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 Finance
2024.05.10 01:0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Vision Pro 发布近一年!苹果的美梦落空了没?

从苹果汽车立项到被放弃,证明了苹果知道用户想要什么,但它实现不了。Vision Pro 则是另一种处境,苹果做到了 “Only Apple can do” 的创新,但它似乎对 “用户需要什么” 并不确定。能否真正回答这个问题,将是决定 Vision Pro 命运的根本。

Vision Pro 究竟是下一个 iPhone,还是一个昂贵的技术花瓶?

从 2023 年 6 月 6 日苹果在 WWDC 发布 Vision Pro 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近一年过去,关于它,无论是科技行业还是普通用户,无论是购买和使用它的人,还是仅仅在互联网了解过它的人,几乎都很难达成共识。

对于技术和产品特性明显,而公众评价又两极分化的产品,大部分时候都会得到一个不是共识的共识——时间会证明一切。拥护 Vision Pro 的人将时间视作无言的利器,批评 Vision Pro 的人则期待 “皇帝的新衣” 被时间剥落。

一年的时间不算长,但在日新月异的消费电子行业却也不算短,Vision Pro 发布近一年,现在我们能看清它了吗?

为什么大家喜欢把 Vision Pro 比作 iPhone?

在去年的发布会上,苹果 CEO 库克说 Vision Pro 将 “开启空间计算时代”;2007 年乔布斯对初代 iPhone 的定义是 “重新发明手机”,相比之下,乔布斯都显得谦逊了。

外界之所以频繁对比 Vision Pro 和初代 iPhone,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两者在上市之初面对的争议非常相似。

初代 iPhone 凭借多点触控屏幕和划时代的 OS X 操作系统(iOS 的前身),拥有远超其他任何手机的交互体验和互联网能力,以及整合了 MP3、MP4 的音乐、视频功能,成为适用性极强的移动设备。

但另一方面,它的屏幕达到 3.5 英寸,续航只能使用 5 小时左右,远不如功能机长达数天的续航;没有物理键盘,被诟病 “在玻璃上打字”,文字输入效率很低;屏幕巨大导致极其不耐摔,犹如 “花瓶”。

Vision Pro 则是这样的:它拥有时下最优秀的显示技术,能够实现无可比拟的 3D 立体视频,几乎所有体验过它的人都印象深刻;采用手势、眼动和语音控制,精确度和便捷度远超其他 VR/AR;搭载了全新的 visionOS 操作系统,拥有全新的交互模式和 UI 设计,降低了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门槛。

另一边,Vision Pro 重量超过 600g,几乎每个长时间使用它的人都不会对它的佩戴体验给出好评;在使用外接电池的情况下,它只能使用 2 小时左右,甚至看不完一部《复仇者联盟》;发布近一年,几乎没有大厂为它开发或适配应用。

类比来看,Vision Pro 几乎遭遇了初代 iPhone 近乎相同的评价:它们的长板很长,长到整个行业只有它能提供这样的功能,例如两者都具备全新的交互方式;它们的短板又很短,相比同行它们甚至可以称为半成品,例如两者的续航都只能支撑数小时。

那么,可以说 Vision Pro 就是下一个 iPhone 了吗?还不能。

究竟是不是下一个 iPhone?

历史上,起初惊艳,后来隐没于尘埃的 “流星” 产品并不少。2011 年谷歌的智能眼镜 Google Glass 的风头一点也不比现在的 Vision Pro 差,但这款产品已在去年停产,整个生命周期只有 12 年。甚至苹果也在 1993 年推出过全球第一款平板电脑牛顿(Newton)。

如今距离初代 iPhone 发布已经过去 17 年,我们能够清晰地认知 iPhone 何以能开创智能手机浪潮——它的长板大大超过了短板。我们常常拿 “木桶效应” 形容一款产品,说短板决定一款产品的下限,但这句话其实忽视了长板对上限的意义。

与同时代其他手机相比,iPhone 的短板非常明显,但极其优秀的长板让它可以在短板明显的情况下也能让水桶装更多的水——尽可能放大自己的优势区间,让用户对 iPhone 的喜爱大于对缺点的厌恶。正如一个倾斜的水桶。

初代 iPhone 完美做到了这一点:全新的操作系统让儿童也能凭直觉顺畅控制手机;能听歌、看视频、打电话、发短信,娱乐和商务完美结合;全新的浏览器等互联网工具,让手机上网变得和 PC 一样简单,极大提高了网上冲浪的效率。

简而言之,交互方式的完美展现、娱乐性的极大满足,上网效率的极大提高,让初代 iPhone 拥有了远超同时代手机的能力,并且它们都是手机、MP3、MP4 乃至个人电脑上的核心功能,而非边角料,于是才让用户忽略了其缺点。这也是以 iPhone 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之所以能取代功能机的核心所在。

更重要的一点是,初代 iPhone 所谓的 “缺点” 只是与当时的功能机比较而言,而非违反人类使用习惯上的天生缺陷。例如,数小时的续航虽然相比功能机很短,但日常使用电话、看视频、听歌等几乎没什么影响,用户养成充电习惯后,长达数天的续航对大部分人已没有意义;不够耐摔也被手机保护壳、用户改变使用习惯等弥补。

一个现实例证是,在初代 iPhone 发布仅半年后,谷歌内部数据显示,在 2007 年圣诞节期间,谷歌网站来自 iPhone 的访问量首次超过了其他型号手机。

而根据当时市场研究机构 IDC 公布的数据,iPhone 仅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 2% 份额,远远低于另外几大 “前辈”——塞班(Symbian)手机稳占 63% 份额,微软 Windows Mobile 为 11%。

因此,虽然彼时媒体对 iPhone 褒贬不一,但真正购买 iPhone 的用户却用流量早已证明了其产品力之突出。

那么,在 Vision Pro 身上,能够看到类似的长板远超短板的表现吗?答案是否定的。

正如前文所述,Vision Pro 的优点主要集中在视觉体验和交互方式上,实际表现也确实远超目前的 VR/AR,如果从 VR/AR 行业来说,Vision Pro 无疑是一款优秀产品,但 VR/AR 本就是小众设备,与初代 iPhone 面临的每年销量数十亿台的手机市场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也因此,苹果才把它定义为 “下一代空间计算设备”,其使命是取代个人电脑或智能手机,成为新一代全民产品。

如果对比智能手机就会发现,Vision Pro 上所谓的 3D 视频、隔空交互等等都没有对智能手机产生实质性威胁,因为两者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并且,Vision Pro 上的体验可以称为 “革新”,但在操作效率上,相比智能手机几乎看不到任何优势。例如,隔空操作相比触控操作没有效率上的提升,只是相比其他 VR/AR 产品更优秀。再比如,苹果发布会上提到的办公和上网场景,Vision Pro 只是在空间里多摆放了几个窗口。

另一方面,Vision Pro 的短板也不像初代 iPhone 可有可无,而是非常致命。Vision Pro 即便外接电池也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续航,甚至很难看完一部稍长的电影,但影视体验却又是它的核心卖点之一;初代 iPhone 续航虽短,但并不影响正常使用。

Vision Pro 过于沉重导致长时间佩戴感极差,且可能导致眼睛不适,甚至造成生理性损伤;而初代 iPhone 从未出现违反人类使用习惯上的问题(不包括软件操作层面)。

续航和重量是 Vision Pro 最大短板,它短到已经涉及人类最广泛的使用体验和操作习惯,而非只是产品设计上的缺陷。如果没有电池、半导体、散热等领域的革命性创新,很难看到 Vision Pro 能在后续的更新迭代中解决它们。

总的来说,Vision Pro 在长板上并未展现出远超其他计算设备的独特优势,而在短板上却有难以短时间内解决的致命缺陷,卖得贵只是它最微不足道的缺点。

因此,尽管 Vision Pro 和初代 iPhone 在产品特性和风评上有类似之处,但两者的命运很难一一类比。如今 Vision Pro 开卖仅三个月,市场讨论度就几乎消失殆尽,也从侧面体现出其离普通用户的需求非常遥远。

Vision Pro 命运会怎样?

4 月 29 日,知名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称,苹果 Vision Pro 继任者的发布可能会推迟到 2026 年底,但在推出第二代产品之前,苹果必须设法降低成本,“据我所知,苹果仍在为如何降低成本而感到困惑”。

古尔曼还称,今年苹果计划为 Vision Pro 推出全新升级的 visionOS 2.0 操作系统,但预计不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Vision Pro 的下一个重大举措将是国际扩张,苹果正准备将其引入中国市场。

同样对比 iPhone 的发展历程,在初代 iPhone 上市一年后,苹果便在 2008 年 6 月带来了 iPhone 3G,大大弥补了网路速率上的短板,销量暴涨了 7 倍。

如果 Vision Pro 的迭代速度如此之慢,恐怕很难在市场上维持足够的热度,促进其销量增长。目前行业对其年内销量预估从最初的百万台已经降低至数十万台——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称,苹果已削减 2024 年 Vision Pro 出货量至 40-45 万台。

如果没有新品刺激,如此低的用户量也很难吸引开发者为 Vision Pro 开发新应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从技术角度来说,Vision Pro 无疑极具创新性,但从解决用户痛点,提升娱乐、工作效率的层面来说,它并未展现出革命性的优势,和初代 iPhone 不可同日而语。

对苹果这家全球科技巨头而言,几乎不用考虑市场营销的问题,只要产品不差,即便价格昂贵都会有用户为其买单,他们已经无数次证明过这一点。

苹果唯一需要考虑的是,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能实现它。后者是技术问题,前者则是一个产品哲学问题,它非常纯粹,但解答又极其困难。

从苹果汽车立项到被放弃,证明了苹果知道用户想要什么,但它实现不了。

Vision Pro 则是另一种处境,苹果做到了 “Only Apple can do” 的创新,但它似乎对 “用户需要什么” 并不确定。能否真正回答这个问题,将是决定 Vision Pro 命运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