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电商增长 “凉凉”?京东第一个不同意
本文为海豚投研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建议感兴趣的用户添加微信号 “dolphinR123” 加入海豚投研圈,一起切磋全球资产投资观点!
$京东(JD.US) 于 11 月 18 日美股盘前发布了 2021 年第三季度财报:
1.营业收入 2,187 亿元,同比增长 26%,与上季度增速基本一致。虽然并未超出市场预期,但在本季行业增速进一步下滑到 8% 的背景下,公司毫不减速的营收增长可谓是 “鹤立鸡群”。
2.本季度年活买家净增 2030 万。前三季度已共新增了约 8000 万用户,完成 21 全年新增用户 1 个亿的 “小目标” 压力不大。用户增长表现依旧良好。
3.本季毛利率为 14.2% 与市场预期一致。经营利润则为 25.7 亿元, 大超市场预期的 15.1 亿元。在京东核心商城业务利润率稳步提升的同时,本次预期差主要来自于新业务亏损的缩窄:本季新业务亏损 20.7 亿元,而市场则普遍预期亏损在 30 亿元以上。
4.Non-GAAP 净利润为 50.5 亿元,同样大超市场预期的 32.6 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海豚投研整理
海豚君的观点:
整体上,该季度京东的表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况:营收增长 “坚若磐石”,盈利表现 “让人惊喜”。
在收入端:京东似乎完全忽视了本季度行业大盘增速较上季度继续放缓的影响,公司各业务线的营收增速较上季度基本毫无放缓,可见其市占率正稳步提升。这一情况也验证了海豚君先前的判断:在电商行业进入存量时代,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京东凭借其自营模式下对商流 + 物流的直接把控,相较同行有着更强的经营壁垒,其营收增长也更据韧性。
盈利端:由于传统电商竞争加剧,营销成本上涨;以及对社区团购等新业务疯狂投入的双重压力下,京东一、二季度的盈利表现可谓是让人大失所望,也让市场对下半年底盈利表现本不抱期望。但本季度新业务的出乎意料的亏损缩窄,以及公司将战略收缩社区团购投入的表示,或暗示公司将换轨到规模与利润并重的策略上。
展望四季度:
虽然公司在财报中并未对四季度给出指引,但根据海豚君的观察,公司的营收增长与当季大促的 GMV 增速基本趋于一致。而京东在 “双十一” 大促期间的下单金额同比增长了 28.6%,远超天猫 8.5% 的交易额增速,以及同期快递处理量 20% 的增速(可粗略视为电商行业的增速),因此京东在四季度的营收表现应当也不会让人失望。而在上文论述公司或重回规模与利润并重策略的预期下,京东在盈利端的表现估计也会超出市场原本悲观的预期。
财报详细解读:
一、收入增长 “坚若磐石”
整体营收:京东三季度营收 2,187 亿人民币,与市场预期的 2156 亿元基本一致。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26%,与二季度增速一致。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海豚投研整理
乍一看来京东的营收增长似乎并不特别出彩,但在三季度整体线上零售大盘增速由 2Q21 的 13% 下滑到 8% 的背景下,京东的营收增速却 “屹立不倒”。可见在行业增长失速,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京东与同行的相对优势正在显现,市占率继续提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海豚君
在分部解读前,先再为大家 “复习” 下京东重列后的收入和利润构成:
- 首先,京东物流的收入和利润项独立出来,与京东物流作为独立上市实体的数据一致(含物流内单收入),导致业务间重叠大幅增加。
- 其次,京喜和京东产发从商城业务被归到了新业务口径,导致新业务亏损急剧拉大,而商城零售业务利润率急剧提高。
重新调整后,收入和利润对应大致如下:
来源:公司财报,海豚投研整理
在分项的收入表现上:
1.京东的核心业务--1P自营收入达到了 1,860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23%,略高市场预期中值的 1,839 亿元。
其中,数码家电本季收入 1109 亿元,在高基数下同比增速依旧达 19%,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市场先前普遍担忧房地产市场 “凉凉” 及限电限产或对家电类销售产生压制,但京东的表现实乃坚挺。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海豚投研整理
而以快消品为主的一般商品,这个季度收入达到了 751 亿,同比增长 29% 与上季度增速基本一致,且略好于市场预计 27% 的同比增速。可见京东自营物流 + 自营商品的模式优势,让公司在快消品这个品类上的优势依旧稳固。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海豚投研整理
2. 代表着京东开放平台业务的服务收入本季度为 327 亿人民币,同比增 43%,与市场预期一致。
其中 POP 业务佣金与广告收入 168 亿元,同比增长 35%,在市场下滑的背景下增速较上季度毫无减缓。据海豚君了解,在 “二选一” 的竞争格局被打破后,第三方商家正持续流入京东,在帮助京东平台丰富商品品类的同时,也为 POP 业务增长注入了动力。根据近期的多份调研纪要,由于商家在京东的客单价相对更高,而京东抽取的佣金等费率较低,商家在京东的利润率是所有线上平台中最高的。所以海豚相信,在国家反垄断,以及京东对商家更友好的政策驱动下,公司的 3P 业务在 4Q 和 2022 年仍会有不错的增长前景。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海豚投研整理
此外,京东物流与其他服务本季度收入 159 亿元,同比增长 53%。虽然同比增速较上季度有明显放缓,但海豚君认为这主要是上年三季度高基数的影响。由于三季度属于电商淡季,公司的 3Q 收入的绝对值一般都低于二季度。但在公司 1P+3P 业务收入环比下降的前提下,公司物流收入反而环比增加了约 8 亿,可见物流的外单收入有不错的增长。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海豚投研整理
总体的来说,京东在收入端的表现可以用 “坚挺” 二字概括。虽然并未超过市场预期,但京东基本无视了三季度的行业增长放缓,公司几乎所有业务的增速较上季度都并未下滑。在电商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的背景下,京东凭借对商流 + 物流的强力把控,相对同行将显示出更强增长韧性。
二、用户持续高增长
在三季度,京东的用户增长表现依旧不错:在上季度大增 3200 万人后,本季度依旧净增了 2030 万,同比增长 25%。本年前三季度,公司共新增了约 8000 万用户,完成 21 全年新增用户 1 个亿的 “小目标” 压力不大。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海豚投研整理
三、利润表现 “又站起来了”
1.京东三季度毛利润为 311 亿元,同比增长 16%。整体毛利率虽由 3Q20 的 15.4% 下滑到 14.2%,但与市场预期的 14.3% 基本一致。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海豚投研整理
2.虽然毛利率只能说预期之中,中规中矩,公司营业利润则让人有意外之喜。本季度的营业利润达 25.7 亿元,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的 15.1 亿元。营业利润率也回升到 1.2%,高于市场预期的 0.7%。由于毛利在预期之中,那么公司本季度的费用控制应当表现不错。但值得注意的是,销售费用和管理支出在二季度分别同比暴涨了 56% 与 80% 之后,在三季度依的增长势头不减,依旧分别增长了 42% 和 91%,还是印证了行业竞争加剧下,公司获客成本正显著增长。
既然营销和管理支出并未显著改善,那这超出市场预期 10 亿元的营业利润又是哪里来的?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继续看下公司的分部盈利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海豚投研整理,其中仓储费用率为仓储费用除以 1P 自营零售收入的占比。
四、新业务亏损大幅收窄,公司重回 “规模利润并重” 策略?
从分部盈利来看,海豚君发现最大的预期差来自新业务亏损缩窄。
- 首先,京东产发与京喜从商城业务转入新业务后,京东商城业务的利润进一步提升:三季度商城业务经营利润 79 亿,经营利润率达 4%,较去年同期的 3.86% 的利润稳步提升,这说明京东核心商城业务盈利能力正逐步释放。
- 在上季度爆亏 30 亿后,本季度新业务的经营亏损出乎意料的缩窄至 20.7 亿元。而据海豚君了解,市场普遍预期新业务本季亏损至少会维持在 30 亿的水平。可见,公司高出市场预期 10 亿元的经营利润主要就来自较低的新业务亏损。但这也并非无迹可寻,先前公司就已表示将对新业务采取更为 “温和” 的投资策略,并将京喜拼拼(京东的社区团购品牌)的业务重心由 20+ 个省战略性收缩到 10 个省内,以提升经济效益,看来公司的动作比市场想象中的更快。
- 物流业务(包括内外单)经营亏损在由二季度的 3.6 亿扩大到本季度的 7.3 亿元。结合上文海豚君对物流外单本季增长不错的判断,看来公司仍在大力投入其物流业务,以规模增长为先。
结合盈利稳步提升的核心商城业务,依旧处于快速扩张期的物流业务,以及 “战略收缩” 的新业务投入,便得到了本季让人惊喜的整体盈利。
五、小结:营收、盈利两手抓
放眼电商板块,京东的营收增长可谓是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屹立不倒”,而市场本不抱期待的盈利,本季度的表现也让人大为惊喜。展望四季度,有双十一期间 28.6% 的交易金额增速打底,公司营收表现大概率依旧坚挺。而盈利情况在本季度显著改观后,新业务投入战略性收缩的情况下,市场估计会一改原先的悲观预期,对四季度的盈利表现开始 “浮想联翩”。
<全文完>
有关京东过往相关文章,可以点击海豚君整理的链接:
1. 财报季
2021 年 8 月 24 日二季报点评《京东:收入向 “阳” 而生,利润向 “死” 而去 | 海豚投研》
2021 年 5 月 19 日一季报点评《京东日又来一个增收不增利,电商今年流行这个?| 海豚投研》
2. 深度
2021 年 9 月 27 日《重新认识一下那个被全网群嘲的京东》
2021 年 4 月 16 日《2021,互联网电商的 “全面战争” 》
3. 热点
2021 年 11 月 12 日《又是一年双十一,结果主角变天了》
2021 年 8 月 16 日《全网节俭风,消费慢增长》
2021 年 7 月 15 日《促销季线上零售暗藏 “玄机” |海豚投研》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organization.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reflect the stance of the platform. 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investment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and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nvestment advice.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