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配股,时机不对
优化债务结构。
市场情绪依旧低迷的时候,碧桂园做出了一个让投资者颇为意外的动作。
7 月 27 日早间,碧桂园公告称,拟通过配售筹资 28.27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24.35 亿元)。承配人认购股份合计 8.7 亿股,每股股价 3.25 港元。相比 7 月 26 日收盘价的 3.72 港元/股,此次碧桂园配售融资的价格折价了 12%。
资本市场上一向对公司配售的动作不太 “感冒”,因为这会稀释现有股东的权益。7 月 27 日,碧桂园的股价收盘跌 15.05%,碧桂园服务也连带着跌了 21.97%。好不容易反弹两天的地产板块,也熄火了。
让投资者疑惑的是,上个月月中,碧桂园公告,将用现金一把赎回年内到期的 6.83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5.88 亿元)美元债,且此次偿付完成后,碧桂园年内已无到期美元债。境内债方面,年内还剩两笔可回售债券,合计金额为 40 亿元。
为何才过一个半月,碧桂园却要配股融资了?很多投资者也将碧桂园这次配股,与此前融创配股联系在了一起,认为这是风险的前兆。
回看过去,当时融创配股的目的是增厚自身的现金流,增强自己过冬的能力。只不过后来市场的发展,有些超过孙宏斌的预料。
碧桂园方面于 7 月 27 日回应华尔街见闻,称公司此次配股是为了降低自身的负债率。募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公司在境内外公开市场的债券回购,持续减少公司债境内外的债务规模。
并且,碧桂园方面强调,此次募资获得多倍覆盖,发行股数从 8.4 亿股增发至 8.7 亿股。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随着近期行业销售回暖,一些基本面基金以及长期跟踪碧桂园的投资人以及现有股东,一直密切留意碧桂园的最新发展,并寻找机会支持碧桂园。
也就是说,碧桂园的这次配股,是此前很是谨慎的机构、股东看到行业开始回暖,认为公司股价处于低位,是个可以入场的时机了。并且这也能够在不增加负债的情况下,优化碧桂园的债务结构。
只不过,在场外的投资者看来,这不是个好时机。
从 7 月初至 7 月 22 日,不到一个月时间,碧桂园股价从 4.8 港元/股跌至最低 3.1 港元/股,跌幅超 36%。这主要是市场信心不足,而非公司财务基本面突然生变。
比如说,在当下美元债融资停滞的背景下,房企频频被评级机构调低评级;近期各地停贷风波,让投资者在 6 月情绪改善后,又锤向谷底。
不光是碧桂园,龙湖、万科、金地等以往一直被认为是稳健派 “好学生” 的几家房企,股、债在过去一个月里均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甚至碧桂园部分中长期债券的价格被砸至 30 美分,与其他出险房企债券价格也没啥差别了。
不少机构投资者对华尔街见闻表示,选择卖出这些优质房企的股、债,将债券砸到近乎违约的价格,并非是认为这些房企就会违约,而是受到委托人或者内部风控的持续压力。当下这个市场也根本看不清楚。为了规避风险,只能卖出。
眼下市场对房企融资,尤其是民营房企融资,也总会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去审视:不融资,认为公司被机构抛弃;融资少了,认为公司得不到机构支持;开始融资了,又认为这是因为公司缺钱了。
从去年房企陆续风险出清至今,整个市场进入一个非理性的状态。民营房企的信用,已然跌落在谷底,摔得粉碎。
但对碧桂园等房企来说,往年一、二季度是发债最重要的时期。随着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中国民营房企的风险规避,美元债市场已经停滞,也很难用以往的低成本利率发债了;境内发债虽已开阀,却远未能解渴。
对房地产这样一个依赖资金流的行业来说,债券需要偿还、经营需要支出,这只能依靠经营回流的现金以及融资。但眼下几乎没有融资,全靠经营回款。当下的市场环境里房企很难有安全感,也只会让更多房企陷入债务的漩涡。
正如一名国际投行主管对华尔街见闻所说,对房企来说,眼下恢复融资能力至关重要,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不靠融资成长。
也是由此,当有机构在市场情绪低迷之际,愿意和碧桂园绑定在一起,为其提供融资,市场应该理性对待。
此前,也有包括旭辉董事局主席林中在内的管理层,还有碧桂园总裁莫斌等高管,以及其他房企管理层,都用真金白银回购自家债券、增持公司股份,表示愿意与公司继续走下去。
这些来自房企高管的信心,以及机构的信心,是眼下支撑地产行业最珍贵的东西。这些信心,不应该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