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 “千差万别”、影响 “数以亿计”!谁来管管 ESG 评级?
监管并不意味着全面的统一,但它指向了共同原则的方向,同时允许意见的多样性。
自从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评级概念诞生以来,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就没有停下过。
本周一,ESG 评级商中最具影响力的 MSCI 宣布,将彻底调整对约 31000 只 ETF 和其他基金的评估方式,这导致了这些基金的 ESG 评级被全面下调。
此番调整之后,原本在 ESG 方面被评为 AAA 级的基金从 1120 只锐减至仅剩 54 只,逾 400 只使用掉期的 ETF 将完全失去 ESG 评分。
从表面上看,这些变化似乎是积极的,但 MSCI 此举实际上恰恰表明,ESG 评级的问题有多严重。
标准不透明、不统一
据机构预测,到 2025 年,全球 ESG 资产将达到 50 万亿美元。在巨大的价值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 ESG 纳入筛选范围,而那些负责对资产进行 ESG 评级的机构也就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但关键的问题是:在不同的评级机构之间,ESG 的评价结果差别很大,所用的方法仍然相对不透明,这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而不是答案。
例如,在企业评级方面,MSCI 根据发行人管理 ESG 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的能力对其进行排名,而其他评级机构往往采取更广泛的方法,将公司对其经营所在社区的影响纳入其中。
因此,不同的评级机构给基金或个别公司的评级大相径庭也不足为奇。CFA 协会的一篇博客文章指出:
MSCI、S&P 和 Sustainalytics 都是 ESG 综合评级。它们应该有很高的相关性。但 MSCI 与标普和 Sustainalytics 的关联度均低于 50%。标普和 Sustainalytics 的相关性较高,但仍低于预期……总而言之,结果……都是互相矛盾的。
在研究海外 ESG 评价体系时,天风证券宋雪涛团队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不同评价体系的考察范围和底层指标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对争议事件和风险敞口的处理认定也各有特色,所以不同评价体系往往会得出不一致的公司 ESG 评级,这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区分公司 ESG 表现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ESG 评价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谁来评级?
在混乱的标准背后,矛头也指向了制定标准的评级商。
已有国际监管机构对于 ESG 评级缺乏透明度而感到不满,就在上月,英国财政部宣布进行公众咨询,以决定如何监管 ESG 评级提供商。
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说法是,评级商应当像正常证券研究机构一样被监管。这种观点背后的思想是:
评级公司之间的意见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最好让投资者来决定在做出投资决定时考虑哪些因素。
这意味着,评级商的评级不应被视为客观评级,而应被视为一种观点,就像卖方证券分析师在报告中发布的买入/持有/卖出意见一样。对利益冲突的担忧将需要由金融监管机构来解决。就像卖方研究分析师必须与投行业务保持隔离一样。
在这种制度下,新的规则应包括对透明度和利益冲突的要求,以及数据收集、重要性、方法和目标的标准。新制度还需要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如公司、投资者和贸易团体)合作,就最佳做法达成一致。
这意味着监管框架需要根据 ESG 评级的具体特征进行调整,例如数据缺乏标准化,以及难以比较不同行业的 ESG 表现。
监管也并不意味着全面的统一,但它指向了共同原则的方向,同时允许意见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