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收购
阅读 32 · 更新时间 2024年12月5日
恶意收购是指一个公司(收购方)未经目标公司管理层同意,直接向目标公司的股东提出收购要约,以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这种收购通常通过公开市场购买目标公司股票、发出公开要约或代理权争夺等方式进行。恶意收购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对抗,因为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常反对这种收购,认为它不符合公司和股东的最佳利益。恶意收购的动机可能包括战略扩张、获取目标公司的资产或技术等。
定义
恶意收购是指一个公司(收购方)未经目标公司管理层同意,直接向目标公司的股东提出收购要约,以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这种收购通常通过公开市场购买目标公司股票、发出公开要约或代理权争夺等方式进行。恶意收购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对抗,因为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常反对这种收购,认为它不符合公司和股东的最佳利益。恶意收购的动机可能包括战略扩张、获取目标公司的资产或技术等。
起源
恶意收购的概念起源于 20 世纪中期,尤其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公司并购活动的增加,这种现象变得更加普遍。著名的案例包括 1980 年代的 “企业掠夺者” 时代,当时许多公司通过杠杆收购(LBO)进行恶意收购。
类别和特征
恶意收购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敌意要约、代理权争夺和公开市场购买。敌意要约是指收购方直接向目标公司股东提出收购建议,而不经过管理层。代理权争夺则是通过争取股东投票权来控制董事会。公开市场购买则是通过在股票市场上购买足够的股份来获得控制权。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例如,敌意要约可能导致高昂的法律费用,而代理权争夺需要大量的股东支持。
案例研究
一个著名的恶意收购案例是 1980 年代的 RJR Nabisco 收购案。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KKR)通过杠杆收购成功收购了 RJR Nabisco,这一事件被广泛记录在《门口的野蛮人》一书中。另一个案例是 2000 年左右的惠普对康柏的收购,尽管不是典型的恶意收购,但也经历了激烈的股东和管理层对抗。
常见问题
投资者在面对恶意收购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包括:如何判断收购是否符合自身利益,如何应对管理层的反对意见,以及如何评估收购方的动机。常见的误解是所有恶意收购都是不利的,但实际上,某些情况下,恶意收购可能为股东带来短期的财务收益。
免责声明:本内容仅供信息和教育用途,不构成对任何特定投资或投资策略的推荐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