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最重要的问题:“全球大类资产定价之锚” 过去两周发生了什么?这是个迷
美债期限溢价趋于转正,成为近期长端美债利率的拉动项。投资者正在押注,自 2008 年金融危机开始的低利率和通胀时代已经结束。
美债收益率如此快速上涨,原因是什么?这是个迷!
过去两周,“全球流动性最好” 的美债市场动荡得如同一只垃圾股:10 年期美债收益率暴涨 60 个基点,美债收益率升至 2007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股市同时剧烈动荡。
美债收益率暴涨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Penn Mutual Asset Management 基金经理 Zhiwei Ren 认为,市场技术因素可能加剧了美债的剧烈变动,计算机驱动的交易加速了抛售,导致美债收益率以惊人的速度走高:
很难对变化如此之快的市场做出反应。
几乎没有基本面的因素可以完美解释上述动荡。纽约联储前高管、现任 PGIM Fixed Income 首席全球经济学家的 Daleep Singh 评论称:
这令人费解。任何基本面的解释都无法令人信服。
如何理解近期美债收益率的上升?
有市场分析认为,观察美债期限溢价(term premium)的变动可能有助于理解目前市场发生了什么。国金证券赵伟团队认为,
所谓期限溢价,是对投资者持有长期债券的风险的补偿。理论上,可将 10 年美债利率拆解为未来短端利率的期望 + 期限溢价。
一般而言,期限溢价为正,但当持有长期债券 “利大于弊” 时,投资者也可能接受一个负的期限溢价。过去十年,10 年期美债期限溢价基本处于零值以下(2021 年 3-6 月暂时转正)。
国金证券赵伟团队表示,期限溢价主要取决于风险偏好和特定期限债券的供求关系。风险溢价方面,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及美联储政策的不确定性都是关键因素。同时期限溢价具有明显的逆周期性:在经济衰退区间明显上行,扩张区间趋于下行,与失业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纽约联储 ACM 模型,最近几天 10 年期美债期限溢价转为正值,为 2021 年 6 月以来首次。
赵伟团队表示,中期内美债期限溢价趋于转正,已经成为长端美债利率的拉动项。风险溢价方面,通胀中枢的上行或波动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市场共识,大概率增加经济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相比 2008 年以后长期零利率而言)。投资者要求的风险溢价也会相应提高。
,美债未来需求也存在不确定性。美联储模型的作者之一、现任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教授 Emanuel Moench 表示:
财力雄厚的国债投资者正在逐渐离开市场。
这应该会增加美国国债可能走势的一些不确定性。
政策滞后 VS 中性利率上升
与此同时,美债中的短端利率的期望也在近几个月迅速上升,达到 4.5% 左右。这暗示投资者相信目前处于 5.25%—5.50% 范围内的联邦基金利率在未来几年不会大幅下降。
媒体分析认为,短端利率期望的上升,反映出投资者这样一种信念,即结构性转变——从生产力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已经推高中性利率的水平。而中性利率决定了美联储的政策利率是否会放缓或刺激经济。
但中性利率的问题在于,在真正达到改水平之前,你并不真正知道它的具体位置。
过去十年里,市场共识是,保持通胀和失业率长期稳定的所谓中性利率可能已经下降。现在投资者想知道是否正在发生相反的情况,导致中性利率更高。
美联储持续加息但美国经济(尤其消费)依然强劲也引发新的问题:这种矛盾是因为货币政策滞后性,还是因为中性利率是否已经上升?
如果是因为中性利率较高,美联储将在更长时间内维持较高利率,从而证明近期收益率上涨是合理的。如果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滞后性,那么经济放缓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尼尔·卡什卡利上周警告,如果经济处于高压平衡状态,美联储将 “必须进一步加息,可能会大幅加息,以将通胀压回我们的目标”。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为 40%。
货币政策制定者们也迎来了不确定性时代。旧金山联储在 8 月份进行了一项研究,制定了一项指数来反映政策制定者对经济预测的分歧程度,结果显示,到 6 月份,这一指数已经上升到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之上。
美联储该怎么做?
“新美联储通讯社” Nick Timiraos,美国长债收益率飙升正在摧毁经济软着陆的希望,借贷成本猛增可能大幅放缓经济增长,并增加金融市场崩溃的风险,进而可能削弱美联储今年再度加息的理由。
Timiraos 称,近期美国长债收益率大涨缺乏明显的 “罪魁祸首”,最可能的原因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改善,以及对联邦政府巨额赤字的担忧相结合。这与去年长债收益率上涨的逻辑不同,当时市场预期美联储收紧政策而推涨短债收益率,投资者又担心通胀因而要求持有长债的更高补偿。
Timiraos 警告,借贷成本上升已经波及到美股市场、房贷利率、美元走势等方方面面,“可能会给股票和其他资产价格带来压力,导致投资、招聘和经济活动疲软”。
媒体分析认为,若要阻止长债收益率急剧走高,最可靠的方式是让美联储排除今年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如果这不起作用,美联储还可以暗示期对缩减量化紧缩持开放态度。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