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证券葛小波:过去是补短板,未来主要是 “筑长板”
证券行业是关于人的业务。
近年来,国联证券频频走入公众视野。一系列业务升级的 “动作”,让市场看到了这家区域性券商正在以 “肉眼可见” 的速度转型发展。
随着市场化转型的加速,国联证券的身上已经打上了鲜明的 “成长” 标签,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协同成长。
那么,这样的变化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
未来的国联证券还有哪些战略等待实施?
日前,华尔街见闻对话了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葛小波及其率领的国联证券部分成员。
过去几年 “补短板”
回顾过去几年的运作,葛小波总结为 “补短板”。
国联证券早年与大多数区域券商类似,传统业务占比相对较高,随着券商经纪业务下滑成必然趋势,用好多牌照资源,谋求长远发展,转型升级一直是国联证券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固定收益,股权衍生品,研究与销售,投行与私募股权投资,这些业务都快速的开展起来。
从 2019 年新团队进入到国联证券,三四年间,包括财务指标、业务体量,各项业务都成长了数倍。
包括收购中融基金并更名国联基金,包括谋求外延式并购,都在有意识地补齐业务 “短板”。
未来几年 “筑长板”
未来几年,葛小波认为,更重要的是 “筑长板”。
葛小波表示,到现在,国联证券的整个业务版图里,还没有哪项业务真正能称得上出类拔萃。所以,未来的 2~3 年核心的任务是要 “筑长板”。
他的目标是,在财富管理的某些领域、资产管理的某些领域、投行的某些领域或者研究的某些领域,要成为全国的佼佼者。
证券行业是关于人的业务
在他看来,证券行业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People Business”——关于人的业务。任何一个关键的成果大多都是由关键的团队来完成的。
他回忆起 2010 年前后的中信证券,和现在的国联证券是很像的。虽然业务布局齐全,但是整体没有太突出的业务。
后来,实际上,每一个获得突破的业务都与突出的团队密不可分。
所以,业务的发展不只是看规划,而是还要看机遇与积累、团队与平台等。
平台更有价值
引进、培养了团队,那国联证券未来担不担心人才流失?
在葛小波看来,这点无需过于担忧。
他认为,虽然金融机构的闪光点往往是人,但在很大程度上人之所以 “发光” 实际上依靠的是平台,平台和人相辅相成、互相需要的,也无法轻易分割。
金融业务的前台有很多人在发光:销售人员、交易人员等。但是仅仅有这些人,证券业务是开展不起来的。
没有中后台的估值体系,没有清算体系,没有合规和法律体系,前台的业务可能会出很多问题的。
所以,一个强大的金融机构,一定是把后台整个运营体系打造的很顺畅。
从长期的角度来讲,平台基础和人才布局是达到目标的重要手段。
投行长期深耕
对于目前投行业务的所谓 “寒冬” 阶段,葛小波平静表示,从业以来经历了不下 5 次,拿起广角镜回顾过去几十年的时间,短期可能有影响,长期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因为券商在发展的过程中,本质都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抗周期能力。
作为证券投行的专业人员,最重要的事是能够服务好实体经济,服务好产业客户,在海外并购、融资方案等方面发挥作用。
本身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作为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之一,占比一般不会太高,而且大多不太受政策影响。
而且,在他看来,投行业务不只是收入的利器,也是业务 “敲门的利器”。所以,投行业务无论进展快慢,它能敲开企业或客户的门,让其他的业务也可以加以融入,这才是最重要的。
资管强化 “后台”
国联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巍也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一个资产管理公司,看似核心在于有没有知名的基金经理,但实际上还需前中后台的体系支持。
所以,他们这几年花了很大的精力,来解决大家看不到的问题——中后台 “短板”,包括建设投研和产品体系以及服务体系。
此前,国联证券资管的规模没有实现大幅突破的原因也在于两点,一是整个行业的规模下滑,二是本着打胜仗先练内功的主动选择。
但过去三年,国联资管把短板算补齐了,规模也初步获得了发展。
未来的三年,国联资管有两个清晰的思路。
第一个是,争取公募牌照机会。贺巍表示,在未来争取补齐牌照空白的时间中,其实也留出了公司利用私募牌照的优势做出与公募差异化优势的机会。
他表示,券商资管的优势在绝对收益,而这一定不能靠单纯的公募基金可投资的工具去完成。
他们做了大量的类期权的产品,同时通过一些互换工具,把投资的范围从国内资产向国外衍生。
第二个思路是,拓展资金来源。过去三年,国联证券资管客户覆盖已逐步从江苏省内,向全国辐射。未来三年,进一步从南方到北方做到业务更全面、更深入的拓展。
投顾业务在 “打地基”
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营销官张荣升目前负责公司的投顾业务。
据他介绍,目前国联证券大方向品牌项下的配置型业务大约 100 亿左右,在行业中形成了一定影响。(数据来源由国联证券整理所得)
虽然在外界看,基金投顾的规模上发展比较慢,但这有其背景。
首先,基金投顾业务面临着重大的变化,未来从试点转常规,这是一个大趋势。
其次,基金投顾业务规模相对于 28 万亿元存量公募基金规模肯定是很小的,整个行业才 1500 亿元,所以市场都认可,投顾业务是未来主要的工具和方式。
在张荣升看来,从共识达成到业态成熟,一定是分多阶段实现。
而国联投顾当前的任务,是将关注点转向存量资产。无论市场环境如何,他们不会放弃,仍然在积极走进客户,围绕存量资源,解决老问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