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streetcn
2023.12.05 00:0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药明生物暴跌,CXO 全线飘绿背后:缺少 “预言家” 的狼人杀

药明生物的项目增长缓慢和竞争对手强劲是导致业绩下调的原因之一。市场最为紧绷的情绪点到底在哪?困住 CXO 龙头、纷纷下调业绩预期的枷锁是何?被寒气侵蚀后的 CXO,何时才能恢复元气?

大幅下调 2023 年业绩预期后,药明生物再次 “创” 飞整个 CXO。

12 月 4 日,药明生物在官网更新了业绩展望,下调部分业务板块营收预期。药明生物表示,随着新冠疫情收入的快速下降,公司整体增长(包括新冠疫情高基数)将达不到最初目标。

具体来看,下调的业绩预期集中在药物开发(CDO)和药物生产(CMO)两大板块。其中,受项目数增长放缓等多种苦楚,CDO 收入下降 18%-20%;因重磅药批准延期等因素,CMO 收入下降 15%-18%,药物发现(CRO)、药明合联(XDC)/药明海德(疫苗)则符合预期。

一夜之间,CXO 几乎全线飘绿,药明生物暴跌 23% 后停牌,凯莱英、康龙化成、药明康德、博腾股份、九洲药业、泰格医药、美迪西等均有一定跌幅。

市场最为紧绷的情绪点到底在哪?困住 CXO 龙头、纷纷下调业绩预期的枷锁是何?被寒气侵蚀后的 CXO,何时才能恢复元气?

半年二度 “带崩” CXO

6 月 20 日,药明生物用暴跌 17% 侧面印证了创新药寒气和疫情后遗症的扩大,已传导至有着 “旱涝保收” 之称的 CXO 领域。而此次同一家龙头下调业绩预期,再次揭露了项目增长缓慢、僧多粥少、竞争对手强劲等几个严苛的事实。

从业绩下调具体原因来看,药物开发业务端的营收下降来自于项目数增长的放缓的负面影响。药明生物曾定下 “2023 年新增 120 个项目” 的目标,而截至 11 月 30 日,今年新增的项目数量仅仅为 91 个。今日,药明生物坦言 “在下行周期中,年度新增项目目标过于激进。” 令人不解的是,今年 10 月 28 日的媒体沟通会上,曾有媒体报道药明生物 CEO 陈智胜表示,年初制定的新增 120 个项目的目标没有发生改变。距离如今 “目标过于激进” 的表态,但仅仅过去一个月。

除了目标设置过于激进外,下调营收预期的另一个原因是,生物技术融资放缓导致新增项目减少,比去年减少 40 个新项目意味着减少约 3 亿美元收入。

另一下调板块药物生产业务端,营收下降 15%-18%。对此,药明生物给出了两方面解释,其一是今年下半年的主要意外是由于监管机构批准滞后,3 个来自大药企的重磅药延期,影响约 1 亿美元收入;其二是新冠生产收入在 2022 年上涨逾 35%,今年非新冠项目填补了大部分空缺,因此今年生产收入基本持平。

有分析认为,CMO 业务下滑或许和三星生物抢夺海外订单有关,据不完全统计,三星生物今年与辉瑞、诺华、BMS、罗氏、礼来、GSK 在内的多家跨国药企达成生产扩大合作,交易金额累计超过 24 亿美元。而近年来三星生物每次与 MNC 签下大单,都会传出 “中韩 CDMO 抢食蛋糕” 的声音。

虽然 2023 年营收不及预期,但药明生物依然表达了对中长期业务增长的信心,“2024 年下半年逐步回暖,2025 年及以后有望恢复强劲增长。”

即使如此,面对大幅下调全年业绩预期、以及自述 “极具挑战的 2023 年和 2024 年上半年”,仍然让二级市场反应剧烈。

不仅是药明生物自身股价一度暴跌 24.5% 至 32.8 港元创下 2020 年 4 月以来的新低、自今日 10 点 49 分起短暂停止买卖,整个 CXO 赛道,都因 “药明一声吼,CXO 要抖三抖” 而感受着刺骨寒风。港股中,康龙化成、泰格医药跌超 7%、药明康德跌幅近 4%;A 股中,方面,药明康德跌幅近 8%,康龙化成、凯莱英、九洲药业等 CDMO 玩家也同样跟跌。

距离药明生物上一次带崩 CXO 的相似场景,才过去不到半年的时间。今年 6 月 20 日,药明生物在投资者开放日同样提到了正在承受的业绩压力:2023 年前五个月新增 25 个综合项目,而 2022 年前四个月新增 47 个项目,同比明显腰斩。再往前追溯,2020-2021 年,药明生物当年新增项目数量分别为 103 个、156 个,照此颓势发展,药明生物今年新增项目将远不如前。受业绩增长颓势消息的影响,当天药明生物收跌 17.02%。

毫无疑问,在 CDMO 赛道,药明生物是强者和风向标一样的存在,业绩的走势和预期、对行业未来趋势的预判,可谓牵一发动全身。在最新的业绩发展展望中,药明康德对于行业的发展也给出了新的预判。药明生物提到,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正从过去几年 15% 增长的时期,进入未来两年个位数增长的阶段。

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超过 7 成的赛道 “老大” 都吃不到肉,那对于国内其他 CDMO 公司来说,“喝汤” 还是件容易的事吗?

飞着飞着就逆风了?

实际上,这并非个例。

除了药明生物下调业绩预期,不少大型公司均遭受了季度财务数据的打击,更小型的 CXO 企业则只得亲身上阵拼刺刀。国内不少 CXO 三季报集体降速便是一大有力印证,如博腾营收同比下滑 46.44%、凯莱英下滑 36.41%、和元生物下滑 36.38%……所有印迹都指向了,CXO 日子并不好过。

拉大视野,不少国际头部 CXO 企业同样在 2023 年便开局艰难。

如 Catalent 便 “祸不单行”,三家工厂受到波及。其位于马里兰州哈曼斯的基因疗法生产基地出现了 “生产力问题”,导致产能增长速度低于预期,影响其第三和第四季度的收入;而另外两家生产药品和原料药的工厂即位于西班牙布卢明顿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工厂,也遇到了 “生产力挑战”,成本高于预期。不单如此,其首席财务官也离职了,股价也一度下滑。

Lonza 同样在 2023 年面临一些重大阻力,并下调了 2023 年的展望销售额增长从 “高个位数” 到 “中高个位数”,中期销售指引从 33%-35% 到 31%-33%。彼时,Lonza 指出,由于 “生物技术资金限制” 和对营养胶囊的需求下降,早期服务 “增长放缓”。与 Catalent 故事相似,Lonza 同样迎来了核心高管层的人事变动。9 月,Lonza 首席执行官 Pierre-Alain Ruffieux 离职,由董事长 Albert Baehny 接任。

原本急速扩张 CXO 行业,屡屡遇冷背后究竟有哪些共性原因呢?总结看来,离不开以下几点症结:

一是,新冠悬崖带来的后遗症。有分析师认为,影响 CDMO 和大型制药公司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与 COVID 相关的业务下滑,这成为一个巨大的业务挑战。背后原因很容易理解。过往,在新冠高峰期需求扩大,不少 CXO 发现机会,将大量资金用于扩建设施,并增加员工人数。但最终结果并没有按照该路径演变,而是化为了泡沫。而今,不少躬身入局的 CXO 们仍在消化这尴尬的一幕。

二是野蛮扩张结束,行业竞争加剧。还有一些选手正加速 “攻城略地,三星生物便是一大典型案例,先后同 GSK、辉瑞、礼来、罗氏、诺华、BMS 等 MNC 签下大额订单。这同样传导至整个 CXO 行业,似乎进入了下一个 “黑暗” 的分化期,CDMO 或正经历一场结构性的淘汰和出清。

三是,不确定的制药融资环境正在向 CDMO 领域蔓延。Biotech 投融资遇冷,已然不是新鲜事。而越来越多的 CXO 在开发早期阶段便 “积极” 扩大能力,这意味着 CDMO 越来越受制于生物技术资金。

另一大问题或是 CXO 和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是交易性的,两者之间没有共生关系,导致 CXO“超额预订、过度承诺和交付不足” 等问题频出。此外,宏观环境、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原因也产生了些许影响,海外订单遇挫,尤其是高度依赖海外的头部 CXO 企业,业绩营收等或愈渐凹显。

CXO 行业正经历一场波涛汹涌的大浪淘沙。而 2024 年,他们又将走向何方?

请回答 2024

去年中国 CXO 令人震惊的全线暴跌,还是因为一则行政命令,而今年随着大环境震荡、生物医药行业历经的多重挑战与考验,影响 CXO 企业经营战略、业绩预期、及资本市场表现的因素更多元、更复杂。2024 年,于 CXO 这个周期属性强、变革大的行业来说,一面将继续迎来 “强者恒强” 的扩张整合博弈,另一面是行业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下游 “出清” 调整下新赌局的开始。

虽无法预测,但客观来看,能从今年整个行业并购整合、剥离、投融资等动作中,率先找到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其一,2024 年,已经经历了一波疯狂裁员、“出清” 的 CDMO 还会好吗?

忽略掉各家 CDMO 的 “小命运”,从行业整体来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一年,CDMO 或将迎来转机。

尽管生物医药行业遍生波折,但不可忽略的是,大大小小的制药公司趁着明星赛道正热,布局了不少新的研发项目。有人认为,尽管可能还需要 1-2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走出当前的调整期,但其实对 CDMO 和 CRO 的需求从去年到今年持续得到了改善,“最糟糕的疲软时期可能已经过去。” 而这些都给 CDMO 的发展、甚至反弹带来了机遇。

还有一些继续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 Biotech,在精简部门的过程中,裁掉了制造岗位,这对于 CDMO 来说也不失为机遇。一些信号能在今年可见,如国外一家基因治疗公司 Passage Bio,不久前裁员 26%,主要裁掉的便是其 CMC 业务部门。

其二,在 CDMO 也面临 “出清” 的背景下,有没有较具确定性的赌注,去赌赢 2024 年?

有,做到细分化、专业化,是制胜的关键砝码。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即便是一家规模较小的 CDMO,如果能够成为火热研发领域、或颇具潜力的新兴技术赛道中高度专业的 CDMO,反而能在速度、灵活性和专业知识深度方面胜出,挖掘到最适合于自身的 “利基市场”。

而扎根明星赛道,成为其专业的 CDMO,已经成为行业大趋势。今年以来,无论是营收排名全球前十的 CXO 巨头,还是中小型企业,抑或是半路杀入局的 Biotech,都在印证这一趋势。三星生物牢牢抓住 ADC 发展的机遇窗口,持续巩固自身 “ADC+CDMO” 的实力,跻身全球 TOP10 后,屡抢 MNC 大单的三星生物风头正盛;小型 CDMO 能靠 “专业” 程度在寒冬中吸引到融资、合作,如自动化细胞疗法 CDMO Cellares 四度与细胞疗法企业 Cabaletta Bio 达成合作;半路入局的东曜生物凭借自己的 ADC 技术优势布局 CDMO,从 2023 年前三季度业绩面已能看出其强势冲击力,康希诺也决定入场,做起了 “mRNA+CDMO”,甚至连一家做味精起家的日本企业味之素,也跨行收购了一家基因治疗 CDMO……除此之外,小核酸 CDMO,核药 CDMO,甚至 “AI+CDMO” 等多个新起的领域已开始集结一批新锐。

两大赛道的火爆程度或在 2024 年更甚:多肽与 ADC CDMO 对应药物市场急剧扩张。GLP-1 药物供不应求,带动了多肽 CDMO 需求增长。不久前,合全药业将增加多肽 60% 的产能,巩固和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力。在 ADC 赛道的 CDMO 大战更是有进入白热化的趋势,唯有制胜才能称王。当 Catalent 公布其 2024 财年指引时,便强调正在打造新的 GLP-1 生产线,以满足不断增长的 GLP-1 需求。

其三,如何尽快实现以及提升专业化程度?

这一问题的答案与 “行业并购整合剥离还会持续吗” 紧紧相关。有业内人士告诉 E 药经理人,行业有更多专业 CDMO 出现的方式,莫过于巨头并购或剥离资产。

并购如今年 6 月,龙沙收购 ADC 明星企业 Synaffix,巩固自身优势。剥离如不久前 CDMO Cambrex 将其药品业务部门出售给了另一家药企 Noramco ,而自身将专注于原料药和分析测试业务。看 CDMO 企业裁员、出售工厂等动作,虽嗅到了一丝丝寒意,但站在长远发展与业务聚焦的角度,很多实际在往良性的方向发展。如此前,一家名为 Oxford Biomedica 的 CDMO 宣布裁员 200 人,并出售其位于英国牛津市的工厂,但其削减成本之举是为了聚力做更专业的事情——全面成为一家专业的 CGT CDMO。

本文来源:E 药经理人,原文标题:《药明生物暴跌停盘,CXO 全线飘绿背后:缺少 “预言家” 的狼人杀》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