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剩儲備
閱讀 82 · 更新時間 2024年12月5日
過剩儲備是指銀行或金融機構持有的超過監管機構、債權人或內部控制要求的資本儲備。對於商業銀行而言,過剩儲備與央行設定的標準準備金要求比例進行比較。這些必需儲備金比例設置了銀行必須保留的最低流動存款(如現金),過剩儲備也可以稱為二級儲備。
定義
過剩儲備是指銀行或金融機構持有的超過監管機構、債權人或內部控制要求的資本儲備。對於商業銀行而言,過剩儲備與央行設定的標準準備金要求比例進行比較。這些必需儲備金比例設置了銀行必須保留的最低流動存款(如現金),過剩儲備也可以稱為二級儲備。
起源
過剩儲備的概念起源於銀行業的監管需求,尤其是在 20 世紀初期,隨着銀行體系的複雜化,監管機構開始要求銀行持有一定比例的準備金以應對潛在的流動性危機。隨着時間的推移,銀行開始持有超過最低要求的儲備,以增加其財務靈活性和安全性。
類別和特徵
過剩儲備可以分為兩類:自願性過剩儲備和非自願性過剩儲備。自願性過剩儲備是銀行主動持有的額外儲備,以應對不確定的市場條件或未來的投資機會。非自願性過剩儲備則是由於貸款需求不足或市場利率過低,銀行被動持有的額外儲備。過剩儲備的主要特徵是其流動性高,能夠迅速轉化為現金以滿足緊急需求。
案例研究
在 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銀行系統的過剩儲備大幅增加。由於市場不確定性和信貸緊縮,銀行選擇持有更多的過剩儲備以確保流動性。另一個例子是日本銀行在 1990 年代經濟泡沫破裂後,持有大量過剩儲備以應對經濟衰退和低利率環境。
常見問題
投資者常常誤解過剩儲備的作用,認為它們是銀行效率低下的表現。實際上,過剩儲備可以作為銀行應對市場波動和不確定性的緩衝。此外,過多的過剩儲備可能導致銀行盈利能力下降,因為這些資金未被用於更高收益的投資。
免責聲明:本內容僅供信息和教育用途,不構成對任何特定投資或投資策略的推薦和認可。