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下):信仰筑起 “刚性泡沫”?
$CATL(300750.SZ)
前有宁德时代 CEO 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客户催货快让他受不了了,后有媒体称某车企 CEO 蹲点抢电池,不论新闻是否有夸张甚至失真的嫌疑,其实都说明了现在的动力电池供不应求的状态,一边是新能源汽车翻倍式同比增长,一边是产能扩建需要时间,电池荒接棒芯片荒,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产业链公司市值持续创新高。
而目前,宁德时代上万亿的效应也已经扩散开来,大大小小的企业开始讲 “成为下一个宁德时代” 的故事,市场开始有声音高喊宁德时代 2 万亿估值,那么,2020 年营收 503 亿、净利润 56 亿的宁德时代,目前 1.3 万亿的市值中是蕴藏了多少泡沫呢?还是仍有多少的想象空间呢?
本篇海豚君就主要带大家梳理宁德时代的估值,其中会穿插之前提到的产能扩张和财务特征。
以下是宁德时代的 KD 图:宁德的估值核心在于动力电池业务,而动力电池业务的业绩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全行业动力电池装机量、动力电池价格、宁德时代市占率、宁德时代成本费用等因素。
数据来源:海豚投研整理
以下海豚君就估值的关键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一、动力电池装机需求:新能车渗透率&单车带电量
动力电池行业空间=汽车销量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 单车带电量。
全球汽车行业以中美欧三地为主,基本已进入低速增长甚至不增长的阶段,因此动力电池的装机需求,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和单车带电量的提升。
对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行业基本已形成共识,海豚君此处就不再赘述,假设 2025 年、2030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实现 17%/35%,对应未来 5 年、10 年年化复合增速分别为 35%、26%。
对此行业共识,海豚君想表达的一点是,对面临变革的行业,人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保守预计未来 5-10 年的变化,而乐观预计未来 1-3 年的变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社会消费观念、成本、技术、基础设施等因素来到某一个转折点的时候,也许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这也许就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为资本市场蕴藏的惊喜。
数据来源:海豚投研整理
单车带电量是决定电动车续航里程的重要因素,从消费者用车来看,电池容量(能量密度)和快充是解决续航焦虑的两个途径。
海豚君整理了各价位车型的带电量数据,以 10-20 万车型为例,百公里电耗大约在 13 度电,带电量大约为 60-70 度,续航大约 500 公里,考虑到实际续航的打折,实际续航 500 公里至少需要 600 公里 NEDC 标示续航,也就是说带电量需要达到 78 度电。
而海豚君计算的 2020 国内纯电动乘用车的单车带电量仅 46 度左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假设 2030 年单车带电量达到 78 度,则未来 10 年单车带电量年化复合增速为 5%。
由此可得动力电池行业 2025 年、2030 年对应的行业空间分别 969GWh、2516GWh,对应的未来 5 年、10 年年化复合增速分别为 45%、32%,由于单车带电量的加成,动力电池装机需求的增长会快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
二、价格:动力电池价格下降是电动车渗透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电动车相较燃油车的一个明显劣势是,同水平的车型,电动车初始购置成本较高,其中电动车动力电池成本太高是主要原因。
以 70 度带电量的三元电池为例,单车电池成本在 6-7 万元,占汽车总售价的 30%-40%。因此,动力电池价格下降是必然是趋势,也是实现电动车渗透率提升的关键,是主机厂和电池厂共同的诉求。
参考整车厂对成熟汽车零部件往往采用 2% 的年降政策,而动力电池的降价幅度应高于普通零部件;同时考虑 2014-2020 年动力电池年降幅超 10%,而未来动力电池价格下降会更难,因此海豚君在预测时简单采用了 5% 的降速。
数据来源:GGII、海豚投研整理
三、市占率:供需双视角,马太效应或继续凸显
【1】需求角度,着眼竞争
宁德时代的市占率取决于动力电池行业格局的走向,而除了考虑龙头之间的竞争,还需要考虑龙头和二三线电池企业之间的差距。
首先看龙头之间的竞争,目前来看,龙头第一位置的归属主要集中在宁德时代和 LG 化学之间。2020 年宁德时代仍蝉联全球第一的宝座,而 LG 化学则是除中国市场之外的海外市场的第一。海豚君对于两者的强弱判断为,宁德时代最终获胜的概率更大,原因如下:
1、宁德技术路线更加完备,LG 化学几乎丧失此轮磷酸铁锂电池带来的机会。
LG 化学在动力电池领域主攻三元电池,而宁德时代为三元和磷酸铁锂两条腿走路。
磷酸铁锂电池因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成本、工艺改进提升能量密度,而逐步被各主机厂低配车型及低端车型采用。例如,国产特斯拉 Model 3/Y,目前已形成了磷酸铁锂标准续航版本、三元高性能版本这样高低搭配的产品组合。并且,根据国产特斯拉动力电池装机量来看,磷酸铁锂带来的价格优势已经体现在销量上,磷酸铁锂在国产特斯拉中的装机量已超过三元电池。并且有小鹏等车企跟进,开始提供磷酸铁锂版本的 G3 和 P7。因此从结果上也得到了印证,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占比快速提升。
而 LG 化学因为押宝三元电池,很难把握此轮磷酸铁锂电池带来的机会。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市场预测
2、动力电池价格下降趋势下,控成本是长久之计,宁德时代更具成本优势
产业链布局是动力电池行业公认的控成本的良计,而宁德时代比 LG 化学略占优势。
两者对产业链的布局都集中在成本占比高到 30% 的正极,甚至延伸到了更上游的锂、钴、镍等矿产资源。但对比来看,宁德时代在锂、镍等矿产资源上布局更广,同时还在负极、电解液和设备等方面做了更全面的布局。
- 锂:LG 化学与澳洲锂矿在韩国合资建厂,而宁德时代除了入股澳洲锂矿 Pilbara 之外,还分别是北美锂业的控股股东、加拿大某锂矿公司的第三大股东,同时还持有天齐锂业 25% 的股权;
- 镍:LG 化学买入韩国本土企业 Kemco10% 的股份,而宁德时代在印尼合资建设红土镍矿,同时持有北美镍业 23.58% 的股权;
- 负极:宁德时代旗下 100% 控股的屏南时代,拟建设 430 吨/年的硅基负极;
- 电解液:宁德时代旗下持有 66% 股权的时代思康,拟开设 300 吨/年的新型锂盐项目;
- 设备:宁德时代全额参与先导智能 25 亿元定增(持股 7%)、1 亿元认购星云股份的定增。
并且从供应商的角度看,宁德时代供应商主要集中在国内,得益于国内动力电池供应链的完备,在采购成本上可以取得优势。此外,因人口红利等因素,中国制造业天然具备制造费用的优势。
数据来源:券商研报、新闻、海豚投研整理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券商研报、新闻、海豚投研整理
3、公司业务和体制上,宁德时代更加具备战斗力
LG 化学是韩国大型集团公司,动力电池仅仅是集团的部分业务,虽然 2020 年 12 月 1 日,LG 化学宣布将其动力电池业务拆分为一个全新的子公司,简称 LG 新能源,但实际落地效果仍有待观察,在内部资源的调配、决策流程的梳理等方面都可能会面临桎梏。
反观宁德时代,公司超 80% 的营收来自动力电池,是公司的拳头业务,股权结构上公司创始人曾毓群是控股股东,精力更加集中,决策更加纯粹,运营效率必然更高。
至于二三线电池企业,我们以国内市场玩家为例,包括比亚迪、亿纬锂能、中航锂电等企业。
海豚君认为,未来二三线企业可以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下游整车厂供应链安全问题产生的二供需求,二是动力电池在拼完技术拼原材料成本的时候,进入壁垒没有很高,二三线企业会有一定生存空间。
目前来看,车企亲自下场 “逃离” 宁德时代的动机及培育电池企业二供的意愿是比较强烈,但目前,除了比亚迪,其他和宁德时代的产品竞争和客户配套的差距还很大,而在技术快速进步、产能快速扩张的阶段,强者恒强的逻辑也许会占据主要地位。
【2】供给角度,着眼产能
文章开篇就提到,当前的动力电池供不应求,各电池厂的扩产能力直接影响市场份额,首先看宁德时代的扩产情况。
宁德时代:2025 年产能规划达 500GWh
考虑到电池产能更新迭代快,并且宁德历史的产能利用率并没有达到 100%,因此按照 90% 的产能利用率来计算,2025 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量为 450GWh。
结合前面测算的动力电池行业装机量需求(2025 年,969GWh),宁德时代的扩产计划是奔着全球 50% 市占率的目标去的。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券商研报、新闻、海豚投研整理
接下来看一下同行的扩产节奏。
LG 化学:未来 3 年新增 140GWh
LG 化学内部规划,在 2023 年实现 260GWh 动力电池量产。形成对比的是,截止 2020 年底,LG 化学在全球四个生产基地的总产能 70.8GWh。为实现该激进的目标,LG 化学展开来一些列具体的扩产行动,包括:
- 南京滨江工厂扩产 17GWh:预计 2023 年产能 32Gwh(较 2020 年产能翻倍)
- 南京工厂扩建:2020 年再投入 5 亿美元
- 波兰工厂扩产 50GWh:计划产能从 15GWh 提升至 65GWh;
- 欧洲和印尼新工厂:2020 年 LG 化学与印尼政府签订 98 亿美元的合作备忘录,计划建设覆盖矿山开采、冶炼、电池生产的全产业链工厂。
- 资金投入方面,未来 10 年计划斥资 15 万亿韩元(折合约 855 亿元人民币)投入动力电池领域。
- LG 化学的产能布局比宁德时代更加全球化。
其他电池厂商:与宁德和 LG 化学的产能差距在拉大
- 韩国 SK:到 2025 年拟将电池产量提高至 200GWh/年,较此前宣布的 2025 年 125GWh 的目标,提升了 60%;
- 三星 SDI:正考虑在美国建设电池工厂,拟投资至少 3 万亿韩元(约合 26.2 亿美元)生产动力电池,并投资至少 1 万亿韩元为 Rivian 生产电池;
- 亿纬锂能:2020 年产能合计 17GWh,但产能利用率低,2020 年装机量仅 1.06GWh,2025 年规划产能 87GWh;
- 蜂巢能源:2025 年装机量预计超 40GWh(以测算的行业 969GWh 装机量需求,市占率约为 4%);
综合来看,整个动力电池企业均处于疯狂扩产周期:
- 宁德和 LG 化学的规划产能处于第一梯队,彰显各自争夺全球第一宝座的信心;
- SK 和三星 SDI 与宁德和 LG 化学的产能差距在拉大,2025 年的产能可能仅有龙头产能的一半;
- 二三梯队的动力电池厂商主要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扩产后是否有足够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和客户配套,产能利用率过低可能会加速淘汰。以亿纬锂能和蜂巢能源的产能规划来看,2025 年规划产能不足宁德时代产能的 20%/10%,考虑到良率的问题,产量可能会更低;
- 因此截止 2025 年,动力电池行业的格局似乎比较稳固,这增强了投资宁德时代的确定性
虽然各大电池厂都在披露激进的产能规划,但最后的扩产进度尚不得而知,从扩产的资金门槛来看,当前激进的产能规划对各电池厂都会带来巨大资金压力,龙头的资金实力、客户配套、产能利用率等都会成为优势。
- 以宁德时代的部分工厂投资情况来看,单个工厂扩建一般需要 2-3 年的时间,每 GWh 的产能需要 3-4 亿人民币的投入;
- 以亿纬锂能 2020 年 80 亿元的年收入和年化 14GWh 的扩产节奏来看,仅动力电池扩产就耗费公司 50 亿现金;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海豚投研整理
最后,综合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的考量,海豚君估计宁德时代 2025 年合理的市占率区间为 30%-50%
- 30%:背后隐含着宁德时代和 LG 化学双寡头垄断,宁德时代没有与 LG 化学拉开大的差距;
- 50%:背后隐含着宁德时代基于技术路线布局、供应链深度整合、民营企业更高的运营效率等因素,跑赢 LG 化学。这样,宁德时代独领风骚,成为全球一超,与少数几个万家形成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
四、成本费用:龙头效应 + 保守的会计处理
作为制造业,海豚君认为动力电池行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不会很高。
动力电池行业毛利率:25%-30%
- 参考面板行业京东方近 5 年毛利率为 15%-25%,考虑到京东方在面板行业技术并为处于全球前列,仅依靠成本优势抢占中低端市场份额,而国内的动力电池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包括技术和成本。
- 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整车厂视角中,成本和毛利率比较清晰,历史毛利率维持在 19-21%,而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格局更好,对下游主机厂具备一定的溢价能力,因此毛利率应该好于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
- 综上,海豚君给予动力电池行业 25%-30% 的毛利率假设。
动力电池行业净利率:10%-15%:
- 费用率:2025 年研发费用率约 5%,销售、管理、资产减值等费用合计 10%;
- 京东方近 5 年净利率约为 3%;
- 整体零部件行业净利率 7-8%。
宁德时代作为龙头企业,规模优势和产业链纵深整合给公司带来成本费用上的优势。同时宁德时代对折旧和摊销的会计处理非常谨慎,占据产线投资大头和折旧摊销大头的生产设备,2019 年宁德时代将设备折旧的年限从 5 年改为 4 年,而会计上则要求设备的折旧年限为 3-10 年。而保守的折旧政策会压低公司前期的盈利水平,有利于后期利润的释放。
因此,综合考虑供应链、规模效应、保守的折旧摊销政策等因素,宁德时代后期的盈利水平大概率会优于行业,海豚君给予宁德时代 2025 年 30%-35% 的毛利率,15%-20% 的净利率假设。
(公司历史毛利率自 2016 年的 40% 一路下滑至 2020 年的 28%,净利率自 2016 年的 20% 下滑至 12%,同时利润率的下滑伴随的是公司市占率的提升,这说明宁德时代并未基于市场地位去过度欺压主机厂,反而通过控制盈利水平实现市占率的提升)
五、估值倍数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公司,高估或低估往往是一致的,行业高景气度时,产业链公司普遍高估;行业景气度下行时,产业链公司普遍杀估值,如果对比产业链公司,则会陷入一个怪圈,A 公司估值参考 B 公司,B 公司估值参考 C 公司,C 公司估值参考 A 公司,没有可以锚定的公司,则往往行业整个被高估或低估。
我们这里的相对估值,主要跨行业对标电子制造行业龙头台积电、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福耀玻璃。
【1】台积电:历史 PE 估值倍数在 15-20 倍;
上篇中,海豚君曾仔细分析了台积电的核心竞争力,护城河稳固,从而实现毛利率超 50%、净利率 30%-40%、全球市占率超 50%,基本攫取 90% 的芯片代工行业利润。
在上述优秀的特征下,2020 年之前台积电的 PE 估值倍数在 15-20 倍,2020 年以后全球 “芯片荒” 推动公司 PE 估值倍数爬升到 100 倍以上。
而相对来讲,宁德时代护城河没有台积电来得稳固,50% 可能是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的天花板,同时盈利性不能长期维持和台积电一样的高水平,因此也很难享受和台积电一样的估值溢价。
【2】福耀玻璃:历史 PE 估值倍数 15-20 倍
汽车零部件公司,全球呈现多寡头竞争、国内则一超多强,全球市占率约 30%、国内市占率约 66%,高进入壁垒,毛利率约 40%、净利率 13%-20%。
在上述特征下,2020 年汽车玻璃赛道的天花板未被打开之前,由于汽车玻璃是一个赛道很窄的行业,福耀玻璃 PE 对应 15-20 倍,2020 年天幕玻璃和智能玻璃打开行业成长性后,福耀玻璃作为龙头可充分享受行业扩容带来的好处,PE 快速提升至 20-60 倍。
而相对来讲,2025 年的宁德时代相对福耀玻璃具备赛道宽广且成长性佳的优点,但技术路线潜在的变更使得宁德时代的竞争格局没有福耀玻璃稳定。
综上,考虑到动力电池行业 2025 年,甚至 2030 年之后仍有 5 年翻倍的发展空间,因此成长性带来一定的估值溢价,给予 2025 年宁德时代 20-30 倍的 PE 估值倍数、2030 年 15-25 倍的 PE 估值倍数。
六、估值结论
【1】相对估值
乐观情景: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 50%,成为全球 “一超多强” 行业格局下最大的龙头,跑赢 LG 化学并与二三线电池企业拉开差距。毛利率 35%、净利率 20%(攫取行业 67% 的利润)。则 2025 年、2030 年分别对应 30 倍、25 倍估值倍数时,对应总市值分别为 1.9 万亿、3.2 万亿,基于当前 1.3 万亿的总市值,投资对应年化复合收益为 8%、10%。
这种假设代表着海豚投研极致乐观的情景演绎,目前的市场似乎就在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可以看到即使在这种情况下,2025 年 2 万亿的目标市值对应 1.3 万亿的当前市值水平,收益空间寥寥无几。
中性情景: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 40%,成为全球 “一超多强” 行业格局下最大的龙头。净利率 18%(攫取行业 55% 的利润),则 2025 年、2030 年分别对应 25 倍、20 倍估值倍数时,对应的总市值分别为 1.16 万亿(2025 年)、1.8 万亿元(2030 年),基于当前 1.3 万亿的总市值,风险明显大于收益。
悲观情景: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 30%,全球动力电池双寡头垄断,LG 化学与宁德时代实力不相上下。毛利率 30%、净利率 15%(攫取行业 45% 的利润),则 2025 年、2030 年分别对应 20 倍、15 倍估值倍数时,对应的总市值分别为 5800 亿元、8700 亿元,基于当前 1.3 万亿的总市值。
目前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一旦后面宁德时代与 LG 的比拼中无法明显占据上风,宁德时代存在腰折风险。
这三种假设中,无论是大概率事件中性预期,还是稍微偏低一些的乐观假设,最终对应目标估值的收益上,性价比均不高。
【2】绝对估值
综合前面对估值关键因素的分析,在 DCF 模型中,海豚君预计
- 2025 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 418GWh,对应 43% 的全球市占率,基本属于中性偏乐观的预期,隐含宁德时代需要在未来 5 年跑赢 LG 化学,坐稳全球动力电池第一的位置;
- 2025 年总营收突破 3400 亿元,毛利率 27%,净利率 12%,隐含公司成本控制良好&对下游主机厂保持一定溢价能力,动力电池行业不会陷入严重的价格战中;
- WACC 采用 11.13%
- DCF 估值结果为 1 万亿,对应当前 1.3 万亿的总市值,存在 20% 的折价空间。
小结:好公司但价格也不能贵得离谱
巴菲特认为投资的三要素: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right business,right people,right price)。
套用在宁德时代中,对应在公司长坡厚雪的赛道、蒸蒸日上的竞争格局,我们非常认可宁德时代的制造地位。
但价格上,当前估值几乎要 Price in 最乐观的市场格局,对未来不确定部分的定价权重过高,已经透支未来的投资回报,即使 5-10 年的持股周期,投资回报率也不会很高,估值的维持需要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给资本市场带来惊喜。
至于安全位置,海豚君认为,市值跌破万亿之后才会有合适的建仓时机,8000 亿及 6000 亿应该算是安全垫较厚的位置。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