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指一个人根据主观标准对同一金额的金钱赋予不同的价值,通常会导致不利的结果。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概念。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提出,个人对资金的分类不同,因此在消费和投资行为中容易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心理账户

定义

心理账户是指一个人根据主观标准对同一金额的金钱赋予不同的价值,通常会导致不利的结果。这个概念源自行为经济学,强调人们在消费和投资决策中常常会因为对资金的分类不同而做出不理性的选择。

起源

心理账户的概念由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他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倾向于将资金分成不同的 “账户”,并根据这些账户的不同用途来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金。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人们总是理性决策的假设。

类别与特点

心理账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收入账户:人们会根据收入来源的不同(如工资、奖金、礼金)来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金。
  • 支出账户:人们会将支出分为不同类别(如日常开销、娱乐、储蓄),并根据这些类别来管理资金。
  • 投资账户:人们会根据投资的不同类型(如股票、债券、房地产)来决定投资策略。

这些分类往往会导致不理性的决策。例如,人们可能会因为奖金是 “意外之财” 而更倾向于将其用于奢侈消费,而不是储蓄或投资。

具体案例

案例一:小明在年终获得了一笔奖金,他决定用这笔钱去旅游,而不是用来还信用卡债务。尽管还债更为理性,但他认为奖金是 “额外收入”,因此更愿意将其用于享受。

案例二:小红每月将工资的一部分存入一个专门的 “紧急备用金” 账户,而将另一部分用于日常开销。尽管她的总收入没有变化,但她对这两个账户的资金使用方式截然不同。

常见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心理账户会导致不理性的决策?
解答:因为人们倾向于将资金分成不同的类别,并根据这些类别的不同用途来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金,这种分类往往忽略了资金的实际价值和最佳使用方式。

问题二:如何避免心理账户带来的不利影响?
解答:可以通过综合考虑所有资金的实际价值和用途,避免将资金过度分类,从而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

port-ai以上内容是 AI 的进一步解读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