 年上半年国内三大事业群整体表现低迷。虽然大中型企业群(EBG)有所增长,但境内公共服务事业群(PBG)和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都出现了近两位数的下滑,这严重拖累了境内主业的表现而创新业务在上半年仍有 17% 的增长,尤其是境内创新业务增长最快,增速达到 21%

三、软硬一体化:稳健的硬件端。从只卖监控的硬件厂商转型到具有软件赋能的安防龙头以来,公司一直保持着软硬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海豚君通过测算 2023 年上半年公司软件业务在收入占比维持在 21%。而上半年公司的硬件业务继续表现稳健的特性,同比正增长。宏观环境对软件服务影响较大,硬件端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整体来看,海康本次财报未能给市场带来信心。对于上半年业绩,虽然海康止住了下滑的颓势,但收入和利润均未达到市场预期。其中创新业务仍给公司带来增长的动力,而以摄像监控为主的主营业务仍处于下滑的状态。

分部门来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 EBG 业务仍有增长,而政府采购业务的 PBG 业务和中小企业的 SMBG 业务相关客户需求仍然疲软,两者均出现近 10% 的下滑,是当前公司境内主营的主要拖累项。

由于公司业务和宏观环境有较强的关系,结合当前的背景,海康的业绩虽在回暖,但整体回暖表现弱于预期。如果 AI 带动视觉相关设备及技术的发展,海康作为细分市场龙头也将受益。但就当前的业务现状看,公司股价相对合理,短期很难看到向上突破的机会。

以下是海豚君对海康威视财报的具体分析:

一、业绩总览

1.1 营收情况

海康威视在 2023 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214 亿元,同比上升 3.1%,低于市场预期(220 亿元)。相比于海康一季度的营收,海康本季度的营收实现了止跌回升,但仍低于市场预期。

海豚君认为公司本季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创新业务的带动,而公司以摄像头为主的主业仍处于下滑状态。虽然今年整体经济面有所恢复,但是政府部门和中小企业等客户的需求还未得到完全修复。

1.2 毛利率情况

海康威视在 2023 年第二季度实现毛利 97 亿元,同比增长 9.1%。毛利增速超过收入端,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本季度的毛利率有所提升。

海康威视本季度毛利率为 45.2%,同比提升 2.5pct,好于市场预期(44.7%)。本季度公司毛利率的同比上升,主要是受硬件业务毛利率提升所致。由于公司软件业务明显高于硬件,而海康上半年软件业务占比同比有所下滑,因此推测公司硬件整体毛利率有所走高。

1.3 核心费用情况

海康威视的核心费用情况主要有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海康威视 2023 年第二季度三项核心费用合计 61.95 亿元,同比增长 6.1%。三项核心费用率达到 29%。海康威视本季度费用端的增长仍然快于营收增长,费用端呈现刚性的特征。

1)销售费用本季度公司销售费用 27.02 亿元,同比增长 5.4%。本季度销售费用率 12.6%,同比上升 0.2pct;

2)管理费用:本季度公司管理费用 6.72 亿元,同比增长 0.1%,公司着手对人员成本进行管控。本季度管理费用率 3.1%,同比下降 0.1pct;

3)研发费用:本季度公司研发费用 28.21 亿元,同比增长 8.2%。本季度研发费用率 13.2%,同比提升 0.6pct。公司保持对研发的重视。但相比于往季,公司对研发费用也有一定管控。公司近 13 个季度以来,本季度是首次将研发费用的同比增速降到个位数

1.4 归母净利情况

海康威视在 2023 年第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 35.3 亿元,同比增长 1.5%,远低于市场预期(41.7 亿元)。其中公司本季度公司净利率也仅有 17.8%,同比下降 0.1pct。

公司业绩端开始回暖,但由于部分业务仍显疲态,整体回暖情况不如预期。

二、各业务进展情况:创新业务是主要增长源

从 2021 年开始,海康不再具体披露 “前端产品”、“后端产品” 和 “中心控制产品” 等细分情况,而直接将这些归入了公司的 “主业产品和其他产品” 项目。并在财报中,着重的披露了各创新业务的进展情况,公司的发展重心也在往创新业务上迁移

1)主业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仍是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在 2023 年上半年贡献了 76% 的收入。但主业产品在整体占比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是最大的占比;

2)创新业务的占比继续提升,2023 年上半年公司创新业务的份额继续提升至 21.8%,同比提升了 3pct。其中,智能家居和机器人业务是增长的主要来源。

2.1.主业产品及服务

海康威视的主业产品及服务业务在 2023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293.83 亿元,同比下滑 2.9%。公司下滑幅度有所收窄,但未实现重回增长的预期。。

在境内的主业产品业务中,2023 年上半年三大事业群整体表现比较低迷。①境内公共服务事业群(PBG)同比下滑 10.1%;②大企业的境内企事业事业群(EBG)同比增长 2.4%;③境内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同比下滑 8.5%。

海豚君认为上半年国内三大事业群中,PBG 业务和 SMBG 业务仍有近 10% 的下滑,这主要是中小企业和政府采购端需求的回暖较慢。

在境外的主业产品业务中,2023 年上半年实现了 99.09 亿元,同比增长 2.3%。和境内业务的疲软相比,公司境外业务有增长的表现。

2.2 创新业务

海康威视的创新业务在 2023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81.88 亿元,同比增长 16.8%。公司的创新业务同样受宏观环境影响增速同样回落,但仍保持增长的表现,这主要得益于机器人业务和汽车业务有着 20% 以上的同比高增

在境内的创新业务中,海康威视 2023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60.29 亿元,同比增长 21%。从营收体量看,创新业务目前仍集中在境内业务为主。

在境外的创新业务中,海康威视 2023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22.17 亿元,同比增长 6.5%。海豚君认为本次带来主要增量的机器人业务、汽车业务和智能家居业务的客户主要集中于境内,因为带来境内较好的表现。而随着热成像业务和存储业务需求的减弱,相关业务增速有所下滑。

三、软硬一体化:软件大降,硬件硬撑

海康威视依托摄像头等硬件载体出货,并对客户进行后续软件服务的跟进,从而实现公司 “软硬一体化” 的业务框架。从本次公布的财报来看,海康威视的软硬两方面分别表现如何?

3.1 软件端

虽然海康威视在年报中对产品类别进行分项披露,然而其中并没有单独披露公司软件的收入情况。由于公司的软件产品可以享受增值税退税返还政策,从公司年报中可以看到有增值税超税负返还项目,可以通过增值税退税额倒算出软件收入

“软件产品收入=增值税退税额/退税比例”

(注:“退税比例=增值税计缴比例 - 增值税实际缴纳比例”)

海豚君通过估算 2023 年上半年海康威视的软件端业务收入为 78.26 亿元,同比下滑 5.6%。海康威视软件附加值,在公司总收入的比重维持在 21% 左右。这主要是随着海康的设备出货了增加,单设备的平均使用费用有所下降。

3.2 硬件端

在测算出软件附加值后,通过公司年度总收入,可以得到海康威视的硬件端收入。2023 年上半年海康威视的硬件端业务收入为 297.45 亿元,同比增长 2.7%。

对比海康威视软硬件收入增速后发现,公司在上半年硬件和软件呈现出 “一增一减” 的表现。海豚君认为宏观经济的冲击对软件服务影响较大,而硬件端仍勉强维持增长态势,这主要来自于境外市场对设备的采购需求。

<此处结束>

海豚君关于海康威视的相关文章:

深度

2021 年 12 月 22 日《海康威视(下):抄张坤的作业,会被割韭菜吗?

2021 年 12 月 14 日《海康威视(上):逆势加仓 “安防茅”,张坤在押注什么?

财报季

2023 年 4 月 15 日财报点评《海康威视:不裁员的 “香饽饽”,怎么扛得住下滑?

2022 年 10 月 28 日财报点评《海康威视全线崩坍,新基建投资轮不到安防一哥?

2022 年 8 月 14 日电话会《疫情影响是短期,经济放缓才是主谋(海康威视 22Q2 电话会)

2022 年 8 月 13 日财报点评《又来白马暴雷,海康这次能苦尽甘来吗?

2022 年 4 月 21 日电话会《海康威视的 2022 年展望,管理层怎么看?(电话会纪要)

2022 年 4 月 16 日财报点评《海康威视:通胀加疫情,施压 “安防茅”

本文的风险披露与声明:海豚投研免责声明及一般披露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