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就要召开债权人会议了
走向债务重组。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遭遇 “成立以来最大困难” 的碧桂园,迅速采取了行动。
8 月 12 日晚间,碧桂园宣布,将 11 只境内公司债券自 2023 年 8 月 14 日开市起停牌,复牌时间另行确定。
碧桂园方面人士对华尔街见闻表示,集团近期拟就境内公司债券兑付安排事项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为保证公平信息披露,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根据相关规定,对部分境内债停牌。
一名熟悉房企债务重组的资管公司人士认为,这是碧桂园准备先行对部分境内债进行重组或展期,只是究竟是整体重组还是逐个展期,还待与债权人协商。接下来推进境外债重组也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房企来说,债务展期或重组,与债务违约隔了层窗户纸。而今年初一度恢复海外市场融资能力,成功通过 “内保外贷” 获取境外融资的碧桂园,走到这一步,背后充满辛酸、无奈。
原本业内还有不少人期望,碧桂园在 8 月 7 日公告美元债利息未偿还后,能在 30 日宽限期内获得机构、监管支持,守住自己在公开市场的信用。然而随着债权人会议召开,债务重组拉开了序幕。
在销售乏力,融资渠道仍不通畅,却要投入天量资金保交楼,还要硬偿还债务的情况下,碧桂园的管理层也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让自己渡过眼下的难关。
有熟悉碧桂园的机构人士表示,今年碧桂园的到期债务压力主要在境内债,中介机构也建议,先对境内债务进行债务重组。
据华尔街见闻不完全统计,碧桂园涉及停牌的 11 只境内公司债存续本金金额合计约 157 亿元,均为在一年内到期债券。其中数额最大的是一只将在 9 月 2 日到期的私募债,债券余额为 39.04 亿元。
境外债方面,碧桂园存续的海外债券则有 17 只,存续金额 107.95 亿美元。明年 1 月是其境外债到期的一个小高峰。
接近碧桂园的人士也告诉华尔街见闻,对债务进行展期或重组,能让碧桂园得以喘息,将更多精力放在 “保交楼” 上。他表示,目前不用担心碧桂园 “保交楼” 的问题,很多资金在监管账户内;在交付完成后,反倒还能有资金回流。
数据显示,碧桂园上半年交付住宅 27.8 万套,位居行业第一。今年全年交付计划是 70 万套。
碧桂园总裁莫斌表示,把保交楼放在碧桂园 “立足自救” 的第一位;董事局主席杨惠妍也在 8 月 11 日表态,会全力以赴保交付,化解阶段性流动压力,保障经营有序开展,拼尽全力扭转当前的困局。
当前的碧桂园,遭遇的是流动性困境,如若债务重组成功,可以保障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回款, 恢复流动性,随着接下来市场回暖,可以将资金集中投入到一些好的项目上,撬动更多现金回流。
自 2021 年下半年恒大暴雷以来,房地产行业的四巨头已伤其二,碧桂园和万科成为活下来的房企代表,而最大民营房企的身份,令碧桂园的坚持显得更为艰难、可贵。
然而在比融创多扛了一年半之后,碧桂园还是走到了债务重组这一步。在房地产业内人士看来,碧桂园陷入流动性困境,并不意外。它是当下房地产行业和房企生存状况的缩影。
碧桂园目前的走向,与融创债务重组的过程类似,先进行境内债展期,再进行境外债重组。不过,两家公司有着各自的独特性,碧桂园的重组方案依然未定。
而且,在比融创等房企坚持了更多时间后,碧桂园多卖了几千亿,交付了 100 多万套房子,风险已经降低了不少。
“碧桂园的债务展期大概率会比较轻松,因为有充足的抵押物保证,” 一位机构人士认为。
根据碧桂园公告,截至 2022 年底,公司净资产约 3096 亿元,总权益可售资源约 1.2 万亿元(其中已获取的权益可售资源约 9555 亿元)。
另一家民营房企人士认为,对房地产行业而言,碧桂园进行债务重组可以说是利空出尽了,希望接下来行业能轻装上阵,继续前行。
碧桂园债务重组的走向,将预示着房地产接下来的困局能否化解,以及这个行业能否重获新生,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