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经济数据出炉,透露出哪些信号?

Gelonghui
2021.05.17 06:4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边际因素已开始变化,货币政策导向易紧难松

17 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先后公布了中国 4 月份的经济数据,包括中国 4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 70 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整体上,各项数据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但环比有所放缓,具体来看:


1、增速环比有所回落,整体经济形势向好


供给方面,增速略低于预期,但仍处于高位。4 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8%,两年平均增长 6.8%。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 10.3%,两年平均增长 7.6%,尤其是高技术制造这部分增速达到 12.7%。

结合 PMI 生产指数降低来看(4 月为 52.2%,3 月为 53.9%),这表明当前企业的生产需求是有的,但是有边际减产的迹象。

分行业看,41 个大类行业中有 37 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居前,增速分别为 22.6%、21%、19%;分产品看,生产最多的是新能源汽车,同比 175.9%,此外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分别增长 43%、29.4%、13.5%。

需求方面,势能相对较弱。

先看投资,1—4 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43804 亿元,同比增长 19.9%,环比增长 1.49%。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82519 亿元,同比增长 21.0%;国有控股投资稍低一点,为 18.6%。

房地产是主要增长的部分,1—4 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40240 亿元,同比增长 21.6%;比 2019 年 1—4 月份增长 17.6%,两年平均增长 8.4%。与此对应的是是销售端的需求快速增长,1—4 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 50305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48.1%,比 2019 年 1—4 月份增长 19.5%。

4 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显示,70 大中城市中有 62 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和 3 月情况一致;从环比看,重庆涨 1.4% 领跑,北上广深分别涨 0.6%、涨 0.3%、涨 1.1%、涨 0.5%。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出台,加上融资端受限,新开工力度减弱,4 月当月房屋新开工面积 1.77 亿平方米,同比下滑 9.3%,两年平均同比下滑 5.3%。接下来房地产投资可能会有所回落。

此外,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21.7%,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 23.8%。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一般,为 18.4%,主要是因为目前财政支出主要偏向民生等领域,对基建的支撑力度不大,3 月财政支出中与基建相关性高的项目比如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的累计同比均为负值,而且 4 月财政存款明显走高,也显示财政支出力度并不大。

消费方面,4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3153 亿元,同比增长 17.7%,环比增长 0.32%,预期增长 25%。与 2019 年相比增长 8.8%,两年平均增速为 4.3%,低于疫情前 8%—9% 的正常水平。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 29468 亿元,增长 17.9%。扣除价格因素,4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 15.8%,两年平均增长 2.6%。

消费数据没有回升,反而有所下降,大概与居民的负债压力有关。数据显示,2020 年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了 6.1 个百分点,达到了 62.2%,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消费意愿

按消费类型分,4 月份商品零售 29776 亿元,同比增长 15.1%,两年平均增长 4.8%;餐饮收入 3377 亿元,增长 46.4%,两年平均增长 0.4%。就当前的情况,商品零售已经从疫情中恢复,两年平均增长 4.8%,而餐饮方面还没有摆脱疫情的影响,两年平均下降 0.7%。

整体来看,多数生产和需求指标比 3 月当月增速有所回落,主要是因为 2020 年 1—3 月份的基数数据较低,所以几年前三个月的增速异常地高,导致 4 月份虽然依旧保持增长,但是速度上出现明显的放缓。

同时,经济的恢复仍然是结构性的,前期经济复苏的强势部门如工业、外需、房地产等,依然相对强势,而前期薄弱的部门如消费、制造业、居民收入等,势能仍然较弱


2、大宗商品价格飙涨,通胀担忧加剧


中国经济恢复仍处在恢复进程之中,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首当其冲的是通胀。4 月份的生产价格指数(PPI)为 6.8%,涨幅比前一个月扩大 2.4 个百分点,国内历史上这么快的上涨并不多见。这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众多多工业原材料价格的飙涨,截止 5 月 14 日,沪铝创 13 年新高,沪铜 15 年新高,铁矿石历史新高,过去 7 个月,螺纹钢涨 79%,动力煤涨 73%,玻璃涨 84%。

上游市场的狂欢对中下游的生产销售端而言,是极大的压力,虽然官方已经对大宗商品交易出台了涨跌幅限制、保证金水平调整、交易手续费提高等措施,也约谈了一些代表性企业,表示要对价格进行维稳,一定程度上给疯狂的商品市场降降温,但企业对未来盈利的预期仍然被压制,BCI 企业利润前瞻指数 4 月为 65.15,前值为 66.25。

当前国内生产维持高位,一大原因是海外需求依旧旺盛,4 月出口同比增长了 22.2%,而国内则面临边际减产的风险,“增收不增利” 如果愈发严重,企业自然会减缓投资扩产力度,反过来阻碍经济增长的脚步。4 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51.1%,较上月下滑 0.8 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 52.2% 和 52.0%,较上月回落 1.7 和 1.6 个百分点。

当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阶段性供求 “错位” 的表现,所以全球范围内 PPI 波动都较大,美国美国 4 月 PPI 同比增长 6.2%,增速高于预期值 5.8%。如果未来全球疫情能得到全面有效防控、新兴经济体生产供应能力恢复正常,则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可能放缓。

与此同时,各项金融数据正在回落。4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 11.7%,M2 同比增长 8.1%,基本达成 “和 GDP 增速相匹配” 的目标,这意味着后续信用收缩的力度和节奏会比较温和

经济增速回落,价格指数继续上行,引发了部分投资者对滞胀的担忧。但是央行 11 日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国内的通胀风险整体可控。原话如下:

近年来我国 PPI 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 CPI 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加之国内生猪供给已基本恢复,猪肉价格总体趋于下降,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农产品自给率总体较高,初步预计今年 CPI 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事实上,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若无内需趋热相叠加,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输入性通胀。

不管政府报告足不足以安慰投资者,至少可以看到随着物价不断上涨,通胀因素已进入央行的政策考量。短期来看,央行仍将坚持总量维稳的政策基调,但边际因素已开始变化,政策导向易紧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